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流行演唱以及中國網路樂評界對流行演唱的認知誤區

近年來隨著國內各種歌唱類綜藝以及歌手競唱類節目的興起,一個被稱為「唱功」的名詞在網路上受到的關注度已經變得越來越高。如今對於很多在網路上看樂評和「學習」演唱的人來說,唱功已經逐漸成為了形容歌手綜合演唱能力的一個代名詞。然而由於網路上各路「聲樂專家」以及「樂評人」的錯誤引導,很多本身對演唱有興趣,甚至有潛力成優秀歌者的人,都已經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這些人裡面的一部分學會了對歌手的演唱進行長篇的「分析」,走上了「樂評人」的道路。而那些不那麼擅長寫長篇大論的人,也會經常使用一些看似很有技術性的文字參與到各種歌手的比較以及相關粉絲的罵戰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寫文字的水平可能會不斷精進,然而演唱的能力卻基本都是原地踏步。每次看到這樣的情況,我都會為他們那份未能實現的潛力感到非常的可惜。然而作為一名歌者,我又會經常提醒自己不要多管閑事,畢竟「少說話,多練歌」才是一名歌手應該做的事情。與此同時,我也覺得像今天我要寫的這篇文章,即使我不寫,也總會有其他在歐美研究流行演唱的留學生寫出來。事與願違的是,直到今天我也沒有看到國內網路上有任何類似的文章出現,同時又有越來越多的人對所謂「唱功」的認知已經走向了難以迴轉的誤區。因此我覺得有必要在這樣的一個時間寫下一點東西,來試圖修正一下大家對「流行演唱能力」可能存在的誤解,並且提出一些對於普通人應該怎樣欣賞流行演唱的建議

這篇文章之所以把主題定在流行演唱的能力而不是「唱功」,一方面自然是因為網路上大部分人所談論的演唱都屬於流行演唱的範疇。不過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演唱能力(或者說廣義的唱功)是無法脫離整體唱法體系的框架去單獨拿出來談論的。傳統的演唱體系(特指美聲或泛美聲類體系)與現代流行演唱(contemporary singing)的理念並不相同,因此對於所謂「優秀」的演唱能力也會有不一樣的定義。如今有一些網路上的樂評人以及觀點嚴重落伍的學院教授,經常會全部使用或者選擇性的使用傳統演唱的標準來審核流行演唱者,從而做出一些極其荒謬的論述。這一部分人的動機可能是想用自己所熟悉的體系把流行演唱收納進去,然而他們卻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所熟知的演唱體系之所以在這個時代沒有多少聽眾,正是因為這一體系下的諸多觀念與「流行」二字是完全背道而馳的。不出意外的話,下文中應該還會有許多牽涉到這一問題的討論,不過在這之前,我希望先能簡單講述一下究竟什麼樣的演唱才能算是「優秀」的流行演唱

在流行演唱的框架中,演唱能力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相輔相成的核心能力 -「發聲能力」和「樂句表達能力」。這兩個概念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並不陌生,雖然在國內網路上比較受大家關注追捧的只有發聲能力一個方面。幸運的是,近年來我在網路上也偶爾看到過一些類似「很多樂評人和聲樂愛好者的問題是過於注重發聲能力而忽視了表達能力」的觀點。不過,僅僅認識到這一點在我看來是遠遠不夠的。首先,我覺得要求網路樂評人去考慮表達能力是一件不太現實的事情,畢竟會覺得表達能力「不能講」或者一味規避的樂評人大多都不會唱歌,對樂句表達也沒有什麼體驗或者領悟可言,因此忽視樂句表達能力的行為可能並不是他們可以控制的。其次,雖然這些樂評人對發聲能力非常的重視,但是他們對流行體系下的發聲能力的理解大多是存在一些偏差的。因此,本文所要完成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從零開始逐步樹立起「發聲能力」在流行演唱中的正確含義

