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紀拜占庭帝國的城市攻防戰

拜占庭帝國是羅馬軍事遺產的主要繼承者。在繼承羅馬帝國的軍事思想和軍事組織的基礎上,拜占庭帝國改進了羅馬帝國的軍事技術,使之適應拜占庭帝國自身面臨的實際情況。莫里斯是6世紀末的拜占庭帝國皇帝,同時他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由他編寫的《戰略》(Strategicon)一書(有學者對該書的作者提出不同意見,參見本書的英譯本序言。此處我遵從了普遍的看法。)是早期拜占庭兵法的集大成之作,是作者在總結數百年來羅馬帝國對外戰爭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數十年從軍經歷,依據帝國當前實際情況寫作完成的用兵指南。在本書中,作者對包括士兵訓練、裝備配給、行軍紮營、偵查索敵以及臨敵列陣在內的軍事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指導。在作者生活的年代,拜占庭帝國所面臨的主要敵手是雄踞東方的薩珊波斯帝國和西方羅馬化的蠻族:前者是擁有悠久文明,生活高度城市化,技術發達的強大帝國,它直接威脅著帝國城市眾多且經濟繁榮的敘利亞地區,因此雙方在此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圍繞城市的戰役;後者雖然本身文明程度不高,但在進入經濟相對發達的原羅馬帝國西部地區時,迅速接受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定居化、羅馬化、城市化的方向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們從西部對帝國造成威脅。同時,來自帝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時常對帝國領土進行劫掠,諸如阿瓦爾人、斯拉夫人等。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對敵方設防城市進行攻擊和防守我方城市成了當時拜占庭帝國不得不重點考慮的問題。6世紀拜占庭的軍事實踐中也充滿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在此基礎上,莫里斯在《戰略》一書的第十卷中總結了有關城市攻防的經驗,不僅細緻闡釋了應該如何在作戰時運用物質資源和精神力量取得勝利,還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分析了應該如何運用機動部隊,將機動力量同衛戍部隊結合起來,打破敵軍的圍攻,取得戰役的勝利。如果我們把《戰略》中理論性的討論同普羅科比《戰史》中的具體戰例結合起來,就不難發現這一時期拜占庭城市攻防的特點,而這也從一個側面揭示出拜占庭軍隊組織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和演變。下面本文將從以下幾個角度展開分析。

器械與土工作業

拜占庭帝國繼承了羅馬人對於軍事機械和土工作業的痴迷與喜愛,他們的的軍隊中擁有很多熟悉並善於操縱機械的士兵,而且他們同樣樂於對器械進行改進,使之適應變化的戰場環境,拜占庭軍隊同樣繼承了羅馬帝國對於工兵的重視,他們非常重視營地的築防工作,每次建立營地之時都要深溝高壘嚴防死守。在中世紀到火藥發明前,歐洲各民族的攻城戰法和武器都表現出相當的一致性,表現出了相似的羅馬-拜占庭血統。莫里斯在《戰略》中提到的軍事機械諸如專用進攻的扭力投石機(catapults)、雲梯、攻城錘、攻城塔器具以及常常被用於防守的火油罐、礌石、瀝青和臨時加裝的防禦塔等裝備。而常用的土工作業手段包括堆土攻城,地道掘進等。而普羅科比在《戰史》中還補充了拜占庭在守城時對弩炮的運用。莫里斯在《戰略》中認為,為了使得攻城器械能夠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必須因地制宜,結合具體的戰場情況對器械的使用進行選擇和改進,並對敵軍採取的行動進行反制。這一點也在普羅科比的記述中得到了驗證,在波斯軍隊圍攻埃德薩時,波斯軍隊堆土為山對城市進行攻擊,而拜占庭守軍則挖掘地道反向掘進,將波斯軍隊建造的假山付之一炬,最終使得圍攻不了了之。[5]而當拜占庭軍隊圍攻佩特拉時,地道掘進不能奏效,而攻城機械又因為地勢陡峭而無法使用,正當眾人一籌莫展之際,軍中薩爾比人的巧匠對原有的攻城錘進行了改進,使之能在斜坡上使用,結果一舉攻克了佩特拉要塞。由此可見,拜占庭人對於羅馬人的機械技術不僅是簡單的繼承和模仿,更有改進和創新。而正所謂「粟未盡,城尚固,而拔者,攻之至也。」[7]拜占庭帝國能夠屢次以強攻手段攻克敵軍補給充足,城防堅固的要塞城池,實現所謂的「攻之至」,顯然離不開這些強大機械的幫助。

