標籤:

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少年》有感

花了十多天時間才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少年》看完,就急匆匆地寫下這份讀後感,太過於孟浪了,只讀過一遍而已,臨到結束,前面的細節都已忘卻。但作為對自己的承諾,還是把讀後感先寫一下,日後如果重讀,再來重新寫讀後感吧。

事先強調一點,讀國外文學名著,真的不要先讀「譯者序」。這樣說並不是自命清高。當你讀了譯者序後,你的思想或多或少會受譯者的影響。譯者,自然是一些出類拔萃的人,但他在譯註名著時,難免不帶有一絲自己的見解,這種見解,更充分表現在他所作的譯者序中。對於思想堅定、知識構架完備的人,受譯者影響可能很輕微,但對除此之外其他的人,難免會被譯者的思想帶著走。

或許有人要說,你都承認譯者時出類拔萃的人,被譯者的思想帶著走,可以讓你更上一層台階,豈不是更好。可是,正如那句話所說,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名著的意義,在於你直接與作者對話,去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進而轉化為自己的思想與血液。我們真的不需要經過二次加工後的食物,它已經流失了很大一部分營養。當然,如果你是語言天才,能用作者的母語來通讀名著,自然最好不過了。然而,這種願望,基本上都是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及。

說了那麼多啰嗦話,言歸正傳,說說《少年》本身。我是個愚笨的人,對《少年》的看法也跟此書剛出來時俄羅斯很多人的看法一樣,覺得此書邏輯比較混亂,不知道具體在說什麼。看到最後,我覺得書中別人寫給主人公的書信中的一句話點明了此書的宗旨,所有的人都是從少年時期過來,心智成熟,或者有些人終其一生,心智也不成熟,但無論怎樣,都會度過自己的少年時期。而少年時期,是迷惘的,是搖擺不定的,是思想混亂的,但在這迷霧中,一些傑出的因素已經若隱若現,為人走向傑出埋下了伏筆。那就是獨立的思考,自由的精神。

說起思想的獨立,這可能是歷久彌新的存在。每個時代,擁有獨立思想的人,總是鳳毛麟角。而獨立的思想,剛開始也是伴隨著混亂,錯愕而來,它隨風搖擺,當一個浪頭打來時,那些虛偽的獨立思想就會被捲入海底,而真正的獨立思想,在與風浪的搏擊中,看起來搖搖欲墜,最終去的會昂首而立,在風平浪靜時發出眩目的光彩。

《少年》中的主人公阿爾卡季,就是其中的代表,然而,我確實駑鈍,不清楚按照作者的意思,阿爾卡季能否成為擁有獨立思想的人,或許我是受了作者的作後序所影響。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後序中,明白無誤的指出,底層的人,嚮往某種自由,但更大的趨勢是隨大溜。所以,除非我親自問作者,否則我不會知道阿爾卡季最終會走向何方。

受譯者序所影響,對照之前所讀的俄羅斯名著,如《戰爭與和平》,就我少得可憐的涉獵中,我確實注意到,在陀氏之前,俄羅斯作家所描繪的,確實都是中上階層,而陀氏的筆下,主人公是普通的俄羅斯民眾。這或許與陀氏的出身與際遇有關,更可能是時代的影響,促使陀氏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下層民眾。無論如何,對於後世的讀者來講,這多少算個福利,讀者經由陀氏的描繪,了解了俄羅斯普通百姓的生活,補齊了腦海中俄羅斯風情百態的地圖,這或許多少有類似讀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一樣的效果吧。從這方面講,讀名著,對於資質愚笨的人,如我,多少有所裨益,可以讓囿於現實困境的我們,遊走於國外,了解廣闊的世界風貌。這樣算來,開卷有益終於能得到佐證。

按照之前念書的時候,黨和政府給我們規定的樣板,在這些樣板中,總會寫到,這本書成書於什麼時代,作者所處的環境,這本書有哪些局限,我也來啰嗦幾句。這樣寫來,確實可以看到,我知識尚未成體系,思想也很容易被帶著走,現在我就按被帶著走的思路繼續啰嗦。《少年》成書於俄羅斯敗於克里米亞戰爭,沙俄迫不得已進行農奴改革之時。然而多年的封建殘餘積習,西歐先進的資本主義思想尚難被俄羅斯人完全接受,俄羅斯人的思想改造較之農奴制改造,要遠遠落後,所以導致一系列的混亂。進步的俄羅斯知識分子,被本民族封建殘餘勢力和思想的脅迫,難以保持思想的獨立,在或左或右的思潮思潮中搖擺不定,書中提到的韋爾西洛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為由俄羅斯世襲貴族轉化而來的知識分子,其在清醒與混沌中搖擺不停,最終才走向心靈的安寧,而這份安寧,最終也可能是曇花一現。在我看來,在外力的影響下,其人會再次搖擺。如果作者把他最終的結局安排為毀滅,我覺得才是最有可能的結果。然而,或許陀氏懷著對未來美好的嚮往,認為俄羅斯民族最終會走向覺醒,才安排如此的結局吧。

陀氏的作品,將大量的筆墨投入人物心理的描寫,而在這心理描寫中,不是平鋪直述,而是層層疊疊,兜兜轉轉,在表達下一個思想的時候,往往加上一些提前的注釋,交代一下人物心理的曲折,看起來有些啰哩啰嗦,曲不搭調,但這對於我,卻很合脾胃。我忝不知羞,冒昧將自己與陀氏作比。我是一個很敏感的人,喜歡在心裡進行一些自我的活動,當然,這活動人畜無害。在表達上,就是七拐八摸,不肯將想法直率托出,而這,只是因為擔心觸犯說哦對象。所以,我自揣摩,陀氏可能也是一個敏感內向之人,所以才有這種表達風格。如果真是這樣,我內心尚自竊喜,能算找到同類么,雖然這個同類不知比自己高明多少,自己與他真是雲泥之別,心裡也甚是安慰。


推薦閱讀:

彭託庇丹《樂土》——平凡生活里的愛與自由
To be, or not to be...
文學類讀書必讀作者
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
一直以來,我們只讀了《小王子》的三分之一!

TAG:外國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