「從零開始」講述流行演唱中的發聲能力的最大優勢,在於這樣的方法可以把普通人對「好聲音」的認知過程重新走一遍,從而糾正這一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誤解。首先,對於幾乎不了解什麼是發聲,只是聽過一點流行歌的人來說,好的聲音可能只是「唱的高」、「嗓門大」,或者其他諸如此類的感覺。這樣的認知雖然不正確,但也沒有什麼值得批評的,因為大多數人一開始對好聲音(或者說好嗓子)的理解都是如此。然而,當一個普通人通過看一些網路聲樂專家的言論以及樂評脫離了什麼都不懂的階段以後,就有可能產生一些更嚴重的問題了。比如說,在看過一些國內網路樂評里涉及發聲的內容以後,許多普通人最先學會的都是「質量」這個詞。對於這一部分人來說,發現所謂聲音的「質量」幾乎就等於發現了新大陸,因為從此以後他們談起發聲就可以一本正經的說好的發聲不止要唱的高,而且要有質量。雖然處於這一階段的人基本都解釋不明白所謂的「質量」到底是什麼,但這並不妨礙他們以很有逼格的姿態跟其他人去討論各路歌手的發聲能力。然而因為處於這一階段的人並不能說清楚「質量」是什麼,也沒有辦法說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個人感覺,所以通常他們對於發聲能力的討論都會以撕逼或者罵戰結束

按照正常的套路來說,講到這裡我也許就應該解釋聲音的「質量」在流行演唱中到底是什麼意思了。然而很遺憾的是,作為一名流行演唱的學習者,我並不確定「質量」一詞在一個定義極其清晰的演唱體系下到底是什麼意思。不僅如此,在美國所有的稍微靠譜點的流行演唱教學當中,都極少會提到聲音的「質量」(quality)這種詞。即使是提到quality這一詞,表達的意思也僅僅是偏音色方面的特徵,而這樣的理解很可能與國內網路上傳播度很高的聲音「質量」一詞的含義不同。事實上,用質量這種主觀色彩極其嚴重而又沒有嚴格定義的詞來形容聲音本身就是錯誤的,任何一門足夠嚴謹的學科都不會允許這樣的詞作為核心概念出現,流行演唱也不例外。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要將一切諸如「質量」這種含義不清的辭彙從流行演唱的討論中徹底清掃出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逐漸促使更多的人使用嚴謹科學的眼光來看待流行演唱這門學科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學過基本物理的人來說,只要沒有被各種樂評所宣揚的理論誤導並且願意稍微花一點時間去回憶小時候學過的物理常識,都可以自行推導出比音高加質量這種組合更加合理的結論。從比較接近基礎物理的角度來看,聲音主要是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的: 音高 (pitch),響度(loudness),音色(timbre/tone)。(注: 音值/音長不屬於物理角度下的主要特徵,不過會在後續討論中稍微提及,而響度其實也不是非常嚴謹的物理概念,這一點下文會講)。所以說人的聲音無論是好是壞,都幾乎逃不出這三個維度。同理,衡量人的發聲能力也可以從這三個要素出發。首先,音高(或者說音準)是任何形式的演唱或者演奏都需要保證的。而且音高有著很清晰的物理定義,具象化到人類發聲系統中就是聲帶震動的頻率(準確的說是聲門開合引起空氣震動的頻率,為了方便理解本文在類似這樣的細節上都會做一些簡化)。大部分情況下當一名歌手想發出某個音的時候,頻率足夠接近就是合格,沒到就是失誤,所以也沒有太多討論的餘地。相比之下,響度其實並不是一個非常嚴謹的物理定義。平常我們所感受到的響度其實嚴格來說並不是物理範疇內聲音的能量(Power, 單位為W瓦特),能量等級(power level, dB),壓力(Pressure, Pa),或者強度(Intensity, W/m^2),而是人類對這些物理特性的主觀感受。所以嚴格來講響度其實是一個心理聲學(Psychoacoustics)下的定義,這裡稍微劃一個重點,就是Psychoacoustics對於流行演唱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本文中後面的內容不出意外的話也會稍微提到一些這方面的內容

