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回應雷軍,我是誰,我要做什麼?

本來這是看了《騰訊沒有理想》這篇文章與作者商榷的,寫長了發不出來,乾脆自己成一篇文章。

如果站在騰訊公司層面應該怎麼思考?文中描述的情況無疑是存在的,關於部門競爭,我在朋友圈看到在騰訊食堂吃飯只能用財付通支付,而不是微信支付(無法確認是否屬實),雖然震驚,但覺得可信。另外騰訊放棄騰訊微博確實也是草率了一點。但是騰訊從抄襲到開放到投資,倒也是符合進化邏輯,說騰訊沒有夢想,可能和qq誤打誤撞運氣也有關係,命好。還有產品運營,可能沒有網易的耐心和淡泊寧靜。

但是,有幾處現象,其實反過來看,到底是優是劣倒難說。追求考核結果和賽馬機制,這個事情是有現實商業價值的,我們被情懷洗腦太多,但獲得尊重和肯定的唯一標誌一定是結果,如果蘋果沒有業績,還有誰去談喬布斯的卓越,成王敗寇是自然選擇,放在內部競爭,也是合理選擇。從時間成本、判斷成本看,設立初始項目止損點,也是對的,不可能無盡期,這裡也有效率要求。

說騰訊沒有理想或者沒有靈魂,過於抽象。微信能說沒有靈魂嗎?qq難道不是陪伴了無數人重要的時光,都是很優秀的產品。而且騰訊對於社交,對於連接的定位牢牢把握,也是戰略上的簡潔與深刻。

至於大規模投資導致的市值上升,也是投資成功的確認。

所以總結一下,所有資源都有成本,時間、效率、選擇也有成本,騰訊已經是做到了自己最好的戰略取捨,以及內部競爭和優化了。

這裡也說說問題,最經典的是拍拍失敗,一個原因也是過早放棄,放到今天如果一直堅持下來,京東那個位置是拍拍也未可知,還是耐心不夠,電商也是騰訊一直放不下的夢,只是沒有靜待花開的悠然之心,這是戰略短視。考慮到阿里真正恐懼騰訊的原因,應該知道這樣說是有道理的。

但是僅僅靠流量就可以么?阿里用時間試錯、無數的坑和經驗教訓積累,完成了用戶和生態養成,這種產品和運營上精細入微的體貼流暢,結構化關係的養成,不是表面的模式,而是時間和事件沉澱,是無數細節與心得,以及阿里商務基因的結果。同樣例子發生在百度有啊,不缺流量也是沒有做成。這顯然是需要更多用心、耐心、決心成分在裡面。小公司往往有更多耐心,因為沒有選擇。另外可能騰訊工程師文化,在商務運營上確實有所欠缺,對於商業理解也有缺陷,但不是做不成,小樹砍得太早。

第二,騰訊馬總可能看《三體》看多了,老是有假想敵恐懼,這一點馬雲心中無敵就要飄逸得多,騰訊和阿里纏鬥,但是真正敵人則可能是美團、頭條,這可能是沒有想到的,這和視野或者說哲學相關,騰訊這種阻擊和預防策略,隱隱被危機感和防禦心智牽引,會失掉主動權失掉自己才是真的。馬雲也有抱怨騰訊的「貼身纏鬥之苦」,何必呢?

互聯網更多是代際更新,很可能不是平面戰爭,所以創新才是最核心能力。

最後一點,前面是騰訊的抄襲惡名,後面阿里騰訊威脅站隊,這是中國互聯網的不幸,這是壟斷思維,為什麼不可以百花齊放差異化發展,這倒是全體互聯網巨頭和投資界值得警惕和反省的事情,這種巨無霸站隊和壟斷,會窒息真正創新土壤,這是非常不健康的文化。

同時互相封鎖和隔絕,也不是互聯網真正的開放公平精神,大家都這麼任性和不自信,這麼草莽和低級,是不成熟不明智的。

總而言之,投資界不要急功近利,巨頭不要對小公司趕盡殺絕,中國這麼大的市場,需要更多有創新力產品,整體創新能力的提高,才不再出現中興被遏制事件,才能贏得真正力量和尊重,以及共同繁榮!希望兩馬不要在國內惡鬥,而是真正從互聯網環境營造出發,更多差異,更多放手,更多專註內部進化。

戰略有縱橫捭闔,但真正生命力來自自強不息。

順便祝賀小米!這是品質、經濟、道德的勝利,這是道德經濟的商業文明開啟。

推薦閱讀:

怒蛙網路受邀參加第十六屆中國互聯網大會

TAG:中國互聯網 | 互聯網 | 雷軍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