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就中法戰爭支持眾知友,反駁和澄清「北風」的系列錯誤,還愛國先輩一個公道

我寫此文章,是特地支持這裡發言的眾位知友:

「四不能戰」的馮子材為何能拿下鎮南關大捷?

單獨反駁「北風」的,當然,既然是反駁,必須有乾貨,講道理,有邏輯。「北風」一上來,就自我標榜,用公知式「反思」「正視」的慣常口吻,詆毀別人的觀點,貶低眾人,廉價的老套的抬高自己。

這是北風的開篇話:

「這個問題下錯誤的回答太多,就是沒幾個認真分析鎮南關大捷的」-----上來就攻擊一片,擺出一幅妄自尊大,真理唯我掌握的輕狂。

這是北風的篇尾話:

「至於中法戰爭的實際情況,咱們還是按照正史來吧,畢竟吹牛罵街強不了國,還是認真總結總結經驗教訓為上。」-------別人列舉的外文資料,對事實的比對、分析,邏輯性,統統無視。

一句簡單的人身攻擊了之,總之,只要不承認馮子材他們的手下敗將法國人的厲害,或者帝國主義殖民者不可戰勝,就叫「吹牛罵街「。

不禁想問句「北山」:小竹子筆和華陽等知友,在文章里吹了什麼牛,罵了哪個街?

究竟是你在一人罵這裡一整條街,還是他們在罵街?

這,就是你所謂對歷史的認真態度?

好了,別的話不多說,「北山」既出大言,可看完其文,越發驚訝,此人閱讀量是多麼的貧乏,結論是多麼的偏狹,邏輯又是何等的可笑!

1,北風上來就大談特談法國海軍實力如何強大。

它原文「法國海軍在前期的山西、北寧之戰中,因為攻擊的都是河邊城市,所以法國海軍在運送兵員、保證補給、艦炮射擊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個人看來,其意思有兩點:一是法國海軍多麼牛掰,在中國軍人面前,它法記海軍是不可戰勝的。

二是以此貶低了中國人在鎮南關的輝煌勝利,因為「北風」說了嘛:「首先海軍沒法上山,所以法軍的海軍優勢一下子歸零了」。言外之意似乎是,若有法國海軍助戰,法軍拿下鎮南關是不成問題的。

然而,這個口口聲聲攻擊眾知友「沒幾個認真分析」的「北風」,竟連中法戰爭起碼常識都不知道:台灣的幾場戰鬥,不是發生在海邊?不是法國海軍參與? 劉銘傳統領的,還是派系複雜的守軍,裡邊既有淮系,也有湘系,像淡水之戰這種關鍵戰鬥,就是湘軍為主打的。遠遠比不了馮子材指揮自己的嫡系萃軍順手,馮與同僚的關係環境也好得多。

更何況,即使數量上,劉銘傳也沒有什麼優勢。因為法國海軍可以集中兵力攻擊一點,而台灣的兵力卻要布防多地多線,嚴重分散。更何況疫病嚴重摺磨著清兵,台灣戰事中,「軍士疫癘不止,日有死亡,能戰者不足三千人」。(《中法戰爭史料輯第四冊》)

而法方呢?集結了全班的遠東艦隊,約3千餘人。連外方人士都驚呼,」一國之師船聚集如此之多,恐前此中華海面未得曾有「(《中法戰爭史料輯第六冊》)

也就是說,台灣之戰,法國方面參戰的,可是氣焰驕狂,被「北風」捧為 「在鎮海如同度假一般悠閑」、「輕鬆佔領基隆,並按原計劃大搖大擺的佔領了澎湖」的,甚至在一定意義上連人數都有優勢的法國海軍,這總不像鎮南關之戰那樣,法國海軍這一法國的大殺器「歸零」了吧? 而清軍呢,還不如鎮南關的那支能戰勁旅。

結果打成啥樣?