回到響度這個話題,其實響度在人類發聲系統中主要取決於聲帶的震動幅度以及聲帶自身震動帶動起人類發聲系統中的個別中空腔體震動所產生的諧波和間諧波,其中後者我們一般會用一個不完全準確但是簡單的詞來概括,也就是「共鳴」。由於人的聲帶可以做到的震動幅度有限,共鳴的效果在聲音響度上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不同演唱體系對於聲音響度的追求方向是完全不一樣的。傳統的泛美聲類演唱體系由於除了外部演唱環境以外沒有任何可以幫助擴音的裝置,所以對聲音響度或者說共鳴強度的追求是非常極致的。而在現代流行演唱中,由於1877年的麥克風以及之後的一些後台聲控技術的出現,絕對的響度已經不再是非常重要的演唱指標。從某種角度來說,一切現代流行演唱的技術和審美標準都是圍繞著麥克風的存在建立的,如果麥克風沒有出現,很可能就沒有所謂的現代流行演唱。講到這裡需要特別提到的一點是,基於麥克風的流行演唱並不低於或者高於不依賴麥克風的傳統演唱方式,麥克風在放寬人類在演唱中對於響度的要求的同時也延伸了人類在聲音表達上的可能性,給予了人類一個新的演唱環境和方式。所以說傳統的演唱體系和現代流行演唱作為針對不同環境的演唱方式,是不可以放到一起對比的

既然上文中提到絕對的響度已經不再是流行演唱的重要指標,那麼在響度方面流行演唱的追求究竟是什麼呢?如果用一句比較簡單的話概括的話,流行演唱所追求的應該是「恰到好處的響度」。當演唱的目標不再包括「讓下面所有的人聽見」的時候,就意味著歌手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把每個音唱出「讓聽眾覺得合適的響度」上(也就是所謂動態處理 / Vocal dynamics的核心追求之一)。然而想知道怎樣處理每首歌每個音的響度才能更符合大部分人類聽覺上的一些期待,則是要結合Psychoacoustics與樂句表達兩方面的專業知識可以研究的課題(註:鑒於這篇文章並不是關於流行演唱的教學,而且這一問題本身也不是寫幾萬個字就可以講清的問題,所以這裡我也只能點到為止)

從以上的討論中,我們大概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一、流行演唱中的發聲,與其他形式的演唱或演奏都需要以保證音高上的準確性為前提

二、流行演唱對聲音響度的追求並不極致,而且也不完全依賴人體發聲系統一端,控制麥克風的距離以及後台的音量調節都是可行的方法

那麼流行演唱對於發聲的核心追求究竟是什麼?如前文所述,聲音簡單來說只有三個維度,如果音高是所有演唱都要保證的,絕對的響度又不符合流行演唱的追求,那麼稍微做一下排除,剩下的唯一選項「音色」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這個答案也許第一眼看上去會讓很多人產生疑惑,因為在很多人的眼裡人的音色都是爹媽給的,根本就不屬於發聲訓練可以改變的東西。然而諸如此類的想法,也是本文所要顛覆的主要認知誤區之一