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城市攻防中的心理戰

孫子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在熱兵器尚未發展成熟的時代,由於缺乏有效的攻堅手段,設防的城鎮成了所有兵家的噩夢,哪怕一道矮矮的木牆,或淺淺的壕溝,也足以讓無數英雄好漢折戟沉沙。而各種攻城器材,既製作困難又行動不便,在攻城時所能發揮的作用也只是差強人意。因此,一般的指揮官在面對敵軍準備充足的要塞堡壘往往以圍困迫降為主,只有擁有壓倒性優勢或無可奈何之時才會對敵軍工事發動強攻,結果也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或是「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

有鑒於此,莫里斯認為,在攻城時比起摧毀敵人城防和肉體更重要的是摧毀敵人的精神。當敵軍在心理上崩潰時,他們縱使人多勢眾,裝備精良也不過是一群待宰的羔羊罷了。因此,他認為在進行攻城時要先打擊敵人的士氣,首先從我軍中挑選健者披掛整齊後在敵軍城防前方耀武揚威,以示兵強馬壯、勢不可擋,讓敵軍在與我軍接戰之前便心生懼意,從而萌生退意。然後,派出使者與敵軍談判,勸敵軍放棄城池,條件不應太過苛刻,以免敵軍在絕望之中萌生死志,做困獸之鬥。應該採取懷柔政策,允許敵軍保留一定權利,相對體面的離開城市,這樣可以激發他們的求勝慾望,從而使我軍兵不血刃的拿下城池。如果敵軍堅持負隅頑抗的話,在攻城時也不要讓全部軍隊一擁而上,而應該將部隊分成幾隊輪番攻擊,讓敵軍的精神始終處於緊繃狀態。或者是使用投石機向城內拋射燒夷彈,令敵軍手忙腳亂,我軍則趁此機會奪取城池。

在普羅科比的記載中,540年安條克城的失陷可以說是一個極端的反面教材,充分體現了心理因素對於作戰的巨大影響。安條克是拜占庭帝國在敘利亞最大的城市,城防堅固、地勢險要,居民也都意志堅定戰意高昂,守將日耳曼努斯手下還有一隻多達數千人的守備部隊,皇帝也承諾將迅速派遣大軍增援安條克。而前來進攻的波斯王庫思勞,仍然延續了上次戰爭中阿巴萊賽斯橫穿沙漠的行軍路線,因此所率兵力應該不會超過兩萬,然而拜占庭守將日耳曼努斯是個庸碌無能之輩,在計劃以挖掘深溝或構建塔樓來防守城防弱點的計劃擱淺後,便意志消沉、不知所措了。在庫思勞大軍對安條克發動進攻後,他既沒有身先士卒奮勇作戰,又沒有組織民眾加固城防,反而在出現混亂時一馬當先奪門而逃,在這樣的情況下,拜占庭守軍群龍無首、逃亡時自相踐踏、死傷慘重,而安條克市民雖然堅持同波斯人進行了勇敢而絕望的巷戰,卻最終不能挽救這種城市陷落的命運。與之相比,波斯人在兩次守衛佩特拉要塞時的表現則堪稱教科書,公元549的佩特拉守衛戰中,波斯守將米拉尼斯在外城失守,己方傷亡殆盡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守衛內城,為了防止敵軍判明己方實力,他寧可忍受屍臭也不肯將死者的遺骸拋出要塞,並用花言巧語與拜占庭將軍周旋,終於等到了己方援軍的到來。而在公元551年的戰役中,在佩特拉全城失守的情況下,500名波斯戰士在內城中誓死抵抗羅馬人,寧可葬身火海也決不投降。[12]正如一些學者所述,士氣是被圍困的第二大需求,因為持久的防守取決於領導者的智慧和激情,這一點直接取決於指揮官的水平。

眾志成城——城市防禦中的居民組織

對於一城守將而言,大量逃入己方設防城市中尋求庇護的居民,確實可以稱得上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如果組織得當,這些居民將會為城市的防禦工作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使得有限的戰鬥人員可以從各項雜務中解脫出來,專註於城市的防守,而其中的青壯又為守備部隊提供了潛在的後備兵員。另一方面,這些逃入城中避難的人員又像一個巨大的無底洞和隨時可能爆炸的定時炸彈,在迅速吞噬著城內守備物資的同時又隨時可能暴動獻城。貝利薩留斯防守羅馬期間就深受那些養尊處優、反覆無常的羅馬市民的困擾。有鑒於此,莫里斯認為,必須對這些居民嚴格管理,使得他們能夠為城防出力,而不至為害。首先,他認為應該盡最大可能疏散城市中的老弱病殘,因為他們對守城既無用處又容易瓦解軍心,而對於那些能夠為城防出力的青壯年,最好把他們打散編入城防部隊,協助守軍作戰,這樣,一方面可以讓他們參與守城,減輕衛戍部隊的壓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讓他們疲於奔命,以免在無所事事的同時聚眾策劃叛亂,而我國古代兵家也有與之類似的論述,唐代兵書太白陰經中寫道「夫守城之法,以城中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老弱為一軍。三軍無使相遇,壯男遇壯女,則費力而奸生;壯女遇老弱,則老使壯悲,弱使強憐。悲憐在心,則使勇人更慮,壯夫不戰。[16]」講的也是要對城市中的居民進行分組管理,以免動搖軍心,影響戰鬥。還是以安條克之戰為例,據普羅科比記載,安條克城中的市民很多都接受過角斗訓練,有一定戰鬥能力,而且保衛家園、抗擊波斯軍隊的願望非常強烈,甚至在拜占庭守軍敗走後仍然同波斯軍隊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巷戰。[17]如果守將日耳曼努斯能夠善加利用這一資源,將居民們武裝起來,那麼安條克的淪陷或許是有可能避免的,但是他既無膽略又無能力做出這一舉動,最終導致了這些勇敢市民的白白犧牲。

