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切莫談犧牲

文/蘭海

成長教育專家、心理專家,「上瀕教育」創始人、首席專家。

蘭海畢業於德國慕尼黑大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專業,帶領上瀕教育團隊創立了完整的「成長教育」模式,以私人化「成長顧問」服務支持中國青少年的成長。在《超級育兒師》節目中擔任超級育兒師。

------------------------------------------

昨晚收到一封媽媽的郵件,事例充分文字感人,講述了自己為孩子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但是孩子不聽話丈夫不回家。

「我為他們付出這麼多,犧牲了我的青春,我的事業,甚至於我的自尊。看了《超級育兒師》,您每次都在鼓勵媽媽們尋找自我釋放壓抑情緒,我就在想我的這些犧牲都值得嗎?我應該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味的為別人犧牲,我是不是很冤枉?」

坦白說,在我看來,世界上並無所謂的犧牲。

每一種付出都是自己的一種選擇。這種選擇來自於個體的思考或權衡後的一種結論。當你的付出沒有獲得你所預期的回報時,你才會說「犧牲」。也就是說,在你最初做決定的時候,是在對結果的預期上所做的決定。

在我們在工作和家庭之間權衡時,我們選擇了家庭,那一定是因為家庭在你心中的重要性超過工作。所以,你不是為了家庭而犧牲工作,而是本來工作在你心中就沒有家庭重要。

女性在回歸家庭時肯定也對全新的生活狀態充滿了期待,想像自己可以有大把的時間放鬆玩耍,可以享受被呵護的感受,能夠和孩子渡過歡樂時光。

男性在投入事業時也對自己能大展宏圖充滿希望,想像自己在社會上叱剎風雲,也自然評估過陪伴孩子少的因素。

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會談「犧牲」呢?

第一種是結果和自己預期的一致,此時自己多年的付出已經得到回報。於是可以大談自己「犧牲」的時間和所做的努力,此時是一種另外方式表達的驕傲或表功。

第二種是結果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回報無望而心中難以平復,此時的表達方式是一種「抱怨」,甚至是推卸責任的借口。不是我做的不夠好,而是我夠偉大,犧牲了那麼多。

所謂付出,是每個人的決定,在選擇的那一刻已經在心裡權衡過失去什麼,獲得什麼。在你「付出」的同時也就開始收穫,當你付出的時候,已經有所企圖。

這種企圖可能是金錢、情感需求或者是價值認可。

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有情感需求或價值認可的企圖;個人對社會的付出,也有自我價值的需求。

當這種企圖不是能用金錢或實際數字來衡量的時候,也許會被人忽略或不被提及。特別是所付出的價值並不能完全用金錢來衡量,或者等同於部分金錢時,大家會認為她「吃虧」了,或者自己也會這樣認同。但實際上自我價值的認可和情感價值早就超過了金錢所付出的內容。

每個人的付出都不是犧牲,而是一種自己的選擇。

但我們每個人首先要清楚為什麼要這樣選擇,是什麼原因讓自己做出了這樣的決定,但更重要決定之後,我們都做了什麼。

父母不能說由於自己教育方式不對,沒有達到預期,就反之來談自己的付出,這只是一種迴避問題的方式;夫妻不能因為關係破裂,就互相痛訴各自的付出,這只是一種推卸責任的借口。

我們不能因為自己付出了很多就趾高氣揚,因為那本來就是自己心甘情願的選擇,所謂抱怨,是沒有執行到位而選擇一種表達和推卸責任的方式。

回到主題,這位媽媽,或者是很多認為自己是為了家庭而放棄工作和屬於自己時間的媽媽們。原諒我的坦白,你並不是因為別人而放棄的,你的選擇完全出於你自己內心的需求。

而引發我們的不滿和抱怨的實際上回報並非你想像,可能孩子給你帶來困擾,可能先生沒有給到你足夠的幫助。而這一切,並不是你選擇的問題,而是執行的問題。

當我們深陷於「公平與否」的話題,就會讓自己更難獲得進步,而成為所謂的怨婦。需要思考付出的過程是否正確,而不要用「犧牲」來抱怨。

其實,你抱怨的只是自己的無能。

找辦法解決問題,切莫談犧牲。

------------------------------------------

本文為上瀕教育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繫shangbin@shangbin.com.cn授權。


推薦閱讀:

學會這招,孩子的成功幾率翻倍!來自斯坦福教授的研究成果
警察爸爸被兒子「除名」,你家是否也有一個「缺失」的爸爸?
家長應該怎樣對待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侵犯行為?
誰在製造「辣雞銀」?
《陽光小美女》講的是陽光還是小美女?

TAG:親子關係 | 家庭教育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