相比響度,音色的組成部分可以說是非常的雜亂。簡單點說,人或者任何樂器的音色大致取決於聲音的頻譜結構尤其是頻譜包絡及頻譜包絡的動態變化(而包絡又可以分解為Attack, Decay, Sustain, Release四種參數),頻率的細微變化,振幅的細微變化,噪音等等。為了簡化後續討論,這裡我必須先砍掉噪音以及其他沒有提及且影響有限的屬性。在剩下的幾個主要屬性里,頻率和振幅的變化,根據之前講過的內容,是完全取決於聲帶動作的(不過一般人無法控制到這樣細緻的程度,所以這裡暫時忽略)。而頻譜包絡,主要是由人發出的基音,諧波,和間諧波撐起來的。其中基音的特質取決於聲帶的生理構造,但是諧波以及間諧波都是由腔體共鳴產生,而共鳴的控制正是流行演唱中發聲訓練的主要目的之一 (注: 發聲技巧不可以完全改變所有的諧波構成,但由於主導性足夠強所以在此採用這樣的說法)。因此,我們至少可以肯定的說人的音色不完全是先天條件或者說聲帶構造決定的。至於一個人的音色有幾成是可以由發聲技巧改變其實是一個因人而異的問題,但是根據業內教學的經驗來說,已過變聲期的年輕人(20歲以下)在經過10到15年練習的情況下,發聲技巧對音色的影響普遍就要超過先天聲帶構造與接受訓練前的發聲習慣對音色的影響了,而沒過變聲期就開始練習的人普遍花費的時間則會更少一些。總的來說,使用發聲技巧去改變演唱時的音色並不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而且這也是大多數學習正規流行演唱的人都要走的一條路

講到這裡,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前文所講的內容僅僅是指出了塑造音色的可能性,卻並沒有解決「什麼是好的音色」這一核心問題。而在什麼是好的音色這一問題上,很多人也許都會覺得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東西,畢竟每個人的喜好都不一樣。但是在現代流行演唱的體系中,這樣的想法其實是非常可怕的。如果每個人對聲音的喜好都真的沒有任何共性,就意味著任何一名演唱者都不可能通過聲音本身吸引到足夠多的聽眾(或者說達到足夠「流行」),所謂的流行演唱研究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因此,這篇文章的另一核心目的,就是要讓所有的讀者知道吸引人的音色是可以被科學的方法所總結歸納的。而這一話題的切入點,還是要從一些傳統的認知誤區講起。

早期的流行演唱者(包括國內目前的多數學院派流行演唱者),受傳統演唱的影響往往比較嚴重,習慣於從自身出發,探究什麼樣的發聲對「自己」是有利的以及什麼樣的發聲是「自己」以及「自己圈子裡的人」覺得好的。這樣固步自封的結果往往是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的聲音已經成為天籟並走入市場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引以為豪的聲音根本沒有多少聽眾。然而在一個人已經在自己覺得「正確」的發聲上付出了許多年的時間的情況下,是很難拋棄掉一切重新開始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內心很可能會心生不滿,覺得是聽眾不懂得欣賞他們。其中的少數人,甚至可能會聯合自己圈子裡的人去抨擊聽眾,或者變相的去煽動聽眾認可自己的聲音。然而用不了多久,這樣的人也就基本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了

相比之下,現代流行演唱的宗旨與前文中的「自我肯定」主義是截然不同的。所有可以稱得上合格的流行演唱者,都會將「聽眾」放在第一位。當聽眾的喜好與自己習慣的發聲出現衝突時,他們會第一時間考慮改變自己的發聲而不是繼續強姦聽眾的耳朵。更加敬業一些的流行演唱者,則普遍願意付出時間去研究針對流行演唱的心理聲學,去統計並總結大眾對不同類別音色的喜好程度。他們很清楚的知道任何不能給聽眾帶來更好聽感的發聲技術在流行演唱中都沒有任何價值,因為聽眾並不會關心,也沒有任何義務關心一名歌手是經過多少年的努力練習才獲得了某種差強人意的音色的

隨著流行演唱學科的發展,目前走在前沿的研究者們已經在很多人類發聲可以達到的頻段中找到了一些受眾更廣的「音色」(之所以用引號是因為這裡的並不是指具體的音色,而是根據諸如共振峰,噪音等特性歸納出的處於某一「範圍」內的音色)。由於此類內容大多都不對外公開(關係到流行演唱研究/教學者的切身利益),本文針對這一話題的討論也只能到此為止。不過此類研究最簡單的一個方向,是將世界上的一些以演唱能力為核心並有大量聽眾的流行歌手的聲音做特徵提取。這一方向普遍不需要太多的數據收集和統計,所以如果有人對這方面的探索比較有興趣的話,可以試著從這一方向開始