淡水之戰,清軍投入兵力並不多,就把法方打得自認「這次的失敗,使全艦隊的人為之喪氣」----《中法戰爭資料》第三冊第572頁。雖說法國戰史只說戰死17人,傷49人。但這一數字未必等於真實。比如有記載說現場觀戰的法萊格指出,岸灘上僅遺留的法軍屍體就20多具。而按法軍戰史,只有6人戰死,其餘死的11人是被俘後讓清軍處斬的。

孤拔也自認「我們的損失十分嚴重」(見《中法戰爭史料輯》第七冊第266頁)

更何況,淡水之戰的緣起,就是因為「北風」大吹特吹的法國海軍陷於基隆戰鬥的僵局,想玩投機取巧,自認淡水的守兵不多,才轉攻淡水的,結果仍被打成這樣。

法國海軍那麼厲害,為什麼因淡水一敗,就使茹費理內閣向清方提出和議,強調事前獅子大開口的巨額索賠卻「賠償字樣不再提及」?

(好麻,「北風」張口閉口的法國海軍如何厲害,卻在小小淡水,一仗把法國的8000萬法郎索賠打沒了!!!真是敗家得厲害啊。 )

為什麼英國人赫德也正告法國政府:「台灣戰事卻說明在陸地上,按人對人來說,中國人照樣能打敗法軍」-----(見《中國海關與中法戰爭輯》第175頁)

法國海軍在台灣打得那麼「輕鬆」,為什麼在基隆卻是陷於停滯的對峙與僵戰?曾不可一世的法國遠東海軍司令孤拔反倒「怕這個佔領,對於(中國)中央政府不能發生任何效力,甚而使它安了心,因為它知道所有孤拔提督能支配的援軍,從此停滯在台灣,不能活動了」-----(見《中法戰爭資料》第七冊第290頁)

為什麼沙俄外長嘲笑法軍攻台不過是「蜂螫象背」而已?

為什麼連張之洞都認為,法軍圍台反倒對全局戰事有利?

這就是為什麼,當中法戰爭的主戰場:北越戰場發生急轉直下的變化後,法國海軍會對台灣戰場棄若蔽履一般,迅速打算放棄,只留一小部分守澎湖,主力都拿去守河內。

事實很清楚,法國人根本無力拿下完整的基隆,更不要說台灣!

晚清政府出於趁勝即收,自找台階,才拿所謂台灣說事,「而全台隸我版圖,援斷餉絕,一失難復,彼時和戰兩難,更將何以為計?」-----實際原因呢?不要說上面列舉的法國人、英國人、俄國人清楚,也包括中國人也很清楚,就連美國人同樣清楚得很:

美國人麥克訥爾:「她(慈禧)根本不管她的英勇的部隊在帝國邊境上所獲得的勝利,而只是想起她帶到家裡來的不愉快的龐大的戰爭消費,只是想起那些使她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因此,她從來就沒有想到要撤條約,而是比過去更急迫地要立刻簽訂和批准這個條約」-----引自《清朝史話》

究竟拿 台灣說事是不是借口,各位自明。

晚清並不是不明白,無非是見好就收,視河內等為棄土罷了。這是一個衰弱王朝的必然心理,並不等於敵人強大,和戰事繼續下去,法軍的敗局能得到挽救。

2,「北風」拿 威坡之戰說事,同樣站不住腳。其認為,威坡之戰法軍傷亡與鎮南關之戰差不多,而之所以一勝一敗,在於威坡的大霧後來散去了,而鎮南關之戰沒有散。

總之,帝國主義殖民者是不可戰勝的,如果戰敗了,那是必須要怪老天的。

真是這樣嗎? 顯然,這又是一個刻意的詭辯。

首先,威坡之戰,清軍參戰的是屢敗之師,如桂軍、淮軍,素質低劣,銳氣早鈍,組織性亦遠不如馮子材的萃軍。且統帥為無能之帥,比如潘鼎新這種人。當然,潘鼎新在整個中法戰爭的表現,有一定的背鍋因素,在後來亦有一些可貴的態度轉變。但這實在無法否定潘帶兵打仗的能力之不逮,以及將才上遠不如馮子材等人。

