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痕春雨漫評唯物史觀 不同的生產力階段 同一地區的價值是不同的
在中國歷史上,北方為什麼會一直遙遙領先於南方呢?更主要的是,南方為什麼後來會漸漸反超北方呢?
簡單的看,這似乎只是一種偶然。其實呢,這幾乎是必然的!
在金屬工具初級階段,人類只能把半乾旱地區開發成廣闊的農田,因為那裡沒有密布的叢林、水網。在這種背景下,北方這種半乾旱地區,自然容易進入文明階段。
而濕潤地區呢,因為叢林、水網密布,所以在金屬工具初階段,很難把它開發成廣闊的農田。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南方那種濕潤地區,自然很難進入文明階段。
事實上,西歐一直落後於南歐北非西亞的主要原因也在這裡;恆河流域的文明,一直落後於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主要原因也在這裡。
表面上,農業很容易發展,因為從理論上,它並不複雜。
問題是,在金屬工具普遍應用之前,僅僅是開荒、耕地、鋤草這種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工作,也會把人類難住。
即使是在半乾旱地區(那裡沒有密布的水網叢林),如果沒有金屬工具,人類前想把一塊土地上樹木、灌木、野草清理幹掉,也是非常困難的;單純的火燒,是無法把樹木、灌木、野草的根部清理出去,且不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遍地這種植物的根部,農業生產也難以進行啊。
而且就算把這些樹木、灌木、野草清理干盡了,在沒有金屬工具前,人類想耕出一片廣闊的田地,也實在太難了;就算開耕出一片廣闊的田地,後來的鋤草工作,也是很難進行的。
更主要的是,進行農業時還需要進行最簡單的水利工程,這些水利工程在沒有金屬工具時,也是很難進行的。
總的來說,在金屬工具日益普及之後,許多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工作,在此前那可實在是太難了。
所以在金屬工具出現之前,人類的農業只停留在刀耕火種的階段;甚至在金屬工具出現初期,也只能停留在這種階段。
總而言之,放火燒出一片荒地,挖一些坑埋點植物的種子,能收多少算多少。
在這種時期,你千萬不要指望人類把一片樹木、灌木、野草叢生土地弄成田地。更不要指望,他們每年春天把一片廣闊的土地翻挖一遍;更不要指望他們在植物生長的季節,還要把廣闊田地上的野草鋤掉........。
只要我們知道這種基本事實,自然就會知道,只有在金屬工具出現後,嚴格意義上的農業才會出現。
但是即使進入此時,人們也只能全面開發樹木、灌木、植物相對較少的半乾旱地帶,面對樹木叢生、水網遍布的濕潤地區,人們多少還是無能為力的。
但是,隨著金屬工具日益普及、成熟,簡單的樹木、灌木、野草、水網已無力阻止人類大面積開發農田了。
在這種背景下,廣闊的濕潤地區,也大面積的被人類開發成農田。
而濕潤地區一旦開發出來,農業、商業發展的潛力,就會遠遠高於半乾旱地區。
因為濕潤地區水資源豐富,而且適合農作物生長的時間遠遠長於北方,所以只要開發成農田,農業就容易高產;只要水系溝通後運輸就容易便利。
進入這個階段,南方自然開始漸漸反超北方了。
當然了,習慣唯心史觀、或英雄史觀的人,通常很難接受這種解釋。因為在他們看來,一地的發展快慢,就是當地人思想意識的體現,甚至當地偉大人物思想意識的體現。
問題是,進入近現代後,大江南北通常都處於一個國家、一種體制下。但是東南地區的經濟水平,卻是不斷超越北方,這是因為什麼呢?顯然是因為彼此的自然、地緣價值不同。
當然了,近代史初期,歐洲遙遙領先於其它地區,後來漸漸被美州、東亞超越,這是因為什麼呢?顯然也是因為彼此的自然、地緣條件發生了變化。
總的來說,在不同的生產力階段,同樣的地區,它的自然、地緣價值,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在生產力相對落後時,因為濕潤地區無法開發成良田,所以這裡的自然價值就會比較低;但是隨著生產力漸漸發達,這裡會漸漸都開發成良田,而且因為水資源豐富,這裡的自然價值就會大幅度的上升。
再比如,在大工業之明,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是沒有多大價值的,因為人類利用它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其需求也是有限的。
