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投資哲學看教育理念:股神巴菲特的故事能給我們哪些啟示?
一年一度的巴菲特旗下的Berkshire Harthaway公司的股東大會,昨天在奧馬哈舉行。巴神的信徒們,放佛朝聖一般,從世界各地湧入這個美國西部小城。據說光中國人就去了5000人!
巴神我是很崇敬的,巴神(其實還有芒格)的問答,我也幾乎是每年必看。因為我自身工作的關係(我把自己當作是一個民辦教育工作者),我總是不自覺地和教育進行聯繫。在我看來,教育本質上也是一項投資,只不過是對人的投資而已。所以,巴神的投資哲學,相信對我們的子女教育也應有啟發。下面我就把我個人思考的幾點和大家分享。
啟示一:把眼光放遠。
巴神投資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堅持長期投資,不以短期成敗論英雄。多長呢?巴神曾經說過,一個人一輩子做12次交易就夠了。前幾天蘋果股價暴跌,巴神在MSNBC接受採訪時說,猜測過去三個月iPhone 賣了多少部這樣的做法完全沒有意義。這就如同10年前猜測黑莓手機能賣多少部一樣(沒有意義)— 因為今天黑莓已經退出了手機業務。巴神言下之意是看長期趨勢。巴神認為,蘋果公司還有巨大的成長空間,而他自己在2018年第一季度就購入了7500萬股蘋果股票。股神就是股神,他不受短期勝敗之困擾。
這讓我想到了前段時間我在朋友圈裡分享的幾個美國頂尖寄宿高中Phillips Andover 裡面幾個中國學生的故事。這幾個學生能進入Andover,站在錄取的那個時點看,他們毫無疑問是成功者;然而,進入Andover以後,因為過度的競爭,導致這些學生都沒能進入美國前30名的大學,按照大家普遍的視角,他們無疑是失意者。有人會說,噢,看來要想進入好的大學,最好不要進太頂尖的中學。寧做雞頭,不做鳳尾。有道理嗎?
問題還不是那麼簡單。美國新澤西州升學顧問Jean曾經提到過這樣一個案例:兩個同樣優秀的學生,其中一個進了普林斯頓,另一個進了Duke大學。站在大學錄取那個時點看,普林斯頓明顯優於Duke,前者得意後者失意。但結果呢?普林斯頓大學的那位同學因為大學競爭激烈,本科GPA不理想,申請頂尖醫學院和法學院幾乎沒有了可能。而Duke的那位同學,則因為本科GPA極其優秀,前途一片光明。我補充一句:這樣的案例不是個案,是非常普遍的。可能又會有人說,噢,看來要進頂尖的醫學院、法學院和商學院,本科不能進太好的大學。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這是不是又有些道理?
問題還不是那麼簡單。國內知名學者饒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反對中國學生在留學時上頂尖大學。他以他的親身經歷作為例證:他身邊做得好的生命科學領域的很多科學家,往往不是那些頂尖大學(研究生院)畢業的。而很多頂尖大學的中國學生,最後取得的成就也並不出色。其原因也是一樣:頂尖大學高手雲集,中國學生不易出頭。
這些案例,啟發我們思考一個根本的問題: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衡量教育的成敗得失?這個問題想不清楚,我們很容易陷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境地。巴神在論投資理成敗時用的時間尺度是終生,我們在衡量教育成敗得失時,其尺度應該也是如此。是否錄取名校,這在巴神的眼裡,和某一次財報有否超出分析師的預期這樣的短期結果一樣,是無關緊要的短期波動。那到底什麼是重要的呢?好,我們接著看。
啟示二:相信複合增長(compounding)的力量。
稍微有一點投資基礎知識的人都喜歡複合增長的概念。巴神的故事,堪稱奇蹟。但其平均年度複合增長率也就在20%左右。這個回報率按說是並不高的。巴神牛就牛在其漫長的投資生涯中,一直保持著相當穩健的複合增長率。所以,你如果有幸在1959年砸鍋賣鐵交給巴神1萬美元的話,今天你差不多就有十多億美元了。
這樣的法則,對於我們的教育也是非常有啟發:公司股價複合增長的背後,是複合增長的企業業績。那些成功的科學家和企業家在做出非凡成績的背後,也是其複合增長的能力和經驗。其背後,歸根結底,是一個字:終生學習。
終生學習,讓我們得以不斷刷新自己的知識體系,不但提高自己的認知。如果我們每天進步千分之一,一年以後我們的能力就增長44%!所以,有智者說:如果我們一年以後還不覺得一年前的自己是SB,那就說明你這一年沒什麼進步!