其次,威坡之戰法軍傷亡的含金量,遠不如鎮南關。鎮南關的法軍損失的是最精銳最核心的主力。而威坡之戰,「北風」列舉法軍陣亡57人,負傷329人的數字中,卻有相當是越南兵。其中,越兵陣亡佔18人,負傷有109人,佔總數約3分之1。

而鎮南關呢?卻未必如「北風」強調的那樣,所謂法軍精銳不過只戰死70人,傷188人。因為法國人還有一條出處,傑。馬松的《安南和東京回憶錄》雖大吹法軍在鎮南關打得如何英勇,如何以少打多,卻還是承認,進攻的1千人中就有三分之一的人喪失了戰力。這麼算,法軍就至少損失330人。

第三,威坡之戰,清軍不僅結果遠不如鎮南關,代價卻大。此役清方「營員弁勇傷亡千餘」。而鎮南關清軍總計傷亡不到五百人,即「各軍亦傷亡四五百人」----蘇元春電報原文。

面對這種素質低劣,派系門戶之見甚深的清軍,即使法軍是在濃霧未散之時進攻,勝利仍是顯然的。更何況,鎮南關之戰,法軍的大炮並非沒發揮優勢,據蘇元春奏報「法人炸炮一排千響,聲震山谷,子如雨落」。

3,「北風」將鎮南關之戰歸咎於老天的大霧和尼格里輕敵之後,又將接下來讓法軍更丟臉的諒山之敗歸咎於另一個偶然:尼格里負傷,換上一個「膽小鬼」似的愛爾明加指揮。結果後者慌亂,不顧所謂法軍司令部「告知他馬上可以得到炮兵和1000名北非步兵的支援」,而一意棄城敗逃。

言外之意似乎是,如果尼格里沒受傷,則戰況必又是另種局面云云。事實真如此嗎?

綜合各種戰場態勢,並比對各類記載。愛爾明加的急於撤退,實際上是明智之舉-----看看「北風」寄予厚望的尼格里,在之前鎮南關敗退的原因之一:

「考慮到退路有被切斷之虞,所以下令向同登和諒山後撤」----傑。馬松《安南和東京回憶錄》

鎮南關之戰,除了馮子材的萃軍在正面關前隘痛擊法軍外,清軍其它部隊像王德榜等從側後出擊,也是加劇法軍敗退原因之一。同樣,在諒山之戰中,馮子材採取的是表面佯攻,實則繞到側後主攻的戰術。如果愛爾明加不及時撤退,法軍將在新敗、並剛喪失主帥的情況下被清軍包圍,這些敗兵可遠不像宣光守軍那樣,早就作了充分堅守準備,而是敗退下來的驚弓之鳥,且並沒有什麼援軍支撐,其士氣的崩潰將是註定的。

更何況,所謂愛爾明加的諒山法軍「馬上可以得到炮兵和1000名北非步兵的支援」在哪? 諒山潰逃後,緊接著又是失谷松、失屯梅、失威坡、失山莊,失觀音橋,一直敗到朗甲和船頭。敗到清軍勝利歸國,揚長而去之後,法方還得花七個月才困難無比的重返諒山。

援軍躲哪去了?還手之力何在?一戰之力何在??

4,下面這一段,錯得尤其多:

」清軍只佔領了部分山地地區,平原地區還在法軍手上「、」而在這三地的平原作戰中清軍都曾遭遇過悲劇性的失敗(1883年12月山西之戰6000清方部隊作戰三天後逃走,1884年3月近2萬清軍幾乎沒有作戰就大潰退了,1885年2-3月宣光之戰清軍重兵圍城不能攻克,法軍獲得增援後反擊導致黑旗軍瓦解),事實證明清軍並不具備與法國炮兵、海軍野戰爭鋒的能力。這在同時的基隆戰場上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劉銘傳手握上萬清軍,也不能消滅法軍殖民地部隊。「

