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文化丨家鄉文化知多少(一)

昨天說到函谷關、仰韶文化、陝州梆子,是不是已經對當地特色意猶未盡?!其實談到三門峽的文化還有很多,今天來聊聊華夏最震撼的地下村落——地坑院,原始穴居遺存,濃縮華夏民居變遷史。這裡獨特的居住環境,也造就了異樣風俗民情。

都說北京有四合院,承載著京都文化歷史,那麼豫西的地坑院,就是地平線下的人間煙火,見證著這裡的繁榮興衰。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當地人稱為「天井院」、「地陰坑」、「地窯」,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據說已有約4000多年的歷史了。

入村莊,只聞人言笑語,雞鳴畜叫,卻不見村舍房屋,被稱為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

據考證,地坑院的源頭大約在仰韶文化時期。不過,對地坑院文字記載詳細的資料,當屬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朝廷秘書少監鄭剛中寫的《西征道里記》一書。

書中記載他去河南、陝西一帶安撫時一路上的所見所聞。談到約時河南西部一帶的窯洞情況時說:「自榮陽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並介紹當時挖窯洞的方法:「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又說,在窯洞中「系牛馬,置碾磨,積粟鑿井,無不可者」。這些介紹為地坑院的歷史提供了有力的文字佐證。

20世紀初,德國人伯納德·魯道夫斯(rudufosky bernal)在《沒有建築師的建築》一書中,最早向全世界介紹了中國的地坑院窯洞。稱地坑院建築為「大膽的創作、洗鍊的手法、抽象的語言、嚴密的造型。」

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而地坑院則是黃河兩岸先民們繁衍生息的溫床。

地坑院村落的婦女們有著傳統的民俗技藝,主要有:

一、納鞋底,平日手邊放鬆的活計,會仔細考慮鞋底的紋樣和花式,喜歡對比強烈的紅藍色;

二、紡線和織布,農閑時趕上陽光明媚的日子,會把紡車搬到院子里,邊紡線邊交談,現在會紡線織布的越來越少了;

三、剪窗花,窗花的製作很精細,分為畫、剪、熏、染、貼五個步驟。這些大紅的剪紙充滿了民間鄉土氣息,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荒涼貧瘠的土窯洞增添了色彩和春意。

作為豫西居住文化的符號,地坑院這種窯洞式民居蘊藏著濃厚的文化積澱和豐實的文化內涵。

你的家鄉特色文化是什麼,一起留言分享吧。


推薦閱讀:

不一樣的元宵?看韓國與眾不同的元宵習俗
南北小年時間不同——其背後蘊含著古代的權力體系

TAG:文化 | 文化習俗 | 地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