之所以談終生學習,是因為這是中國學生最薄弱的能力。終生學習既是能力問題,也是人生態度問題。中國教育在傳授具體知識層面上做得並不差,但因為急功近利,壓迫式、灌輸式教育大行其道,其結果自然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被消滅。我們都是這個教育系統里這麼過來的。問問自己吧:在過去的一年裡,你自己到底掌握了什麼新的技能,獲得了什麼新的知識,刷新了哪些新的觀點?
我經常穿梭於中美兩地,其中的一大感受就是,美國人在終生學習這一點上做得比中國人好太多了。美國成年人喜歡閱讀,在我們樓下的咖啡店裡,我每次去用早餐都能看到那些認真閱讀的美國人,很多都已經兩鬢斑白。這樣的場景,我在中國幾乎沒有看到過。如果我們有機會從一開始去跟蹤中美兩個同齡人孩子,你會發現中國孩子在學校教育階段的知識增長曲線非常陡峭,遠超美國同齡人。然而一旦進入社會以後,你會發現美國人的知識曲線繼續在穩定地上升,而中國人的曲線早已進入平台甚至是下跌。這樣就必然導致一個結果:美國中老年人的總體能力明顯強過中國人。
所以,善恩教育一直在努力倡導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只有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的孩子才具有終生學習的可能。而這一點,也才應該是我們教育的一個終極目標之一。
啟示三:相信且執著。
巴神說,他一直相信美國資本主義的潛力。哪怕是在1942年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的時候。巴神說,如果你用1萬美元在那個時候購買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指,那麼今天你會擁有5100萬美元。
巴神有他所堅信的投資理念。他只投資他看得懂的、並願意長期持有的公司。巴神說,如果你不能持有一家公司股票10年,那也不要持有10分鐘。也正是這種簡單而執著的信念,讓巴神能夠「在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如果不是因為他頑固地堅持這一理念,他應該不可能躲得過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
在教育上也是如此。在功利浮躁的環境中,遍地是坑。但還是有很多人心甘情願地往裡跳。他們會說身不由己,他們還會說,道理我們並非不懂,只是時時處於環境之中,也難免焦慮、難免功利、難免虛榮。
問題就在這裡:你這個相信到底信到什麼程度很重要。就像資本市場上的各種噪音非常多,甚至也不乏一些故意誤導的聲音。但如果你對一家公司的研究足夠深入,你就會能在那些噪音和波動中做到鎮定自若。問題是,大部分人可能無法做到那麼深刻透徹的研究,或者對自己的判斷不是那麼有信心。幾個市場波動就出貨了。
回到教育上,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很多人為了孩子在SAT中獲得高分,為了錄取名校,各種投機取消的辦法無所不用其極,他們也不是不明白這樣做對學生的長期影響,但他們常常慨嘆「知易行難」,並以此為借口。
知易行難,還是知易行不難,根本還是看這個「知」是真知,還是一知半解。一知半解容易,每天刷刷微信聽幾個時髦的概念和辭彙就可以說「我知道」了,但真正的「知」,卻必然只能是我們努力學習、努力思考和勤勉實踐的結果,別無他法。
投資和教育一樣,都是一條蜿蜒曲折、陷阱密布但卻精彩紛呈的道路。唯有不斷學習,才能讓我們在這條路上走遠走好。以此文與各位讀者共勉。
完
推薦閱讀:
※讀書筆記 -集裝箱改變世界The Box
※從舊書到kindle
※《看 見》 書 評
※如何從小讓小朋友養成閱讀習慣(Ren、Tao圖文演出)
※你一直在關照別人,這一次請關照自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