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聊天就能賺錢,是怎樣一種體驗?| 100個不上班的人

工作幾乎佔據每個人一生中一半以上的時間。所以工作開心與否,將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生活質量。

過去,人們在事業單位有一份能做一輩子的「鐵飯碗」,就很滿足;現在,互聯網創業的熱潮打破了人們對一份穩定事業的期待;與此同時,自由職業、斜杠一代正成為新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人嚮往的職業選擇。

是時候重新定義工作了。不做朝五晚九的上班族,工作還有多少種可能?一個不上班的人,又將如何存活於世?

在這個宏觀龐大的社會問題下,我試圖從一個個微觀個體中尋找答案。我將陸續採訪「100個不上班的人」,希望從這些人的生活中,你我能得到答案。

今天是「100個不上班的人」第六期,分享的是在壟斷通信國企有十幾年工作經驗的研究總監,如何通過成功轉行,過上「與人聊天」也能賺錢的理想生活。

高亮通知:

今天的文末有上一篇文章:「自由撰稿,如何從0開始做到月薪幾萬?」的主人公葛亞坤的線上分享會通知,感興趣的可以直接跳到文末。

馬華興是通過《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都不想上班了?》這篇文章找到我的。大概介紹了一下他的個人背景經歷後,我們決定約個時間好好聊聊。

正巧那周他來上海出差,於是我們約在了一家餐廳見面。

見面之前,我在網上搜索到他的個人介紹里寫著「13年通信行業工作經驗研究總監」、「高級職業諮詢師」、「新精英高級培訓師」等稱號,心想這大概是一個說起話來一板一眼的「職場老油條」,這種「職場專家」我平時在工作中見過太多了。

但見過真人後卻發現,這個背景看上去十分「正」的理工科大叔,原來是一個說話風趣幽默且十分接地氣的人,他「職業」的外表下有一顆文藝的心,等待著與之交談的人去發現。

下面是職業諮詢師馬華興的故事,相信這篇文章對每一個正在猶豫要不要轉行,辭職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的人,會有一定幫助。

轉行:30歲那年,我明白了時間有限

在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辭去外人眼中高薪工作與美滿家庭的主人公某天毅然拋棄了這一切,獨自一人去一座完全陌生的國度學畫。

「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面對外人的不解時,他這樣說。

當初讀完這部小說,這句話帶我的感觸最為震撼。

「我的內心也有這個力量,只是一開始不強大,但它會讓我做出一些選擇。這種選擇,不是我能控制的。」在馬華興講述自己轉行經歷的知乎回答中,這樣寫道。

高中時,馬華興喜歡寫作,他曾經寫了好幾個作業本的武俠小說,在班裡傳看。但是大學選專業時,經歷過物質睏乏年代的他,卻選擇了更容易賺錢的通信行業。但他深知自己並不會在這個行業干一輩子,因為他內心深處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人文。

以致於大學期間,他把明明可以拿去泡實驗室、做編程的時間,都用在了打辯論賽上,並且代表院系拿過冠軍。

2001年,大學畢業後的馬華興趕上了通信行業發展的好時代,他進了國內一家知名通信運營公司,跟著一個默契十足的好上司,做了不少好項目,也跟著在公司一路晉陞。

那時候,他每天想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做項目、出差、賺錢,那幾年他的收入也確實得到了飛快提升,一路順風順水、升職加薪,最後做到了研究總監的位置,在北京有車有房,工作輕鬆、家庭美滿。

這樣的經歷聽上去已經是世俗定義里的成功,馬華興卻說,工作的一開始,他內心深處就知道——這份工作並不是他喜歡的。

這種想法像一根深埋進肉里的刺,大部分時候不會有知覺,但每當他感到鬱悶的時候,就會冒出來刺痛他一下。

他隱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想過無數次轉行,但就像他後來做職業諮詢師後,遇到的每一個想要轉行卻又無比糾結的客戶一樣:離開舒適區的恐慌和對未來的不確定讓他們始終邁不出那一步。當然最關鍵的是:他深知如果沒想清楚離開後去做什麼,以後只會更加迷茫。

在國內一家壟斷電信國企幹了十幾年,帶領一支20多人的團隊,職位是研究總監。這份工作的年收入和穩定程度,不用我說大家也能猜個大概。

有個詞叫「沉沒成本」,當一個人在某件事情上投入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越多,就越捨不得放棄這件事情。所以馬華興當時做出轉行決定需要下多大的決心,不用我說大家也能猜個大概。

