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5歲,因為年輕,所以什麼都可以學嗎?

如題,15到25歲,因為年輕,所以什麼都可以學嗎?

學個屁。

庄老師在兩千多年前就回答了這個問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繩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繩命追隨無限的知識,只會累死自己。

(一)15-25 歲,更要珍惜這一段寶貴時光。

為什麼總說單身是最好的升值期呢?因為生活簡單、目標簡單、區塊時間,不用考慮另一個人的感受。15-25 歲的年紀一樣,一個人的宇宙觀恰好形成,在你受到來自職場、愛人、父母、孩子、事業、人生的各種壓力之前,你有大量的區塊時間去為即將到來的一切做好任何準備。若這10年還沒有做好準備,大部分人將會在未來的 60 年當中,一邊感嘆生活意味著失去,一邊不斷找補缺失的能力。

我見過太多人說,「我年輕,我什麼都可以學。」,然後一頭扎進各種技能培訓、軟體培訓、PPT、設計……而這些,只能影響你人生的兩三成 (詳見冰山模型)。

如果你一定要功利地看待問題,不如這麼說吧:當你通過 PPT 達到月薪上萬而沾沾自喜的時候,你也許曾錯失讓你達到月薪十萬的創新能力;當你通過 UI 設計培訓達到年薪十萬的時候,你也許本可以成為年薪百萬的產品經理。

就像,你在生活中,如果總有人誇獎你說,「欸!你的 PPT 做得很好哎!」,你會不會就覺得自己從此就吃這碗飯了?如果總有人說,「欸!你炒菜比門口飯館還好吃!,你會不會第二天就去開一家餐廳?

如果你的年齡已經 40+,遇到以上情況,你可以毫不猶豫的試一試;但如果你才 15-25 歲,無知的選擇會抹殺你更多的可能性。

(二)生命中的四類人。

我見識過四類人。第一類「腹有詩書氣自華」;第二類「滿腹經綸像傻瓜」;第三類總要一群「翰林」每日晨起為他讀個幾分鐘所謂某本好書之精華,才能覺得當天元氣滿滿,以至於在公司樓下的路邊攤買個煎蛋都有一種微服私訪的錯覺;第四類人缺什麼補什麼,什麼流行學什麼,偶爾嘲笑嘲笑第二類和第三類人。

第四類人很常見,就在你我身邊。15到25歲時的我們風華正茂,年輕氣盛。在沒有太大社會、家庭和事業壓力的情況下,似乎什麼都可以學習:學演講、學寫作、學PPT、學攝影、學設計、學營銷……可如今學習的速度比不上新事物的更迭的速度,你的同齡人又在一個個地「拋棄」你,腦袋一直在學東西,心裡不知道有多少個MMP。

第三類人也越來越常見,有很多「翰林」們知道「聖上」很忙,所以把一本本書吃了個透,嚼出自己的見解,濃縮在幾分鐘,待每日「聖上」晨起或者出恭時,為「聖上」聲情並茂地朗讀。第三類人可能在15-25歲的還不多,年齡層偏大,不過開始向低齡化靠攏,所以每個人的中年危機似乎都來得越來越早。因為危機,所以學習。但學習這件事,被瘋魔的傳媒行業簡化成」知道「和「了解」,以至於很多人以為花點錢買一套所謂的大師課,什麼都不用干就會從此走上人生巔峰;以至於我們好像都忘了,學習是要付出時間和代價的。

第二類人少見,但你若見到一兩個,肯定覺得甚是可愛。他可能有幾面牆的書架,上面放滿了書,從老莊哲學到西方藝術,從莎士比亞到四大名著……他們像是家長們說的那種人,「讀書讀傻了」,似乎在現實世界中沒有了強硬的求生技能——說話磕巴、神情木訥,但說到他們所擅長的,那便是眉飛色舞,口若懸河。

第一類人,我們其實一直都有一個誤解,以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就是那些出口成章、下筆有神,抑或是信手拈來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或者傳統詩詞中的金句的人。事實上,第一類人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人。這類人在過去很容易找到,現在卻不然。

(三)為什麼第一類人過去容易找到,現在卻不然?

為什麼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在過去很容易找到?因為過去的教育中,經典,尤為重要。

我們總是簡單地把「經典」釋義為有典範性、權威性的、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而忽略其本義:從「糸」從「坙」,原意是織布機上的縱線,這和「緯」相對。也就是說,在其他涉獵前,我們都需要把縱線鋪開,在此基礎上,才能織出緯線,拓展開來。

有經典作為依託,才能融會貫通,達到事物本質;否則,看再多書、學再多知識和技能,都將變成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看似幫助你解決了一些眼前問題,另一方面又給我們帶來巨大的負擔和壓力。甚至,學什麼都覺得累,覺得容易碰到瓶頸。

舉個例子,剛才我們說「經典」的釋義時,我們一般只能想到現代漢語的普遍意義。而此處有所幫助的經典就是「小學」,這裡的小學指的是中國傳統語言學,包括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等等。

另外,我們剛才說到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恰好來自《禮記·大學》。它只是古代大學所修門類之一,古代的大學稱為「太學」,修習課程為《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周官》《爾雅》等等。

古人八歲如小學,十五入大學。小學「見小節而履小義」,大學教育成人「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這與今天我們的小學、大學不可同日而語。這是「經」的重要性。

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扔掉現在的,立馬回去學傳統。在現代社會如果我們要入一個門類,它本身也有經典課本在其中,而我們恰好習慣性地把它們忽略而已。

舉個例子,許多人入廣告行業,大概連廣告行業的基礎課本都沒有吃透,就想著創意從天而降砸到自己。

所以,15到25歲,如果你有無限地精力,對於橫向的知識和技能,你可以適當涉獵。但縱向的經典與常識,才是你最應該學習的東西。


推薦閱讀:

為何微博上「語錄」轉發量如此之大,是迎合了網路受眾的什麼心理呢?
該不該和男朋友分享生活的細節?
什麼是瘦人思維?
怎樣區分確有實力卻鬱郁不得志的人和實力不足卻自以為自己牛氣衝天只是缺機會的眼高手低的人?
有時候覺得人生無趣想死怎麼辦?

TAG:學習 | 心理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