------反駁如下:一、所謂平原還在法軍手上,僅僅是因為衰落的晚清政府見好就收,迅速強令前線停戰了。法軍已是連還手之力都沒了,在清軍歸國後,法軍增兵到三萬五千,竟然還吃力之至的用七個月時間才回到諒山。

如果清軍繼續打,看看前面清軍勢如破竹的推進速度,就知道。

知友小竹子筆還列了一條英國人的看法:赫德認為「中國如果真能打到底的話,她(按指慈禧太后)會贏的!」 見陳霞飛主編:《中國海關密檔——赫德、金登干函電彙編》,第 4 卷,第 25 頁))。

我這也加一條蘇聯人的看法:

「中國軍隊又成功地加強起來,3月28日重新佔領了諒山,並準備向北寧、河內發動大攻勢。法國遠征軍差一點就要失敗,但在千鈞一髮之際,清軍卻沒有發動攻勢,因為北京下令停戰」。------蘇聯版《中國近代史》,齊赫文斯基主編,莫斯科科學出版社,1972版

這些都是老外當事人或者高等學術機構的看法,「北風」不致於還要罵我也是「吹牛罵街強不了國」吧??

二、所謂三地平原清軍失敗,也得看是什麼清軍好嗎?比如北寧大潰敗的清軍,主事者徐延旭,完全昧於對西洋軍隊的了解,另一個主將黃桂蘭是北風自己都點名的「草包」。清人自己都說,這支清軍「營規敗壞如此」、「強佔民房婦女為室者十佔八九,吸食洋煙者十有六七」、「率皆烏合,倉猝添募,尤多乞丐、遊民」、「一聞警至,營官向住屋覓哨官,哨官覓什長,轉覓勇丁,數時尚難成隊,事急各謀護眷先避」------這與馮子材麾下紀律嚴明,組織整齊,士氣高昂,作戰勇猛的隊伍能比嗎? 比重新振作的王孝祺、王德榜的部隊也不如啊,至少後者有作戰經驗,真被馮逼了,不乏勇敢,行動果斷。

至於山西清軍,雖說失敗,但不過是劉永福的核心部隊人數少罷了。面對火力強大得多,且兵約6000的法軍,作戰質量是相當可贊的。按美國人托馬斯。本菲爾德。哈博特的《世界戰爭詞典》的《山西之戰》詞條,「法軍猛烈攻城,3天中法軍損失軍官92人,死傷士兵318人,中國軍隊損失1000人」-----即使按西方人記載,清軍--黑旗軍也不過損失千人,實際損失自然可能比這還要低。至少跟法軍打成了二比一的交換比。雖說清軍失利,但至少說明清軍絕沒有北風渲染的那麼弱,而法軍更非北風吹的那麼強。北風完全忽略了清軍只要條件具備,完全可與法軍一爭高下的事實。

三、法軍能力在「基隆戰場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體現在劉銘傳帶著大量因疾疫減員,不過三千可戰之兵的清軍,竟能使人數可能更多的法國海陸陷於僵局嗎?

四、宣光是簡單的平原地形??這地方可是依山傍水,「向稱天險,城內一山聳峙,懸炮可擊外軍,城外植竹五六重,兵難破入」。更何況,宣光並不是北風選擇性強調的那樣,只有600法軍,而是圍城期間法軍多次來援,也是宣光之所以能不陷的原因。

即使如此,西線法軍仍遭受重創,按西方相關資料,宣光守軍陣亡50傷224人。援軍光在左育被黑旗軍阻擊,就損失約500人,這還是黑旗軍內部不和,劉永福兵分力單的情況下打出來的戰績。

進一步證明,法軍的真實戰力絕非「北風」刻意渲染的那麼高。

如果宣光城廓真是在平原上,而不是有極好的險要可守,會不會被清軍攻下,我想大夥心知肚明。

4,北風還有許多錯誤,不能詳盡駁斥,在此略舉其謬:

一,「清政府精疲力盡的一場戰爭」-----看來「北風」對太平天國、平捻戰爭的清朝財政支持力完全沒有概念,以太平天國初時的清政府那個財政不濟狀,是不是可以得出,太平天國14年戰爭必會勝利,清政府無力支持的結論了?

