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有多痛苦
一起來看一個我們從小很熟悉的故事;
巴尼·羅伯格是美國緬因州的一個伐木工人。一天早晨,巴尼像平時一樣駕著吉普車去森林幹活兒。由於下過一場大暴雨,路上到處坑坑窪窪。好不容易把車開到路的盡頭。他走下車,拿了斧子和電鋸,朝著林子深處又走了大約兩英里路。
巴尼打量了一下周圍的樹木,決定把一棵直經超過兩英尺的松樹鋸倒。出人意料的是:松樹倒下時,上端猛的撞在附近的一棵大樹上,一下子松樹彎成了一張弓,旋即又反彈回來,重重壓在巴尼的右腿上。
劇烈的疼痛使巴尼只覺得眼前一片漆黑。但他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事是保持清醒。他試圖把腿抽回來,可是辦不到。腿給壓得死死的,一點也動彈不得。巴尼很清楚,要是等到同伴們下工後發現他不見了再來找他的話,很可能會因流血過多而死去。他只能靠自己了。
巴尼拿起手邊的斧子,狠命朝樹身砍去。可是,由於用力過猛,砍了三四下後,斧子柄便斷了。巴尼覺得自己真的什麼都完了。他喘了口氣,朝四周望了望。還好,電鋸就在不遠處躺著。他用手裡的斷斧柄,一點一點地撥動著電鋸,把它移到自己手夠得著的地方,然後拿起電鋸開始鋸樹。但他發現,由於倒下的松樹呈45度角,巨大的壓力隨時會把鋸條卡住,如果電鋸出了故障,那麼他只能束手待斃了。左思右想,巴尼終於認定,只有唯一一條路可走了。他狠了狠心心,拿起電鋸,對準自己的右腿,進行截肢……
巴尼把斷腿簡單包紮了一下,他決定爬回去。一路上巴尼忍著劇痛,一寸一寸地爬著;他一次次地昏迷過去,又一次次地蘇醒過來,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活著回去!
人云亦云,小時候老師家長說的最多的是要像巴尼一樣,假如生活欺騙你,仍要繼續鼓起勇氣,充滿意志地向前看。這就好像一碗方向四溢的雞湯一樣激勵著講課的老師吧!因為那時我還小,不太懂。
可是我說,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給我真實的感受是莫大的痛苦,由淺到深。當樹榦壓倒巴尼的腿時,巴尼做了4個步驟:
第一、他首先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能等待隊友,需要自救,否則流血至死。(冷靜分析)
第二、他馬上拿起身邊的斧頭,可是用力過猛斧頭斷了,這時巴尼覺得自己完了。(第一次嘗試)
第三、他看到不遠處的電鋸,他發現直接鋸書萬一鋸條卡在書裡面,自己就完了,於是一狠心對準自己的右腿進行截肢。(第二次分析做出決策)
第四、簡單包紮之後,一寸一寸地爬著,一次次蘇醒,一次次昏迷,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活著回去。(做出行動,堅定意志)
我無意調侃巴尼,只是就事論事。其實巴尼的故事就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決策模型。
在明白這個決策模型之前,你有沒有深入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會發生呢?也許這才是造成巴尼一系列的原因。這時候所有人都知道,文章已經告訴我們;早晨下過很大的暴雨,巴尼獨自一人開車進入兩英里的森林,(注意他手裡拿著電鋸和斧頭)。這真的是嗎?我想作者一定隱瞞了一些開頭,請你仔細想一想?巴尼為什麼下這麼雨,還要自己一個人去森林裡面呢?是不是巴尼是五六個孩子的父親,而家裡所有的費用都需要等著巴尼不斷辛勤的工作換來的報酬。或者說萬惡的資本家故意擠兌他讓他一人完成額定的任務等等。。。我想我提的這些假設才是「馬太效應」的開始。 我所提的假設,只是想讓我們明白在決策之前發生什麼,因為凡事有因必有果。當然有些前提假設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比如;你出生的家庭,你接受的教育等等。非常慶幸的是在目前的中國只要你夠勤奮,夠努力,還是有非常多的機會改變最後的果。
為什麼決策這麼痛苦呢?
如果你是巴尼,這時樹已經重重的壓在腿上,你肯定也會和巴尼想的一樣,首先把樹砍斷,保住腿,因為只要去醫院,一年半載之後,腿還能修復正常一樣走路,這當然是所有人都會做的最理性的決策。但事實是,由於你的緊張和害怕,已經錯過一次機會,斧頭被你砍斷了。而現在只有兩種選擇;一、樹呈45度角,用經驗判斷,只要電鋸鋸到一半,樹的巨大的壓力肯定會擠住鋸條,到時候只能等死。二、直接用電鋸鋸腿,肯定是有機會活的。首先鋸腿有多痛,不用我多說,其次是後半輩子的生活,或者會不會造成家庭的拖累,怎麼料理?
1 如果是你會怎麼選擇?