「我曾經不止一次問自己:要不要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再一次又一次否定。我給了自己很多理由,比如:那個工作不賺錢哦,挑戰很大哦;把興趣變成工作,你可能會失去那個興趣哦。」

但在糾結的同時,他也在利用業餘時間做著各種嘗試。

比如寫書,他從2006年開始撰寫他的第一本書《解惑3G業務》,這本書和通信行業有關,後來也獲得了不少的銷量,卻並不是一本完全技術的書籍,裡面有很多人文的思想;

再比如在公司論壇開設專欄,為公司里對職場感到困惑的年輕人答疑解惑,這算是馬華興正式開始做職業諮詢前的一段雛形類的諮詢經歷。

就這樣糾結到了30歲,他才意識到「如果總是這樣,我會繼續這樣活到40歲、50歲。」

每個人最多只能活30000天,錢是永遠賺不夠的,但時間卻是有限的。馬華興說,「30歲時,我真正體會到了生命的一些意義,即,過程本身才是意義。」

於是,馬華興正式踏出了他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步:離開國企,轉型互聯網。

創業:創業半年後,我開始後悔了

從老牌國企到一個完全陌生的互聯網創業團隊,可以說是一次大跨度的轉行,而且這件事情發生在已經邁入而立之年的馬華興身上,說不焦慮是不可能的。

那是一家馬華興的朋友創立的公司,他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負責團隊的產品,為世界排名前五的軟體公司服務。

新的行業、新的團隊、新的溝通方式、新的思維模式,剛開始馬華興每天都在惡補大量新知識,而真正令他感到焦慮的並不是工資縮水成了原來的三分之一,而是創業團隊的變數實在是太大了。

以前在國企習慣了項目周期長、研發效率低的工作節奏,到了互聯網創業公司,快速的迭代和產品優化導致每天都有新 bug 要解決。

在那家公司僅工作一年時間,10 來人的團隊就已經開始同時研發推銷多款產品,力不從心的馬華興覺得他們應該把所有精力都聚焦在一款產品上,打磨精品;而合伙人卻認為應該多做幾款產品,哪款做得好就把哪款賣掉。

內部矛盾就此出現,馬華興開始感到後悔:「之所以加入互聯網創業公司,是因為我希望工作兩三年後,公司賣掉能實現財務自由,但現在看來這不是兩三年就能做成的事。」

馬華興開始有點懷念他在國企拿著高薪、工作清閑的日子。當初正是因為害怕浪費時間,而選擇從工作了十幾年的國企離開,現在依舊在消磨時間做著看不到希望的事情。

「我就想我圖啥?」馬華興說,這種後悔的感覺隨著時間推移越發強烈。

而一個人最怕的就是對自己曾經的選擇感到後悔,如果這種後悔還是自己不能承受的。

多年後,每當有面臨職業轉型而又十分糾結的客戶前來做諮詢時,馬華興都會問他們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多年後,你對今天所做的決定後悔了,那麼選擇哪一條路的後悔程度是你不能承受的?」

一般問完這個問題後,大多數諮詢者心中已有了答案。

一年後,馬華興所在的公司在政治博弈中犧牲,平台停止了服務,他們爭取賣出了一小部分,團隊正式分錢散夥。

「航海了大半圈,島上沒啥寶藏,就收了幾個貝殼。」在後來的知乎回答中,馬華興這樣總結這一段經歷。

但這段經歷也並非虛度,他對馬華興最大的幫助是:讓他想清楚了自己真正想乾的事情是什麼。

「體驗過國企的管理,體驗過互聯網的產品管理,也體驗過寫書、培訓、諮詢後,就切膚知道,什麼事情是僅僅為了那點錢去做的,什麼事情是哪怕回報少,也願意去做的了。」馬華興說。

人生路上繞了一大圈,最後終於還是去到了自己最想去的地方。馬華興感到解脫,心中的後悔也開始逐漸減少。

接下來,只要在自己喜歡的那條路上一直走下去就好了。

職業諮詢:與人聊天還能賺錢,這是我的理想工作

職業諮詢,這個概念在國內從誕生到逐漸被大眾知曉,且有人願意為之付費,並沒有多長時間。

一般情況下,一名職業諮詢師做一次諮詢價格在500-2000元左右。如果只做諮詢,他們的年薪大概在十幾萬,但諮詢師一般還會出去做培訓,這是另外一筆比較大的收入來源之一,馬華興說他身邊做得比較好的職業諮詢師,年薪40-50萬不是問題。