「而在西線清軍剛剛遭遇了失敗,圍攻宣光的部隊在3月份剛剛被法軍第一旅擊敗,根本無力反擊。實在不敢說「在東線、西線兩個戰場均被中國軍隊擊敗」。

-----那就讓西方人自己來告訴北風西線怎麼樣吧:

The Battle of Phu Lam Tao (23 March 1885) was a politically significant engagement during the Sino-French War (August 1884 – April 1885), in which a French Zouave battalion was defeated by a mixed force of Chinese soldiers and Black Flags

Battle of Phu Lam Tao?

en.wikipedia.org圖標

不好意思,又是洋人承認中國勝了

二,再來看軍費,北風稱"法國其實在三年中法戰爭中的軍費開支大約是1.5億法郎"

錯誤,看牟安世引用法國方面1931年出版物引述資料數據是:

也就是說,不到三年,法國在戰爭中開支就達3.44億法郎.其中有對越作戰的開支,但眾所周知,這三年中對越南的"戰爭"極輕鬆.如果有,那也是被中國勝利鼓舞起來的越人掀起了一個起義高潮.仍是中國人勝利所致.

北風引用的一些資料數據,有這樣一組:

陸軍不過三到四千,九個月間,另加上其它雜支,就有如此規模.請大家想一下,當法軍增兵到三萬五千仍然連從越南人手裡奪回諒山都吃力時,又得多少開支???既然現在是討論如果不停戰,清軍繼續兩線挺進,那麼法國又得多少開支?? 法國新政府拔款區區5000萬,是不是如知友小竹子筆說的那樣,基本也就撐一個多月? 顯然,我認為事實利於小竹子筆.

新政府拔了撐不了多久的款項,這就是戰意高昂的體現??

從事實的完整度上看,新政府拔這點錢在前,差點要撤出北越在後,都充分體現了法國新政府根本沒有繼續打下去的信心。

三,清政府財政? 大夥可以查一下太平天國戰爭爆發前,清政府財政很好嗎? 爆發初,又是何等窘迫? 是不是可以預計清政府沒財力打下去了?直接宣布太平天國勝利了,捻軍勝利了,天地會勝利了,苗疆起義勝利了?還是各種分裂的邊疆叛軍得逞了? 顯然不是!

再說,清政府整個中法戰爭也就開支二千多萬兩,張之洞是兩廣總督,按理說財政壓力最大,卻是強烈主張打到底的,向清廷請求「馮軍刻必進攻北寧,大勝後方可言和」。據張本人在《抱冰堂弟子記》中回憶,中法戰爭中,他籌餉500萬兩支援各戰線,其中短短數月內,就給馮子材部隊200萬兩。如果餉械奇缺,嚴重影響到戰爭進程,那麼張、馮不可能一再要求打到底,尤其是張之洞,為此他已經嚴重得罪了清廷高層和李鴻章,一旦繼續打下去卻在餉械後勤上不繼,張之洞是要承擔頭號罪責的。

何況張之洞本人曾親口說過「事權不一,洞能請之;需餉需械,洞能籌之",這並非虛言,因為張之洞不僅幾乎只以廣東一省之力,就保障了前線幾萬官兵的薪餉,甚至還有餘力向淮系的劉銘傳據守的台灣匯去四十萬兩.

另外,還有一點北風沒有看到,海外華僑為祖國反侵略捐款是巨大的,據蘇聯寫的中國近代史,海外的旅美,旅日華僑就為清政府的軍事需要前後捐了一千五百多萬兩銀子.如果清軍趁勝進軍,捐款這一項亦可觀.

四,主戰派=清流派?