但是當大工業文明開始後,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自然、地緣價值就會越來越大。
再比如,當中國古代文明還局限在黃流域時,一些有可能成為貫穿南北經濟的樞紐地區,也不會有多大的經濟、地緣價值。
但是當南方經濟得到大規模的開發,南北之間的經濟往來密切,尤其是貫穿南北經濟的運河開始修建,眾多地區會因為成為南北經濟的樞紐,軍事、政治、經濟價值都會大幅度的提升。
再比如,當南北經濟往來,主要依靠運河溝通時,那些處於運河沿岸,尤其是處於運河與長江、淮河、黃河交匯處的地區,它的經濟價值自然非常巨大;問題是,等到海運、公路、鐵路運輸日漸繁榮後,相關地區的經濟價值自然就會相對降低了。
再比如,在全球貿易開始前,許多地區就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但是在全球貿易開始後,這些地區就有可能成為幾大洲往來的樞紐,於是成為最繁華的地區。
最經典的就是新加坡、香港、上海等地,在大洋時代到來前,這些地方的自然條件可以說很差,地緣價值也可以說很差;但是大洋時代到來後,這裡的自然、地緣價值就翻著跟頭上升了。
因為南方漸漸開始全面開發時,正好是北方大亂之時,所以人們難免有一種錯覺,那就是北方長年戰亂,所以人們都不斷向南方遷徙,於是南方經濟遂開始大發展了。
其實呢,這只是人們的一種錯覺,因為在人類生產力水平,不足以大規模開發濕潤地區的時候,北方再戰亂,人們也不會大規模向南方遷徙;更不會引起江南經濟大幅度上升的。
最簡單而言,秦末、西漢末年北方也是一片混亂。但是從來沒有聽說過,北方人大舉向南遷徙的事,更沒有聽說過南方經濟因此大幅度上升的事。
所以在不具備大規模開發濕潤地區的能力前,不論北方經過多少戰亂,不論戰亂的結果有多聳人聽聞(戶口減半、十室九空),江南也絕不會因為北方大量人口遷徙而迅速發展起來。
因為類似的原因,黃河流域作為中國古代最發達地區的優勢,持續保持了上千年,甚至幾千年。
從這層意義上,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北方人大規模向南方遷徙,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江南那種叢林、水網遍布的地區,也可以很容易開發成農業生產區了。在這種背景下,南方可以供養的人口越來越多,所以人們遷徙的動力就會越來越大。
當然了,因為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還相對落後,所以並不能充分開發濕潤地區。在這種背景下,廣闊的江南地區地區,依然處於相對落後的階段。
但是整體來說,此時已拉開了南方漸漸趕超北方的序幕。而這種序幕一旦拉開,南方漸漸趕超北方,就會成不可逆轉的趨勢。因為濕潤地區一旦被開發出來,僅僅是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就足以對北方擁有壓倒性的優勢。
用唯心史觀去解釋,一地的發展快慢,主要是因為人們的思想意識、能力強弱。
其實呢,人才是長腿的,而且是逐利的;財富沒有長腿,但它是追逐利潤的。
所以一個地區不能讓人才實現他最大的價值,人才就會從那裡離開;一個地區不能讓財富獲取最大的利潤,財富也會漸漸從那裡流走。
反過來說,一個地區能讓人才實現最大的價值,人才就會湧向那裡;一個地區能讓財富獲取最大的利潤,財逼就會源源不斷的向那裡彙集。
所以當一地在特定的生產力階段,自然、地緣價值變大後,五湖四海的人才都會湧向哪裡,全國各地、世界各地的財富都會向那裡彙集。
最經典的地區,就是上海、香港,這裡本來要人沒人、要錢沒錢,但是在全球經濟開始後,這裡迅速變成東亞大陸與外界聯繫的樞紐地帶,所以各種人才、財富源源不斷湧向這裡,於是很快成為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於是很快成為世界級的大都市。
人才為什麼會湧向那裡、財富為什麼會湧向那裡、最新的技術為什麼會湧向那裡,顯然是因為在特定的生產力階段,這裡的自然、地緣價值變得空前巨大了。失去這種背景下,這些地區的人思想意識再超前、能力再強大,也無法讓這裡突飛猛進的發展起來。
我這樣說,也許有人又會說,我在宣揚宿命論,這樣說來,人的主觀能動性表現在什麼地方?