手裡有糧,心中不慌——城市攻防中的補給

中國古代軍事家墨子認為,城池修固,守城器具備好,柴禾糧草充足,上團結一心,是堅守城池的必要條件[18]。的確,無論對於攻城方還是守城者來說,後勤補給都是必須重點考慮的問題。對於守城方而言,退守城池意味著戰局已經到了千鈞一髮之際,如果強攻不成,接下來圍城部隊勢必會「斷其糧道而守其歸路」,以期用飢餓和乾渴來擊敗守軍。因此,莫里斯認為,在圍攻開始前一定要在堡壘中儲存充足的物資,同時堅壁清野,在敵人之前儘可能收集附近所能收集到的補給,在滿足自己需求的同時為敵軍製造困難。他還重視飲用水的問題,在著作中他特別提到,如果城市中沒有自然的活水,那麼就應該特別注意對於水源的收集——「準備一些巨大的陶罐或堅固的木桶,在其中注滿乾淨的水並放入幾塊從河流中取出的乾淨的碎石」;為了防止儲存的水源變質,應該時常在容器中進行倒換,保持水的流動;如果水源已經變質,倒一些醋進去可以擺脫難聞的氣味。這其中最成功的戰例大概要數551年佩特拉戰役中的波斯人了,為了對抗拜占庭軍隊的圍攻,他們準備了驚人的三道引水渠,成功保持了水源的供給,城內還存儲了大量的穀物和肉食足以對抗長時間的圍攻。而貝利薩留斯對羅馬城的防禦也堪稱神來之筆,在面對維提卻斯大軍的圍攻時他不但保證了羅馬城的水源供應,甚至自製了水磨機使得羅馬城中數量眾多的市民們即使在圍困中也能獲得充足的麵包。

對於攻城的一方而言,從表面上看他們的戰略空間要比守城者大得多,補給的收集和獲取似乎也應該容易很多,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首先,攻城一方因為遠道而來,在物資的儲備上沒有坐守堅城經營日久的守軍來的充裕,自然會極大的依賴當地的物資和脆弱的補給線。而就像莫里斯所說,在敵軍到來之前,有經驗的守軍就已經堅壁清野,將四周鄉野席捲一空,這勢必給依賴來自遙遠後方補給的攻城軍隊帶來巨大的困難。其次,正像作者提到的,稱職的守軍一定會對進攻方進行反制,而方式主要是對攻方征糧隊和補給線進行攻擊,對於原本就物資消耗巨大的攻城方而言這無異於雪上加霜。維提卻斯對於羅馬城失敗的圍攻就是一個證明,他統帥大軍圍攻人口眾多的羅馬城,結果不但沒能切斷貝利薩留斯的補給,反而被貝利薩留斯派出的分遣隊切斷了補給,最後在飽受飢餓和疾病的折磨後,不得不倉皇撤圍。

唇齒相依——機動部隊與城市攻防

中國古代兵書《尉繚子》認為「凡守者,進不郭圉,退不亭障,以御戰,非善者也。」高明的軍事家歷來反對那種單純依賴城池的消極防守思想,莫里斯也是如此,他認為在進行城池防禦時不應該單單只把目光停留在一座城池上,而應該統籌全局,在戰略的視角下對城池防禦進行考量。現代軍事理論認為,市區與外圍唇齒相依,二者相互聯繫,相互配合,守住外圍是城市防禦戰役的指導重心[23]。莫里斯雖然限於歷史條件因素沒有,且不可能對於城市和外圍的關係提出系統化的理論,但他在樸素的實踐中發現,若想守住城市擊敗敵軍,決不能只是一味的龜縮防禦、被動挨打,而應該統籌城市守城部隊和外圍機動部隊,使二者相互配合、彼此支援、裡應外合擊敗圍城之敵。一味地困守孤城最終除了繳械投降根本沒有任何出路,在貝利薩留斯第一次征服義大利期間,哥特人王城拉文納地勢險要,城防堅固,絕難通過強攻的方式攻取,但是因為維提卻斯始終無法打破貝利薩留斯對拉文納的封鎖,這座堅城最後還是被飢餓打敗了。而在第二次哥特戰爭中,因為羅馬將領只滿足於防守要塞,不敢於出城同托提拉游擊,結果使得托提拉從容的依靠圍困奪取了幾乎整個義大利。

