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有恨

是日,機緣巧合,又翻出2006年文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莫的小說《我的名字叫紅》,這部作品先前沒有看完,因為讀起來有些晦澀就放下了,原因是作者在用西方的邏輯寫東方的故事。但是如今讀來,書中的有些句子還是頗有些意思。尤其是每一個人物,作者都是用第一人稱在敘寫,彷彿直抵人物內心,是本人在訴說告白,這在我看過的小說來講,是第一次遇到。

小說的第一章『我是一個死人』(這個題目,看上去就有些瘮得慌),說得的是細密畫畫家高雅先生被殺後扔到了井底,整篇文字是他的靈魂在說話,不明就裡,苦悶憤恨,恰似一個冤魂在絮叨死後的感覺,並且想極力說明白死後的真相。

其中有一句說道:『任何相信或者稍微了解死後世界的人都會明白,處於我目前這種狀況中憤憤不平的靈魂,實在也不可能見到天堂的河流。』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心中有憤怒、有怨恨的時候,死後你就看不見天堂。

民間有個說法,如果一個人是帶著怨恨死去,也就是說『死不瞑目』的話,他的靈魂就不能轉世投胎,成了四處飄蕩的孤魂野鬼,而且伺機報複發泄。想來這也夠可憐的:活著心裡不清閑,死後處境更凄慘。

什麼樣的人可以看見天堂?

《聖經》裡面說:『內心清凈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主』。雖然,這個問題回答起來比較複雜,但總歸還是和『心』有關。儒家經典《中庸》裡面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這個『未發』的『中』是不是跟『天堂』有某種聯繫呢?確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蘇軾名篇《水調歌頭》里有一句詩,叫做:『不應有恨』,意思是你有恨的話,那麼就會和一個心態平和的人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一個人對貓、對狗、對昆蟲、對動物,甚至是對天地萬物、所有一切都充滿憎恨的話,這樣的一個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失敗者』,這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先生說的。

對這個世界充滿憎恨,倘使想發泄這種怨恨,你咬狗,狗就會咬你;你殺人,法律就會槍斃你;設若你憎恨,又不願意傷害別人,這個時候,你就會得一種病,叫做『精神病』。心理學上所謂的『失敗者』,包括諸如罪犯,酗酒者、自殺者和墮落者等,這些人都叫做『失敗者』。

因為這些人缺少對社會的從屬感和興趣,他們賦予社會的意義,完全是個人的意義,他們的興趣只停留在自己的身上,對其他什麼都不感興趣;對於任何事情,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所以說,有著相當過分的有我,佛家稱為『我執』,誇大了自我存在的價值,而這個價值,通常是在社會中普遍不被大家認可。

如果說:『我就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推而廣之,每個人都這麼想,抱有這樣想法的兩個人相遇,會是怎樣一番境地?當所有人都可以為所欲為時,導致的結果,就是人類的自我毀滅。所以說:內心充滿憎恨的人,看不見天堂的河流。

蘇軾說出『不應有恨』這句話,並不是在他順風順水、享樂生活的時候,恰恰相反,正好是他被貶官流放、凄風苦雨之時。仕途失意,生活艱難而又能做到『不應有恨』,僅此一點,也就不得不說東坡先生是一個偉人了。

『喜怒哀樂之未發』,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修為。這種境界和修為,也正是陽明心學所提出的『聖人之學』,它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動心』。這樣的人不用等到死後,活著即是天堂,即是高雅先生靈魂所說:『兩段黑暗之間的光明世界』。

推薦閱讀:

閱讀,必須遠離舒適區
這一類人,我建議您不讀書為妙
《故事思維》丨用故事提高你的影響力
如何選擇市場核心股票,並基於其判斷市場行情
如果在荒島上待十年,你會帶什麼書?

TAG:文化 | 閱讀 | 理性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