其實呢,我只是說一些客觀的規律罷了。
我們承認客觀規律,並不是意味著我們應該完全被動的適應客觀規律,而是我們應該更好的利用、駕馭客觀規律。
但是,對於許多英雄史觀根深蒂固的人而言。北美之所以可以反超歐州,就是因為北美統治者代代出英賢;如果非州也出現華盛頓之類的人政治家,現在稱雄全球的地區就不是北美,而是非州了。
總的來說,各個地區的自然條件價值,會隨著生產力變化的。
自然條件也許是不變的,但是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它的價值是不同的。
在石器時代,那些濕潤地區、與半乾旱地區的自然價值,並不會有明顯的差別。所以早期的原始文明,分布看起來好像毫無規律,因為各種地區都有可能出現早期的原始文明。
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漸漸進入金屬工具時代,比較大的文明圈,全部是大河流域附近的半乾旱地區,因為在金屬工具並未高度成熟時,人類很容易把大河附近的半乾旱地區(沒有密布的叢林水網)開發成良田,而很難把濕潤地區的(叢林水網密布、山地丘陵眾多)開發成良田。
因為類似的原因,此時中國歷史疆域上,黃河流域的文明遠遠高於江南地區;西方歷史疆域上,北非南歐西亞的文明遠遠高於西歐地區。
再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開發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從前難以開發的濕潤地區,開始被越來越廣闊的開發出來。於是濕潤地區的農業價值開始被挖掘出來,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歷史疆域上江南的經濟地位開始不斷攀升,漸漸超越北方;而西方歷史上,西歐的經濟地位也開始不斷攀升,漸漸超越北非南歐西亞。
進入工業時代,各種礦藏豐富的地區,經濟價值也會漸漸大幅度上升,最經典的就是石油儲藏豐富的地區,就因為控制著工業的血液,所以經濟價值不斷攀升、戰略價值也不斷攀升。但是在工業時代之前,他們這種巨大的經濟、戰略價值,可以說是近於毫無價值。
總的來說,隨著生產力發展,各種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樞紐地位,也開始不斷變化。套用一句比較熟悉的說法,就是這些地區的地緣價值開始不斷變化。
在生產力相對落後時,人類的社會組織非常小,人類社會所謂的天下,也是非常小的。在這種背景下,在這個有限的天下里,一個地區處於幾個彈丸小國往來樞紐之處,地緣價值就會非常高,因為這裡通常就是軍事上的必爭之地,經濟往來的繁華地帶、而且容易成為地區性的政治、文化中心。
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組織越變越大,人類社會所謂的天下,也是越變越大。在這種背景下,新的樞紐地區就會出現,而這些樞紐地區的軍事政治經濟地位會更高,因為這些地區的何去何從,常常關係著整個天下的何去何從。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地緣價值非常高的地區,天下相爭時寸步不能輕易讓的地區,在古代歷史上,也許就是兔子不拉屎的地區,或是默默無聞的地區。
一切是顯然的,現在所謂的天下就是整個地球,所謂的國家常常就是從前所謂的天下。
因為類似的原因,以前所謂的天下紛爭必爭之地,在現在看來,也就一些地區性角逐的必爭之地;而現在天下紛爭的必爭之地,在從前看來就是毫無價值的地區。
最經典的就是馬六甲海峽、台灣海峽,在大洋貿易興起之前,它絕不是什麼戰略要地,它的何去何從,人們並不會多在意,但是等到大洋貿易興起後、等大洋貿易越來越發達後,這裡的何去何從,實在足以挑動天下所有大國神經。
在生產力落後時,軍事政治經濟角逐時,人們所關心的天下,其實就是一塊非常有限的地區;人們全力爭奪的、所謂地緣價值極高的地區,其實也就是這個小範圍內的軍事、經濟樞紐地區。
在那個生產力階段,如果有人成天想著爭奪可能控制歐亞大陸的戰略要地,甚至是成天想著爭奪全球利益的戰略要地,那就是如同痴人說夢。在那種背景下,現在看來極度重要的戰略要地,當時是毫無價值的。
甚至而言,在所謂的天下爭霸戰,就是黃河中游那種地區的時代;關中、江淮、東北地區,那些後來極盡重要的戰略要地,當時也就是一些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