是的,清流派是有嘴炮,但不等於主戰派就是清流派.主戰的,還有這些人:

馮子材態:「去歲上諭『議和者誅』。請上折誅議和之人,士氣可奮,法可除,越可復,後患可免。」 定於四月十三日總攻朗甲 期以一年為期,收復越南。

張之洞:堅決主戰,發電怒斥李鴻章

左宗棠:堅決主戰,斥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

彭玉麟:堅決主戰,要求一戰到底,就是議和也要法國「償海防兵費千餘萬!」,因力阻和談未成,憤然寫下「不許黃龍成痛飲古今一轍使人哀」

------"北風"敢說這些人,也都是"嘴炮"?

五,馬江海戰,法國海軍很厲害?

北風:"30分鐘內,福建水師兵船11艘,運輸船19艘被全部擊沉。清國海軍官兵陣亡800多人。法方僅戰死6人,受傷27人。"

但眾所周知,馬江之戰,是法國人的偷襲,清朝相關方面畏懦而壓制福建水師主戰行為,搞得十分被動,竟讓法國海軍入港與清艦相近而泊.

這種勝,實在不武之甚

連蘇聯人也輕蔑的指出"法國艦隊在福州附近對中國艦隊進行強盜式偷襲"----蘇聯版《中國近代史》。

六,北風:說起來法國並未「不顧民族尊嚴的急忙乞求德國出來調停」「如此慌張有損國格」,恰恰相反,倒是德國頻頻示好於法國,支持法國在東亞進行殖民擴張

-----------這與法國在諒山戰敗後,喪失國格的請德國敵人調停有矛盾嗎? 並不影響知友小竹子筆的結論啊

原因:首先,德國支持茹費里對外殖民,是近代常識,因為德國害怕法國將主要精力用於對德報仇。正因為這一點,茹費里內閣始終面對克萊蒙梭等強大的仇德派指責。

所以,當諒山大敗後,茹費里的殖民政策遭到政敵的強烈指責,茹自然對此有所預計,但明明有此預計,卻仍向德國請求調停,這無異火上澆油,更加激怒法國人民和政敵。也恰好證明小竹子筆認為的那樣,即法國是輸到慌張失措了,才不得不做出此有損國格,且更不利於茹費利政治前程的事。

有問題嗎?

七,至於北風極力攻擊張佩綸,並將之做為對整個主戰派、清流派的概括,更是極其錯誤的。

7月21日,張佩綸電奏清廷,請求批准其封堵馬江航道。此時尚能爭取主動,打擊法軍。但清廷拒絕。據陳悅的說法(雖說此人對中法戰爭的描述同樣極有錯誤和偏見),但對張佩綸在馬江之戰的澄清,卻是有說服力的

當時條件下,張佩綸有心無力,馬尾悲劇,不能說他完全無責任,但並非其無能、嘴炮、紙上談兵、膽小所致 。

「7月14日,法國駐福州領事白藻泰(Comte G.de Bezaure)正式通報閩浙總督何璟,當天將有2艘法國軍艦進入馬江。就如何應對這一難題,張佩綸立即與閩浙總督何璟、福州將軍穆圖善、福建巡撫張兆棟等會商,何璟出示4月間軍機處下達的「彼若不動,我亦不發」,必須等到法國軍隊登陸上岸才能動手的命令,最終「眾議不敢阻,阻亦徒費口舌,兩輪亦尚無礙。」討論結束後,張佩綸立即電報軍機處,認為如果遵照此前軍機處的命令,「必俟其撲犯登岸,彼已深入,我不得勢,」請軍機處就此熟商給予明確指示。7月15日,軍機處就前一天張佩綸的電請回復,命令張佩綸等「當向法領事告以中法並未失和,彼此均各謹守條約,切勿生釁,該國兵輪勿再進口」,如此軟弱的電令,那句勸說法國軍艦不要再進馬江的話顯然只是敷衍應付。」

