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是不是互聯網公司?

意料之中的,小米提交IPO申請資料成為今日熱點,與此同時,關於小米的討論與爭議,此起彼伏,這也不意外。小米創造了「互聯網手機」、「粉絲經濟」、「參與感」等諸多新詞與模式。

對它的質疑,也是可以理解的——被誤解是創新者的宿命。

小米創業,篳路藍縷,過去7年消費者對它青睞有加,業績節節攀升。輿論對待小米卻是勢同水火的兩種姿態,或是讚美,或是非議。諸多爭議中,重要一條是,「小米是不是互聯網公司」?

答案是肯定的。與傳統手機或硬體公司不同,小米最大的前提是——小米是互聯網公司。

怎麼判定一家公司是不是互聯網公司呢?大概有這麼幾個方面。

首先,要有成規模的互聯網業務,如果互聯網業務基本規模都沒有,那就根本無從談起;

第二,互聯網業務是主要盈利來源。舉個例子,單看蘋果App store、Apple Music等互聯網屬性業務賺的錢甚至超過不少互聯網公司,但蘋果的盈利仍然主要來自硬體利潤,所以蘋果還是家硬體公司;

第三,互聯網屬性的業務收入要呈現出快速增長屬性。互聯網公司都是要海量用戶基礎,用戶粘性越高越好,使用時長越長越好,獲客成本越低越好。

小米是不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到招股書里找答案就看這三組數據:小米互聯網收入有多少,小米互聯網盈利比例有多少,小米互聯網業務的月活用戶數、使用時長和獲客成本。

這裡是重點,小米互聯網業務應該是沒有獲客成本,甚至是負獲客成本的!畢竟可以靠手機用戶直接轉化。

招股書中的數據更有說服力。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分別為32.4億元、65.4億元、98.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74.7%;毛利20.8億元、42.1億元、59.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69.3%。

這個互聯網業務複合增長率,就是可以喊60倍市盈率的底氣。

而且,2017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毛利率達到了60.2%,對小米整體毛利貢獻較大。這麼推算,凈利貢獻更顯核心地位。

招股書披露,截至2018年3月,MIUI月活用戶超過了1.9億,用戶每天使用小米手機的平均時間約4.5小時。由小米公司開發的移動應用程序中,月活躍用戶超過1,000萬的有38個,月活躍用戶超過5,000萬的有18個。據《經濟學人》報道,2017年今日頭條的用戶每日平均使用時長為74分鐘,微信為66分鐘。小米的用戶規模、粘性和活躍度都達到了全球一流互聯網公司水平,具備很強的變現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其他獲客成本較高的互聯網平台,小米通過硬體銷售獲得用戶的過程本身是盈利的,具備很強的成本優勢。可以看出,小米的互聯網服務發展迅猛,用戶規模、黏性及活躍度都達到全球一流互聯網公司水平,有很好的變現能力。

這都不是互聯網公司,什麼是互聯網公司?

小米IPO申請前,小米6X的發布會上,雷軍提出了「硬體綜合凈利率用不超過5%」的決定,與此前諸多論調一樣,5%的這個決定,也引發了輿論的爭議。我能理解,雷軍為小米劃定的5%的紅線——小米信仰的是「讓每個人都享受科技的樂趣」,也就是「國民品牌」與「性價比」,利小量大利不小,利大量小利不大。但這只是,促成雷軍做出5%這個決定的原因之一。

在雷軍自己也下了這樣明確的定義,小米不是單純的硬體公司,而是互聯網公司。雷軍曾說,「極致就是把自己逼瘋」,每家公司乃至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徑依賴」,小米成功之處在於,它逼迫自己改寫傳統手機公司的財務結構,砍掉了大部分市場費用,讓利給消費者——這是互聯網手機的起點。小米必須減少對硬體凈利率的依賴,才有足夠的驅動力去探索互聯網的創新。

「硬體綜合凈利率用不超過5%」,是小米的破釜成舟。大舍大得。

小米遞交IPO申請後不久,雷軍發表了的題為《小米是誰,小米為什麼而奮鬥》的公開信,信中雷軍說,「小米不是單純的硬體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

這回答,斬釘截鐵,擲地有聲。


推薦閱讀:

辭職一年後,我來談談30多歲中年人的轉型
華為新員工入職180天詳細培養計劃,拿來即用!
華為Mate9被爆豪配麒麟960雙攝像頭雙曲面屏
怎麼辨別華為榮耀v9的真假?
華為nova2plus拍照怎麼樣?

TAG:小米科技 | 小米手機 | 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