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起跑線》:有多少父母拚死在為孩子,捍衛教育的公平權

文/張涔汐

前幾日我去看了最近上映的印度電影《起跑線》,評分高達9.0分,說實話影片的質量,確實對得起這個高分。

整部片反映了,印度社會嚴重的階級分化,教育體制問題。以輕鬆喜劇的方式,拋出了一個沉甸甸的關於教育黑暗,底層教育權被剝奪的話題。

劇情是一對中產階級的父母,為了讓孩子上一所名校,進行了「孟母三遷」曲折迂迴式的求學之路。

這對父母是一個舊市場時裝店老闆,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妻子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催促著丈夫趕快在貴族學校買個學區房。丈夫覺得妻子興師動眾草木皆兵了,公立學校照樣可以上學。

但是妻子的一句話堵住了丈夫的嘴:孩子會英語嗎?學習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

我先普及一下印度教育的現狀:

印度的有錢人會把孩子從小送到英語授課的私立學校,而窮人則只能讓孩子在公立學校接受印度語授課的教育。

而在精英圈子中,英語就如同他們的母語,表達起來毫不費力,很多高報酬的體面工作都需要英語;而對底層人民來說,不會英語,得到好工作的機會難如登天。

這個妻子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孩子如果不上私立貴族學校,所發生的連鎖反應的後果便是,未來孩子吸毒。把不上貴族學校的弊端後果,無限放大化。

他們買了房之後,拚命扮富,渾身上下堆著奢侈品,希望能夠融入上流社會,讓上流社會小孩兒陪著自己的孩子玩兒。

不過他們的這種做法,卻成為了上流社會人士的笑話,上層階級的人骨子裡非常歧視這對中產階級的夫婦。

這對父母跑遍了這所城市的排名前幾名的學校,最後才知道不是你買了學區房就能入學,必須得進行幾番對孩子和父母考試,考試通過後才有資格入選。

這對父母參加了各種培訓,幾經周折,最後的結果,孩子仍然沒有機會入學,原因是這所學校不收一個舊市場服裝老闆的孩子。

在他們絕望的時候,竟然得到消息,學校有25%的名額留給貧困生,但是校方會進行考察,孩子的家庭是不是真正的貧困。

這對父母又採取了另外的方式,搬到貧民窟,拚命扮窮,穿最廉價的衣服,融入窮人的生活,居住條件環境相當惡劣,每天各種疾病奪走了很多人的生命。

丈夫白天干著底層人乾的勞苦工作,晚上由蚊子蒼蠅,老鼠蟑螂陪伴著休息。

好歹認識了一個好心鄰居,這對鄰居夫婦幫助他們學會窮人生存法則。

鄰居也有一個跟主角夫妻一樣大的孩子,無意當中聽到女主角會講英語,希望她能教孩子學習英語。

窮人鄰居拿出所有的真誠之心幫助這對夫妻,其中的曲折故事讓觀眾們看得潸然淚下。

最後幾經周折,這對夫妻終於幫孩子爭取到了名校學位,接著迅速搬離了貧民窟,回到了富人區。

而原本生活在貧民窟鄰居家的孩子,卻沒有上名校的機會。

嚴格意義上說,是這對中產階級的孩子搶走了,剝奪了生活在底層孩子的教育權利。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兩個詞「階級「和」公平「。影片中入學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提到一點:

別看有25%的名額給窮人家的孩子,但這些窮人家的孩子在名校呆一年兩年會自動退學,然後去公立學校,因為他們受不了上流社會孩子的嘲笑,歧視,另外很多課外活動所需要的巨額費用,窮人家的孩子的父母支付不起,他們自然知難而退。

一代一代的階級固化,就這麼形成了。

這讓我想到了劉強東曾經在「開講啦「做了一次演講,劉強東提到京東曾經捐了1000萬給人民大學,專門用來支助貧困山區的大學生。

過了兩年人大工作人員來找劉強東,說助學金不好發,因為什麼?因為申請的人很少。

劉強東好奇,自己上人大的時候,一個班有2個名額的助學金,班上百分之七十的人爭搶,那個時候班上70%的孩子來自於農村。

後來人大領導說:現在跟你們那個時候不一樣了。現在能上人大來自於農村的學生,可能30%都沒有。

30年前農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教育確實有差距,但是不會有那麼大,但是30年後農村的孩子,和城市孩子的教育的差距猶如馬尼亞納海溝。