「1884年8月16日,根據中樞內閣會商討論的結果,清政府旨令沿江海督撫大臣,預告已經內定對法採取主戰態度,要求各處做好戰爭的準備。「法使似此驕悍,勢不能不以兵戎相見。著沿江、沿海將軍、督撫、統兵大臣,極力籌防,嚴行戒備,不日即當明降諭旨,聲罪致討。目前法人如有蠢動,即行攻擊,毋稍顧忌。」 身處與法軍抗衡前線的張佩綸,當天另外收到了一份具體的指示,「法艦在內者應設法阻其出口,其未進口者,不準再入。」要求張佩綸立刻著手辦理。自己屢次三番上奏請示先動手開戰,但是廷議不準;眼下法國軍艦有沒有什麼蠢動跡象;自己要求封堵馬江航道的計策又不被通過,手腳被束縛的張佩綸,實在想不出怎樣才能點住法國軍艦的穴道,讓孤拔的軍艦動彈不得」

「株守遂已一月,請先發不可,請互援不可,機會屢失,朝令暮更,樞譯(中樞、總理衙門)勇怯無常,曾李(曾國荃、李鴻章)置身事外,敵在肘腋猶且如此,國事可知!鄙見台北之捷本屬誇飾,見機而作,即可轉圜,孤拔意疲,了事甚易,失此而張皇言戰,舍船舍炮而惟陸軍鄉團之是恃,直欲以耕鋤棘荊而與堅甲利兵相搏,真笑談也!」8月19日,張佩綸複電總理衙門,反將一軍,請教發布命令者給出指教,究竟該如何來執行這個命令。不過今天,總理衙門根本無心顧及張佩綸的電報了。」

--------------------------------------------陳悅《中法海戰:馬江之上戰雲布系列》

更何況,左宗棠也對張佩綸的無奈和舉措,多有理解並為之辯解。左宗棠有什麼理由枉顧事實的為張洗地?

八,北風對馮子材部隊的否定,尤其缺少認識。

「萃軍並非清軍主力部隊,雖然多達萬人,但只是馮子材於1884年12月初在欽州剛剛組建的團練武裝,並不是久戰之師。使用冷兵器尚可,熱兵器就差多了」

--------不知以北風對中國近代軍事的了解,什麼算「清軍主力部隊」?

八旗?綠營?桂軍?淮軍、湘軍? 這些軍隊,哪一支同法軍作戰比得上馮子材的萃軍,或是同樣不算"清軍主力部隊"的黑旗軍?

或是說,北風拿「清軍主力部隊」說事,否定馮子材的萃軍,其認識竟然低到所謂清軍主力就等於戰力強,非清軍主力就等於戰力弱?

真是令人無語了,就是這種認識水平,居然也好張嘴妄批眾知友沒幾個認真分析的?你認真了嗎?

至於所謂拿剛剛組建說事,更是缺少最起碼的歷史認知。部隊組建不久,不等於沒有戰鬥力,其戰力來源於將帥的素質,來源於帶隊的官總的水平,沒錯吧?

想當年戚南塘組建戚家軍,又才建立多久,就投入了殺倭?是否當時能作出戚家軍戰力不行,必無久戰之力的預言? 做這種預言,豈不會被後來的事實徹底嘲笑?!

我還是想問句:你北風對歷史認真分析了嗎?

我看到那個發言氣急敗壞,一嘴髒話,捏造出中法戰爭中國賠了款的「嘎拉忘」,因激起眾怒,遭受群起痛斥。它得到的僅有的四個贊中,竟有一個是你「北風」貢獻的

這,就是你所謂對歷史的認真態度?

你無理攻擊別的理性知友是「罵街」,卻給唯一一個真正罵街的點贊,這就是你的道德判斷?


推薦閱讀:

不為人知的戰鬥——晚清中法戰爭(二)北寧之戰
不為人知的戰鬥——晚清中法戰爭(三)基隆炮聲隆
不為人知的戰鬥——晚清中法戰爭(一)禍起天南

TAG:中法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