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那個躲在角落裡的孩子......

本文發表於《北京晚報》2018年3月30日44版來訪者欄目

作者:梁明霞

本期來訪者:小木,想轉崗的工程師。

諮詢師:梁明霞,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學講師,北京大學心理學學士,理工科碩士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躲在角落裡成了我的常態……

第一部分:來訪者說

來訪者說 01 你唱那麼大聲幹嘛?

小學的時候,學校組織合唱比賽,每個班放學後都會留下來唱歌,大家都特別興奮。印象中那也是我第一次參加歌唱比賽,每天排練完後,我都會哼著歌回家。可是,沒過兩天,老師突然對我說:「小木,你太矮了,站在隊里不合適,算了別參加了,早點回家吧!」我就這樣被取消了參賽資格。

雖然委屈,但是我沒有放棄,大家排練的時候,我就躲在角落裡寫作業。其實我是在偷偷地看,偷偷地學。結果比賽那天有同學生病了,於是矮個子的我順利參加了比賽,站在了第一排最邊上。

臨上場之前最後一次綵排,我發揮得特別好,跟著老師的手勢,節奏、歌詞完全沒有問題。老師由衷地說了一句:「真棒!一會兒正式比賽的時候好好表現!」我高興地點了點頭。

比賽的時候,我很賣力地唱著,台上一邊一個話筒,有一個就在我的旁邊,我覺得那個話筒特別好看。

很快,比賽結束了,大家回教室等待比賽結果。好一會兒,文藝委員氣呼呼地跑過來,直接走向我:「小木,都是你,全班合唱就聽你的聲音了,你唱那麼大聲幹嗎?八輩子沒唱過歌啊?!」

後來發生了什麼事兒,我記不清了,只是這之後我好像經常一個人待著。也許,有些人天生就站在舞台的中央,比如文藝委員,她個子高高的,長得很好看,大家都喜歡她,喜歡圍在她的周圍;而我,個子小小的,站在隊里都不協調,骨瘦如柴的可憐相,似乎天生屬於角落——角落裡寫作業,角落裡學唱歌,角落裡自己和自己玩,是這樣嗎?

來訪者說 02 意外失去的三好學生

不過,每學期期末的時候,我還是很期待的,因為那個時候,我是「舞台的中央」,我的學習成績很好,每年都被評為「三好」學生,每年學校都會組織頒獎大會,也就在那時候,我覺得老師的誇獎、同學的羨慕能在我身上停留好一會兒,那種感覺還是很不錯的。

這個學期期末,我似乎比以往更看重這個獎勵,我想好了,等拿到獎狀到老師辦公室領獎品的時候我一定要問問老師,是不是話筒離得太近,所以全班合唱只聽得見我的聲音?

只是離期末越近,我越是有點擔心,因為我發現最近班裡的女生好像在謀劃一件事情,還有點故意躲著我。我很想打聽一下,但又不知道該問誰……

終於到了期末的時候,三好學生的評選有一項是學生投票,往常,這就是走個過場,老師提出名單,大家跟著投就好。只是這一次,老師說出我的名字,全班居然沒有舉手的!一個都沒有!我終於知道這些天來大家在商量什麼了。

老師很同情地看了我一眼,然後望向大家,這時班裡的一個同學舉手示意:「老師,小木每年都是『三好』,今年能不能讓李紅艷得,合唱比賽她做了那麼多工作。」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好多餘,我好想躲起來,最好能有一個地下的角落讓我避避,只是我沒地方躲……

沒有懸念,最後李紅艷得了三好學生,還跟我炫耀她得的地球儀。打那以後,我似乎更喜歡一個人躲在角落了,也沒有機會再問那個話筒的問題。

來訪者說 03 唱不了歌的「三八紅旗手」

27歲,我迎來了人生第一次轉機,工作三年,我成了這個大國企第一個女車間主任。競聘結果下來,同事直接送了我一個稱號:三八紅旗手!大家謀劃著要給我慶祝,我呢,其實相當不習慣,但看到大家臉上的欣喜與高興,我好像被慢慢帶動起來,有種自豪感在內心升騰。

其實我自己也有點驚訝,三年了,這裡改變了我太多,曾經那個不怎麼愛跟人打交道的瘦瘦弱弱的小女孩好像越來越有自信,特別喜歡同事送的外號「三八紅旗手」,感覺真的很有力量。

對,力量,這是我在車間訓練出來的。我覺得我很適合車間,那些機器我熟悉到內外每一個零件都能在圖紙上畫出來,我和同事一起熬過無數個夜班,一起解決過太多的問題,把現在這個車間建起來,從投產到工業化,最累的時候,靠在車間的柱子上都能睡著。

同事們提議要去KTV給我慶祝,辦事員說:「木工一個人的時候總在哼著流行歌曲,唱歌錯不了!」而我對這個提議卻有著一絲莫名的緊張,不知道為什麼。

離唱歌的日子越來越近了,我內心越來越緊張,總想躲起來,但又找不到什麼合適的借口,於是,硬著頭皮還是去了,只是遲到了。當時,大家已經唱得很high,我安靜地找了一個角落,結果剛一落座,就被同事發現了:「來來來,木工,我聽你自己哼過這個,《隱形的翅膀》,專門為你點的!」立刻,我手裡就被塞進來一個話筒,我感覺我拿話筒的手都在抖,聲音出來的時候,我自己都嚇了一跳,而且跑調跑得厲害。結果是剛唱了一句我就唱不下去了。