一個地區的地緣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自然是經濟上的價值。
如果一地處幾大經濟版塊的往來樞紐地區,這裡的地緣價值自然重要。而且這種地區的經濟繁榮那是就是必然的。事實上,真正經濟發達的地區,主要是因為擁有這種地緣優勢的地區。
一個地區擁有這種地緣優勢,各地的人才、財富、技術就會不斷湧向這裡,因為這裡是各地商品交換的集散地,為了方便商品的集散,這裡會出現大量的貨棧、碼頭、工廠,大量的資金在這裡流動,這裡就會出眾多的金融機構;而大量的人員、物資流動,這裡的餐飲住宿娛業樂必然也非常發達。
而一地擁有這種地位,它政治、軍事地位自然也會非常重要,因為這種地方的何去何從,自然會關係重大,沒有一個政治組織會掉以輕心的。
一個地區,能不能成為這種地區,通常是自然條件、地緣決定的。比如,我們還是拿上海的發展說事,上海擁有這種地位,絕不是上海人積極經營出來的,至少相對於客觀原因而言,上海人的積極經營可以忽略不計。而自然、地緣價值低的地方,就是政府挖空心思去提升它的地位,效果也是有限的。這就好像姚明個子那個高,並非是因為姚明父母撫養方法優於其它父母;潘長江就是按姚明的撫養方式成長,他也許能提高一點個頭,但它顯然是有限的。
第二個方面,自然就軍事上的價值。
如果一地方,處於兵家必爭之地,這裡的地緣價值自然也會很高。但是這種地方,會不會成為經濟繁榮的地區,就得看它是不是處於幾大經濟版塊的樞紐地區?
許多軍事價值巨大的地區,通常都有巨大的經濟價值;但是許多軍事價值巨大的地區,卻顯然是兔子也不拉屎的地方。這種地區經濟價值雖然低,但是為了爭奪這種地區,相關的政治力量也會不遺餘力的爭奪它,因為你喪失這種地區,在以後的軍事爭奪中,你就會處於絕對的被動之中。
當然了,一個地方擁有這種地位後,它的經濟價值也會適當攀升一些的,畢竟大量的駐軍、會有天文數字的後勤物資不斷向這裡流動,而且基於軍事上的需要這裡會有便利的交通。
一個地區,能不能成為為這種地區,通常也是自然條件、地緣決定的。而且在不同的生產力階段,它的價值也是不同的。
最經典的就是錦州、寧遠、山海關一線的戰略要地,在某個階段,它的戰略價值之高,在許多人眼中,幾乎就是可以決定中原王朝命運;但是在生產力相對落後的階段,它的戰略價值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為這裡的道路並沒有開發出來,誰佔據這種地方,對大局也不會有什麼影響。
第三個方面,自然是政治上的價值。
如果一個地方,處於經濟、軍事的樞紐地位,經過政府的綜合考慮,把它設置成為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的所在地,那他的地緣價值就會進一步上升升。
第一、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所在地設置在這裡,這裡就會彙集大理從事政治、軍事非生產人員,以他們的家屬;在這種背景下,這裡必然會需要大量的商品物資、奢侈品;而且有需要,就會有供給,這裡經濟上的價值就會攀升。
第二、它作為政治中心,為了便於控制各地,政府自然會優先發展這裡通往名地的交通設施。
第三、它作為政治中心,各種有野心、有能力的人,自然會紛紛湧向這裡尋找機會。
一個地區,能不能成為這種地方,也是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對此只要看看各地行政中心不斷變遷的歷史,就可以知道了。最經典的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會石家莊,在許多年以前,誰會想到河北的行政中心,會設在這裡呢?
目前寫了兩章。一共十節。
第一章的七節內容,主要是講經濟基礎如何影響上層建築;第二章的三節內容,主要是講經濟基礎是如何變遷的。
在我的文章中,人的思想意識道德都被最大限度的模糊了、抹煞了。因為在我的觀點中,人的思想意識道德,都是環境的產物;而環境可以影響人的思想意識道德,主要是靠利害關係強化的。
面對我的這種觀點,許多人總會感覺非常奇怪。因為思想意識道德真是利害關係強化出來的,那人類各種犧牲自己的精神,又是如何產生的?因為這從哪個角度來說,也不符合人的利益啊!
請關注下一節 犧牲精神普遍存在的原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