但想要進入這一行門檻卻比較高。不僅需要一個很好的過往背景背書,比如知名外企或國企的管理層職級、人力資源總監或知名高校的老師、某一行業的專家等,還要擅長與人溝通且喜歡與人聊天。

馬華興發現他過往的職業經歷,都正好符合這些標準,而且他在國企時積攢了很多與客戶溝通、對外宣講的經驗,也喜歡與人聊天,表達欲旺盛。

正好那時,職場類暢銷書《拆掉思維里的牆》的作者古典正在籌辦一個職業生涯規劃培訓師的機構「新精英」,機緣巧合下他進入了這家公司,掛在他們名下開始學習培訓與接單諮詢。

馬華興在新精英上的個人主頁

他先系統學習了職業諮詢的所有知識,然後從企業培訓做起,先後去一些企業或高校做職業規劃的理念、知識、方法等方面的培訓,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起初,他的培訓技能並不好,為此他花了將近1000個小時一遍又一遍地去刻意練習,與此同時也在繼續撰寫自己的第二本書,為以後的獨立諮詢做準備。

一年後,新精英開了諮詢業務,馬華興順利成為第一批諮詢師。之前一年的學習、講課與積累終於派上了用場,在職業諮詢師這個行業剛開始新興之時,他乘上了這艘快船,此後一做就是7年。

現在,馬華興一共出了4 本書,諮詢過的案例共有700多例,平均每周見2-3人。

馬華興已經出版的四本書

除此之外,他每個月還要去上3-4節線下培訓課,其餘時間就做一些線上課程和運營自己的個人品牌,或者受邀去電台做做分享,寫一寫其他平台的約稿等。每周工作4-5天,自己控制賺錢的時間,生活不算太緊繃。

與之前兩份工作不同的是,他很享受目前的狀態。

「諮詢是一個雙向溝通的過程,我在啟發別人的同時,也能從別人身上收穫到一些新的東西。所以大多數諮詢很享受,因為我看到了每一個人的傳奇。」馬華興說,這種不帶功利心地與人溝通,是他所喜歡的。

「就像每個女人都幻想有一天可以每天淘寶還能賺錢養家,每個男人都幻想每天打遊戲還能賺錢養家一樣,對我而言,諮詢就是這樣一件事情。」馬華興說。

後記

在和馬華興聊完回家的路上,我們聊起了「焦慮」這個話題。馬華興焦慮嗎?答案是肯定的。焦慮幾乎是這個時代人群的通病。

「焦慮知識變現究竟能不能長久繁榮下去。」

「焦慮互聯網哪天萬一不行了怎麼辦。」

在時代的巨變面前,個人努力從來都顯得微不足道。這是馬華興的焦慮,也是大多數人的焦慮。

「但我認為這並不是一件壞事。」馬華興說,他發現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

2015年以前,找他做諮詢的案例都很豐富多樣,有人夢想去彈鋼琴、有人想當音樂人、有人想去旅行。但2015年以後,這種人變少了,大家焦慮的點普遍都是怎麼掙錢。

互聯網寒冬、股票暴跌、創業維艱、房價上漲...大環境的改變把人變成了一台滿腦子都是怎麼賺到更多錢的機器,成功學也因而有了得以滋生的肥沃土壤。

曾經有一名諮詢者問馬華興:「我現在還有點焦慮,怎麼辦?」

馬華興反問他:「假如你從來沒有過這種焦慮,那生活會是什麼樣?」

得到的答案是:「可能會和同事們一起混日子。」

「那哪種是你想要的生活?」當時的馬華興這樣問他。

然後他就明白了,焦慮對他而言的價值是什麼。

馬華興&林安快問快答

林:不喜歡本職工作,想轉行,有什麼辦法?

馬:先折騰學習點新項目,建立一些人脈。我經手的大部分成功轉行的人,都是在諮詢之前就有了能力的儲備。比如有一個開手機攝影培訓課的朋友,轉行之前就喜歡去世界各地旅遊,用手機拍了很多照片,並得到了圈內人士的認可,才正式辭職去做這個事情。

有人說想做培訓師,問我該怎麼做。我會跟他們假設,假如你是一名培訓師,想讓別人花錢聽你講課,你背後總該有一些描述,你覺得你背後的描述寫成什麼樣,別人才願意聽你的。然後他就明白了他做不了。

在找我諮詢過想轉行的人中,有一類人在轉行之前已經積累了一兩年的經驗,學習混圈子,最後轉成功了;有一類轉來轉去發現哪裡都是坑,最後心裡踏實了,重新回去上班;還有一類人什麼也沒幹,最後該難受還是難受,這種人最多。

林:大部分不想上班的人,有哪些共性?