劉強東說:今天如果你的孩子上了北京四中,那就等於上了清華北大,人大了,甚至國外的名校了,如果你上了很差的學校,那麼你離大學還很遙遠。

如果今天孩子在農村接受教育,是從幼兒園上學那一刻開始,都已經被城裡孩子遠遠的甩在了後面。

劉強東之所以對底層人士子女的教育,如此的重視,源自於他來自於非常落後的縣城貧困的農村,用他的話來說是窮的無法想像的地步,豬油拌飯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

攢了多年的壓歲錢,初中畢業後,他第一次離家出走,坐火車離開農村去外省的親戚家。

在火車上,他看到了一個同齡的女孩兒,談吐穿著眼界遠遠把自己甩在了後面,他第一次明顯的感覺到來自農村的自己,跟城市的孩子有著非常大的差距,由此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

一次出走讓他產生了想法,拚命學習,到北京上海上大學,因為他想縮小這種差距。

那個時候的差距,其實是如今所說的「階級的差距」。

後來他在一個貧窮的村子,真是過五關斬六將,才熬出了頭。

只有生活在農村的孩子,在見識到城市的教育水平之後,才能明顯感覺到農村教育資源是多麼的匱乏。

我非常贊同劉強東的一個觀點:每一個農村的孩子對教育的公平權充滿了渴望。

隨著改革30年來,中國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階級的固化越來越嚴重。

去年一個省份的高考作文是關於「共享單車「的話題,後來一位中學老師提出」共享單車「主題的作文是對農村學子的不公。

作文的要求有12個關鍵詞,這12個關鍵詞雖然涉及眾多的事物,對於城市的孩子是耳熟能詳,但對於農村考生來說,卻大多缺乏親身體驗,沒有親身體驗怎麼能夠寫出好文章。

貧富的階級差距,表面上是物質的差距,真正的差距是背後的資源,見識,還有權利。

這就是劉強東提到的,他小時候在火車上看到同齡女孩兒的談吐,眼界把自己甩了很遠。

如今底層階級想往上走越來越難,通道越來越窄了,因為每一個階級都在捍衛自己的利益。

為什麼越優秀的人越勤奮?

因為優秀的人眼界更寬廣,他們見識到了更多比自己更優秀人,感覺到了與更優秀人之間的差距,而一個渾渾噩噩的人,就如同溫水煮青蛙,他們是感知不到這種差距。

很多人不知道努力是為了什麼?努力的本質不是你過上好生活,跟人攀比,讓人羨慕。

而是讓你跟你孩子富人未來,獲得更多的優質資源,獲得更多的公平權。

如果你是一個學生,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請你一定要記住:

哪怕有一絲的希望,你也不要墮落,千萬也不要放棄刻苦讀書,因為那是你為未來,離開原來階層鋪路。

如果你是一個父母,請記住:

第一,你一定要拋棄「讀書無用論的觀點「,

說這句話的人要麼是沒有真正讀過書的人,要麼是說給別的父母聽,卻讓自己的孩子暗自努力的人,他們生怕別的孩子超過自己的孩子。

第二、哪怕你有一絲的希望,都不要放棄的你拼搏精神。

中國近幾年一直在努力,對於貧困地區進行扶持,其中一個方式是對貧困地區的父母進行技能培訓,進行觀念教育。

什麼樣的父母會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對於絕大部分的家庭都是適用的。一個不愛學習,不愛看書整天都在打麻將的父母,是很難教育出一個愛學習的孩子。

一個對自己的人生自暴自棄,得過且過的父母,是很難教育出有拼搏精神,樂觀陽光的孩子。

父母的層次跟孩子的層次猶如一個纏繞的螺旋,要麼盤旋著向上,要麼盤旋著向下。

教育的本質拼的不僅僅是父母的財力,更是父母的見識,認知,文化,格局,學識,潛移默化才是最大的影響。

不是每一個父母有實力讓孩子送到貴族學校,但是每一個父母都應該儘力為自己的孩子,做一個努力上進,不斷學習,提高見識認知的父母。

而這些才是我們努力的真相!!!

作者簡介:張涔汐,用男性的視角看職場,以女性的視角看人生,既能剖析人性的複雜,也能把世間冷暖寫筆下,新書熱銷《你的努力,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個人公號「涔汐」(id:zhangcenxi99),微博@張涔汐


推薦閱讀:

煙台大學即將迎來建校30周年,你如何評價煙台大學30年的發展?
獨家乾貨 | 上海各區25所公辦示範園盤點
我想請問如何正確地教小朋友學習鋼琴?
16歲考上清北,和18歲考上清北,哪個更厲害?(請看完我正文後再回答)?
中國成年子女有哪些不可理喻的神邏輯?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