之後發生了什麼我已經記不清了,只知道打那之後,很多東西開始不對勁,雖然工作照常進行,但我覺得每一天都在煎熬,原本瘦弱的身體更加瘦弱,臉色也越來越不好。領導以為我壓力大,多次邀請我去他辦公室聊聊,但我總想躲著他,想躲著任何人,甚至我都有了轉崗的想法,我想轉到圖書館去,那裡人少,安靜……

在朋友的建議下,我來到了心理諮詢室。

第二部分:諮詢師說

諮詢師說 你是有力量的

來訪者27歲了,但面對她,我卻時常有種錯覺,她像一個極度委屈躲在角落裡的孩子。這個「孩子」不想與人交流,但每次都會準時出現在諮詢室里,我們的諮詢經常在沉默中進行,在沉默中她很能待得住,似乎自己在和自己交流。為了打破這種交流模式,我試著將我頭腦中「躲在角落裡的孩子」的意象和她分享,那是諮詢的一個轉機,這之後我知道了更多關於角落的「情結」。

比如來訪者上學時一直坐在邊上,不怎麼參加比賽,上班後開會也是在一個角落裡貓著,能不發言就不發言。尤其害怕「演講」、「上台講話」之類的活動,這也是為什麼她不願意去職能部門的原因,和拋頭露面相比,來訪者更願意在車間做技術工作。

當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會帶著一種初級的「自戀」——「我很全能,我是宇宙的中心」。之後,這種感覺會發展為一種愛表現的慾望——「我是好的,我就是焦點。」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站在舞台中央」的渴望逐漸發展為一種雄心,所謂雄心就是「我相信我能行」,這種相信自己的力量會推動我們去做成一些事情。

小木本來的軌跡,應該是小時候就很優秀,唱歌好、學習也好,從她長大後她在技術工作上也特別的自信,內心也有雄心去做成這件事,也能看出,她能力很強,否則,一個女孩子如果內心沒有這樣的雄心是很難打破一些限制,坐到車間主任的位子上。但這種原本很連貫的軌跡,中途被意外打斷了,那就是小學時候的合唱被指責聲音大和三好學生被搶走兩件事。即使事情過去了多年,在她心裡依然留下了很深的陰影,不一定什麼時候會發散出來。

尤其是聲音大而演變成了小木的「話筒」情結。我曾經問過小木,上台講話最害怕什麼情況出現,她說害怕話筒出問題,而且在她的印象中話筒經常出問題。因此,在給小木慶功的KTV里,當話筒塞到小木手裡的時候,用小木自己的話說,那一瞬間,她感覺周圍突然就安靜了,從心理學意義上說,那時的小木就不是成年的小木,而是退成了那個「躲在角落裡的孩子」,從而藏在心裡的糾結又被激發了出來。因為那個孩子渴望被看到,確切地說,那個孩子的感受需要被看到。

在諮詢中,我引導並陪伴她不斷地去看過去那一個個躲在角落的自己,當一些感受可以表達出來的時候,小木對小時候的自己有了重新地理解——其實小時候的她自身是很有力量的,而那時的唱歌聲太大也好——只是因為她離話筒比較近,三好學生被搶走也好——屬於其他同學欺負人,都不是她的錯。

心理學認知行為理論是:錯誤認知導致錯誤行為。也就是說,糾正認知就會改變錯誤行為,當然,前提是自己來糾正。當小木明白不是自己的錯以後,也就不再出現對話筒的恐懼,不再對唱歌恐懼,不再對工作產生恐懼。

諮詢結束的時候,小木決定不轉崗了,而且在車間主任的崗位上越做越順手……

兩年後回訪時,小木已經跳槽到了一個需要跟更多人打交道的行業,而且做得如魚得水。我很欣喜地看到,她終於從一個在角落裡哭泣的孩子,成長為一個願意與人交往,敢於站在舞台中央的成年人。

附:

—The End—


—「《北京晚報》來訪者」創辦者簡介—

梁明霞/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學講師

北京大學心理學學士,理工科碩士

熱愛心理學,喜歡精神分析

正在以「不含誘惑的深情,不帶敵意的堅決」走在心理諮詢的路上……

公眾號:梁明霞與精神分析

收藏文章?不如關注我——想更多了解自己,了解心理學,請持續關注「梁明霞與精神分析」,我在這裡,一直在這裡……

微信原文:【北京晚報】那個躲在角落裡的孩子......


往期內容:

【文章合集】北京晚報「來訪者」系列 | 諮詢室里的故事


推薦閱讀:

小時候經常會做關於物體不斷變大變近的噩夢是為什麼?
卡爾·榮格:潛意識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讀了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有何感想?
拉康研究 網址
一個經常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是怎樣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TAG: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 精神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