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學——知覺的選擇性

第一眼,你看到的是什麼?

在每一時刻,人們知覺外部物體的範圍是有限的,但每一時刻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外界物體又是很多的,人們不可能把作用於其他感覺器官的所有物體都納入自己的意識範圍,注意到他們。這樣,他們就要根據感覺通道的容量和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物體當做知覺的對象,知覺的格外清晰;而把其他對象當做背景,知覺的比較模糊,也就是有選擇的知覺外界物體。知覺的這種特性叫做知覺的選擇性。

知覺選擇性作用於人的客觀事物是紛繁多樣的,人不可能在瞬間全部清楚地感知到;但可以按照某種需要和目的,主動而有意地選擇少數事物作為知覺的對象,或無意識地被某種事物所吸引,以它作為知覺對象,對它產生鮮明、清晰的知覺映象,而把周圍其餘的事物當成知覺的背景,只產生比較模糊的知覺映象。

知覺的選擇性既受知覺對象特點的影響,又受知覺者本人主觀因素的影響,如興趣、態度、愛好、情緒、知識經驗、觀察能力或分析能力等。知覺的選擇性與知覺的其它特性是密不可分的,被選擇的知覺對象通常是完整的、相對穩定的和可以理解的。

作為知覺對象的物體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條件的變化,原來是知覺對象的物體可能變成知覺的背景;原來是知覺背景的物體又可能變成知覺的對象。知覺的對象和背景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如文章開始的兩可圖形)

人在知覺事物時,首先要從複雜的刺激環境中將一些有關內容抽象出來組織成知覺對象,而其它部分則留為背景,這種根據當前需要,對外來刺激物有選擇的作為知覺對象進行組織加工的特徵就是知覺的選擇性。

由於人每時每刻所接觸到的客觀事物眾多,因此不會,也不可能對同時作用於感覺器官的所有刺激信息進行反映,而是主動地挑選某些刺激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從而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擾,以形成清晰的知覺,並迅速而有效地感知客觀事物來適應環境。

所以,人們總是有選擇地只對自己有重要意義的刺激物作為知覺的對象。知覺的對象能夠得到清晰的反映,而背景只能得到比較模糊的反映,這樣,我們就可以遊刃有餘地清晰的感知一定的事物與對象。

例如,在課堂上,學生把黑板上的文字當作知覺的對象,而周圍環境中的其他東西,比如頭頂的電扇、牆上的標語等便成了知覺的背景。

你在街上碰到了自己的朋友,在你與朋友交談的過程中,你們所聽見的不只是對方的話語,而且還有商店打折促銷的廣告聲、汽車發動機的雜訊、行人的說話聲等。

在這種情況下,你的朋友的說話聲是你的知覺對象,他的講活你聽得很清楚。而其他聲音則是這種談話聲的背景,儘管聲音很大而你仍然聽不清楚。

當注意指向某個事物時,該事物便成為知覺的圖形,而其他事物便成為知覺的背景。當注意從一個圖形轉向另一個圖形時,新的圖形就會「突出」而成為前景,原來的知覺圖形就退化成為背景。

因此,支配注意選擇性的規律,也決定著知覺圖形如何從背景中分離出來。

推薦閱讀:

社會是心理的最終歸屬
離婚後又入傳銷窩的女人怎麼絕處逢生(3)
每種關係都應該有個邊界
真愛沒有缺席這一說
為什麼中國的年輕人更加愛國了?

TAG: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 知覺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