他認為,在時機成熟前必須保持外圍機動部隊的存在,不要輕率與敵軍決戰。在他看來,外圍機動部隊應該在保存有生力量的情況下主動出擊,攻擊敵軍補給線,襲擊敵軍征糧隊,並對敵人施以伏擊。而相鄰堡壘也不應該坐看友軍被圍,應該協同作戰、互為犄角給敵軍施加壓力。這樣當敵軍補給告罄、師老兵疲而無奈退兵之時,我軍恰好可以尾隨追擊,在敵軍的領土上同敵軍作戰,此時,敵軍一方面受累於之前所獲得的戰利品,行動不便;一方面又飽受我軍騷擾,士氣低落;又因為已然回到家園,急於與家人團聚而不願冒險與我軍血戰到底。反觀我軍,一方面滿腔怒火,急於復仇,一方面自知深入敵軍領土,倘若戰敗決難逃生,自然甘願背水一戰,戰鬥力比平日更勝一籌。因此,這正是與敵軍決戰的好時機。倘若敵軍不為所動繼續圍城,而敵軍國內的自然條件又有利於我軍作戰,那麼不妨深入敵軍領土,對敵軍要害作出佯攻之勢,待敵軍回防之際,我軍即可從容撤出。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思想同樣也成為日後拜占庭軍隊在面對撒拉遜人時的主要理論指導,拜占庭軍隊正是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拖垮了一隻又一隻狂熱的阿拉伯大軍,保護了小亞細亞地區的安全,延續了風雨飄搖的帝國。

結論

在莫里斯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拜占庭帝國軍隊同曾經的羅馬軍團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城市攻防思想的巨大變化。拜占庭軍隊不再是一隻由重步兵和工兵組成的以「工程」進攻戰役為主要作戰手段的軍隊了,曾經被古典軍事作家大書特書的各式機械,此時在莫里斯筆下只是被一筆帶過。但這絕不意味著技術的倒退,相反,拜占庭人依然保留著這些先進的技術手段,縱使在黑暗時代,君士坦丁堡的兵工廠也能夠按照古代工藝生產精良的扭力和張力攻城武器,而與此同時,亞得里亞海以西諸國只能生產一些小型而粗糙的仿製品。而從莫里斯對如何反制這些器械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發現拜占庭人對這些器械仍然有著清晰的認知。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戰略需求的變化,遼闊的國土、廣袤的疆域、騎兵的增強以及強大的薩珊波斯崛起決定了那些行進速度不過15羅馬里每日的步兵兵團已經完全無法承擔帝國的國防任務了,拜占庭帝國的軍隊基礎由傳統的軍團步兵已經轉向了騎兵,兼具投射和衝鋒能力的鐵甲騎兵成為帝國的軍事核心,而那些笨重而遲緩的機械也因為不能適應騎兵的速度而逐漸從一線消失。也正因為如此,公元70年到73年那種發生在馬薩達的以不計成本的時間和勞動為代價,修建龐大的工程勞作來制服窮途末路的的敵人,從而警示整個帝國內心懷二心的人的行為已然不見蹤影。而依靠快速打擊、巧妙地詐術、心理恫嚇、長期圍困和第五縱隊來瓦解敵人成了這個時代的主流。也正因如此,莫里斯在作品中的城市攻防思想特點表現為重視心理因素、補給收集、居民組織和外圍機動部隊的運用,同時在有利條件下充分發揮己方在機械和工程上的優勢。但遺憾的是,由於歷史條件莫里斯對於城市攻防中作戰空間的論述主要集中於城上城下,沒有且不可能提出外圍和市區作戰的理論,但他對於機動部隊的論述已經說明,在6世紀拜占庭城防已經出現了外圍作戰的思想萌芽。

推薦閱讀:

奸臣主要講什麼?
擊破關羽 ,大敗劉備的東吳名將陸遜功高震主,最後被孫權逼死
從《漢武大帝》里漢武帝的身上能學到什麼?
假設:公子扶蘇繼位秦帝國會不會滅亡?
元曲《清江引·秋居》描寫了什麼樣的景色?

TAG:羅馬帝國 | 拜占庭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