馬:以前我在喜馬拉雅有門課專門講這個,職業應該怎麼選擇。

職業包括行業、職能、企業、城市、上司關係這五要素。

這五個要素如果你都做得非常好,那工作就會滿意。很多人不滿意要麼因為這個職能不是他想乾的,或者行業不是他想乾的,或者跟老闆性格不對,或者企業文化不好、加班文化盛行。

我當時做了一個調查,讓大家給自己現在工作的這幾個方面打分,滿意度1-10分,你猜最低分的是哪個?

上司關係。大多數人處理不好上司關係,其實也是不適應企業文化。他們覺得自己到了一個爛的組織,擁有一個完全不認同自己的上司,這個是他們工作不開心的主要原因。

因為他服務的人不是他想服務的,原本以為服務的是客戶,結果來了一個老闆,得先服務他,關鍵是老闆還不是自己可以選的,而是公司配的。

林:工作不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怎麼辦?

馬:一份工作,綜合考慮這3個要素:勝任力、興趣、錢。在這三者裡面找到的交集,就是完美工作。

比如從你勝任的工作裡面排個序,在這些工作里能掙錢的再排個序,然後找一個交集。舉個例子,一個人說喜歡寫作,但是作家不掙錢,那你可以做文案,文案掙錢。

但如果你要做的事情完全不掙錢,如果你可以承擔後果你就去做,不能承擔後果,就把這個當做自己的興趣愛好。

大多數人最後都把想做的事情當興趣愛好,然後重新回去上班了。

林:職業諮詢師應該具備什麼基礎?

馬:首先要有背景,要麼是心理諮詢師,做了幾年心理諮詢,想往職業方向發展。這種可以學一些職業諮詢的東西,把自己的諮詢方向往這方面靠。

還有一種人之前有做人力資源行業的背景,做到過總監級別。這種人對職場比較懂,很多諮詢情況一般也遇到過。總之背景要讓別人覺得你比他懂,很專業就可以了。

但如果你沒有這些背景,那就是某行業里的達人,特別懂這個行業,那你就做這個行業里的職業諮詢,「在行」里有很多人這麼做。

林:職業諮詢有哪些語言上的技巧?

馬:很多,比如不能判斷和評價別人,有一些人來諮詢前心裡已經對諮詢的事情有傾向了,但他需要有個人幫他看看這件事情有沒有風險,是他沒注意到的,以及這個風險他能否承擔。

所以做諮詢的時候要通過跟著他走讓他看到坑,用語言的形式讓他跳進去,然後再幫他爬出來。

你不能對他說「看!前面有坑,你別跳啊。」你得說「這樣吧,我跟你一起跳」,跳進去了再告訴他「壞了,遇到坑了。怎麼樣,一起爬出來?」

還有心理諮詢是個雙向過程,一個人對自己的希望是最重要的,他如果對自己都不抱希望,那我們也沒辦法。

我們能做的是一種引導和啟發,幫他看清自己的一些觀點,使他的認知和行為最終達成一致。

再就是很多人說的話其實都是有假設的。比如我在諮詢時問別人問題的時候,就是有假設的。「你確定自己的優勢了嗎?」他說確定了,那我再問「還有嗎?」這背後其實就是假設還有。

再比如,有的諮詢者說 「我這個人很內向,所以與人溝通不好,我的領導老數落我。」這就是一連串的假設。

他假設自己是性格內向的人,但是他怎麼確定這一點?是自己認為的還是別人說的?然後「內向=溝通不好」,這又是他的另一個假設,包括溝通不好領導就會數落自己。

所以看清楚諮詢者每句話背後的深層原因,這在諮詢中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他一說我就能聽出來他內心真實的想法,這叫元認知。

(完)

首發於公眾號:土土土槽(xtutux6)

一個彩蛋:

我和上一篇「不上班」文章(自由撰稿,如何從0開始做到月薪幾萬? | 100個不上班的人)的嘉賓——豆瓣閱讀簽約作者、得到APP簽約撰稿人葛亞坤,聯合舉辦了一場線上分享:「自由撰稿,如何從0開始做到月入6萬?」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參加。

m.weike.fm/lecture/5948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bleau VS Excel:核心特性與功能比較
第一份工作:做什麼不重要,做好才重要
快速閱讀將如何改變你的工作?
一個人在外漂泊,做過最孤獨的事是什麼?
作為一個一無是處的女性,怎麼找一個年薪 10 萬以上的工作?

TAG:職業發展 | 生活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