- 選擇第一條;你有可能有復原的機會,但是很大幾率你會死。
- 選擇第二條;你首先要承受鋸腿之痛,後面一輩子是殘疾人成為家庭的負擔,你有很大幾率可以活。
巴尼也許是出於人性的本能或者出於丈夫對於家庭的責任,或者他可能害怕像第一次一樣出現斧頭斷了的情況,所以他不在孤注一擲,而是選擇第二條。
你 可能還沉浸在這種選擇之後,不知如何下手,這是一件真的很痛苦的事情,因為一旦選擇之後,你必須要承受你選擇之後所有的一切後果,沒有後悔葯。生活好像就是這樣從來沒有最完美的選擇,就好像韓寒說的一樣;在大人眼中只有利弊,對錯只有在小孩眼裡。
2 巴尼決策分析
第一、僥倖心理
這本身就是一個flag。明明是下這麼大暴雨,巴尼還要出去砍樹,才造成後面一系列事故的根本原因。老話說的好:「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謹防『』僥倖心理『』。
第一、理性選擇理論
理性選擇理論是建立在下列前提上的:第一,個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第二,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為策略可供選擇。第三,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選擇會導致不同的結果。第四,人在主觀上對不同的選擇結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理性選擇可以概括為最優化或效用最大化,即理性行動者趨向於採取最優策略,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收益。
這當然最理想的決策理論,真正一件事情馬上發生到你頭上,你真的會那麼理性,真的很難,為什麼?
第一,人是有情感,社會感和責任感。巴尼能做到馬上冷靜下來,說明他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他馬上遵循理性選擇理論的第一條,保全自身。也就是把樹砍斷,保全被壓的腿,說不定以後可以康復。
第二,理性是有限的,因為事實上,人們面臨的是個不確定的、複雜的環境,信息不可能完全,再加上人的計算能力與認識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阿羅提出用「有限理性」替代「完全理性」,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為「即是有意識地理性的,但這種理性又是有限的」。 巴尼由於太緊張,太害怕所以馬上把斧頭砍斷,這個只是其一,其二作出決定並沒有馬上思考行動策略。
我這裡並不悲觀,我只想說,人一直處於一種不理性的狀態,並不能馬上能變的理性。而我們理性的狀態就和巴尼沒什麼區別。理性是一定要通過不斷的訓練的,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抉擇和行動。
第二、沉沒成本
你花了40元去看場電影,看了10分鐘後,你很失望,再看10分鐘,更加失望。你會馬上走齣電影院,放棄浪費時間,還是帶著怨氣,繼續失望的看完電影呢? 大多數會選擇看完,因為你花了40塊錢,這就是沉沒成本。
第一、巴圖已經開車在路上,文章作者也用了「好不容易」,這是沉沒成本。
第二、這個有點牽強,但請你想一想當你拿起斧頭看下去的時候,忍著疼痛,只想著你的腿會不會壓壞,趕緊把樹砍倒。沉沒成本是腿。
沉沒成本是最棘手的難題之一,處理不好很容易導致兩種誤區:害怕走向沒有效果產出的「沉澱成本」而不敢投入;對「沉沒成本」過分眷戀,繼續原來的錯誤,造成更大的虧損。
第三、習得性無助
害怕悲劇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麗的東西我越不可碰。」王菲的台詞,是習得性無助的經典心理表現。
巴尼害怕電鋸會再次向上次斧頭那樣斷在裡面,所以直接選擇自己所認知的鋸腿。聽了我這麼多分析,難道真的沒有第三種方法嗎?下面是我建議的畫圖;
。。。。。。畫的不好看。。。。。。自己想吧!。。。。。。。
第四、心態和意志
個人感覺心態是一個很空泛的事情,事情不發生在自己身上,你可以引以為戒,也可以貽笑大方,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馬上會產生各種化學反應,巴尼開始僥倖的心態,巴尼第一嘗試失敗的心態,第二次害怕失敗的心態。因此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一個健全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
人類天生的悲觀主義者,這從人類進化史裡面能清楚的知道,如果不悲觀你的祖先也許早就被老虎獅子吃掉,活下去的人於是還要靠意志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品質。巴尼就是求生絕對是靠意志力。當然意志力不是天生就很強,需要練習,比如;長跑,寫作。看書。。。。。。。。。。。。。。
最後,寫給自己(如何做出有效決策的三大原則)
1、能不能在未來讓你擁有更多的資源。
別看現在的執行的難易程度,關鍵是看未來能不能有更多的價值。很多決策就是現在就能得到很多利益,但是未來沒成長,沒發展。這樣的簡單重複,短期價值,其實是在透支未來。如果未來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那麼這就是該選擇的。
2、能不能在未來讓你擁有更多的選擇。
人的路要越走越寬,而不是越來越窄,讀大學,或是去擺地攤,而任何人都可以去擺地攤,但是讀大學未來的可選擇性很多,我們選擇做任何事情,就是能夠走一個越來越寬的路。讓自己擁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而不是只局限在當下。
3、能不能在未來讓你生活的更加開心。
痛苦的事情即使你決定了,其實也很難堅持,讓自己處在一個愉快的狀態,才是選擇的真諦,如果一個不能讓你有成就感,不能自我實現。那麼越走,就會越不開心,自然也就不會有好的結果,所以,能不能越來越開心,這個很重要。
所以,只要你利用未來的觀點看現在,很多決策都能夠迎刃而解。我們決策不是為了現在的判斷,而是走一個什麼樣的未來。只要選擇對了未來,一次的決策就不那麼重要了。大家要明白,只要方向對,你需要的是不斷地決策,而不是把所有的東西都放當下這一個抉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