至此,關於聲音的三個基本要素的討論也就基本結束了,在講三要素以外的發聲能力之前,我必須在這裡先補充兩個之前沒來得及講清楚的點。首先,本文中所說的聽眾指的並不是所有聽歌的人,而是會因為歌手的聲音或者整體的演唱能力成為聽眾的人。任何一個國家的流行樂壇中,都有大量的觀眾/粉絲是不太關心演唱本身的。這一類人不是學習流行演唱可以爭取到的目標人群,因此通常流行演唱教學中所講的「聽眾」也不會包括他們。其次,有些讀者看到不同頻段中都有一些受眾較廣的音色之後,可能會覺得音域寬廣加上音色多變的歌手在流行領域就很有優勢。然而這樣的說法只有一部分是正確的,因為音域寬或者多變的音色單獨拿出來都不足成為一名流行歌手的優勢。假設一名歌手有非常廣的音域,但各個頻段的音色都沒有太多受眾,或者響度上有很大缺陷,那麼廣闊的音域就不能為她帶來任何優勢(同樣的推導也可以用在擁有多種音色上)。總的來說,聲音的三個基本要素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其中音高和音色之間的關聯還要更強一些。除此之外,在演唱中一切發聲方面的能力都是要受樂句表達所限制的,這個話題後面會具體講

其實如果所有流行演唱中的發聲,都是準備兩三秒再唱出一個音這樣的形式,那麼音高響度音色幾乎就可以代表發聲能力的全部了。可惜的是,沒有任何一首歌曲是按照這種理想的狀態設計的。有了時間上的要求,就意味著歌手的發聲至少還要擁有一定的「靈活性」和「持久性」。在流行演唱中,靈活性所考驗的是歌手在有限的時間裡能將每個音的音準,響度和音色做到多好。通常來說,除了音準不能犧牲以外,靈活性,響度,和音色三者之間在演唱難度較高的歌曲的時候都需要互相妥協。另一方面,聲音的持久性在流行演唱發聲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環。與一些人的理解不同的是,流行演唱中所注重的持久性並不體現在歌手發一個音能持續十幾秒,20秒,30秒,40秒或者更多,因為通常來說把一個音拖很久都不是最好的歌曲表達方式。除此之外,從對聲帶能力的要求上來說持續發一個音的難度要比在同一時間段里唱幾個音高接近(這裡指的是與持續發的音接近)但有一定跨度的音低很多,所以以此作為判定聲音持久性的標準是完全不合理的(這一點普通人可以這樣理解:首先發聲需要聲帶以及聲帶周邊的肌肉組織互相配合去改變聲帶的形態,而保持一個音和唱一串音的區別在於前者只需要保持原有的狀態,後者需要肌肉不斷的配合去改變聲帶的形態。如果把這樣的過程比作一種運動的話,那麼前者類似於舉重運動員將杠鈴舉起以後保持一段時間站姿,後者則類似於讓舉重運動員不斷的重複抓杠鈴到舉起來的過程)。所謂流行演唱中聲音的持久性,是指當一名歌手在連續演唱音域跨度較大並且對靈活度有一定要求的歌曲時,可不可以保證不讓大多數聽眾感到自己的聲音疲勞(音色/音準/響度有不受控制的變化)。如果一名歌手在演唱完自己需要演唱的所有歌曲之前就讓聽眾感覺到自己聲音已經很難維持了的話,就會嚴重破壞所有人的聽感,這樣的情況對演唱者和聽眾都是非常不利的

在聲音的靈活與持久性這個話題上,最後一個有必要講講的問題是目前網路上很流行的「音到音對比」(Note to Note Comparison)系列視頻。目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一些人熱衷於把一個或者幾個歌手唱過的幾個note截取出來串成視頻,並以此作為衡量歌手演唱能力的重要指標。然而在我看來,這種完全不考慮前後演唱內容和歌曲整體結構的評測,荒謬度絲毫不遜色於試圖從一名文學家的所有作品中截取幾句話來判斷文學家的文字功底。不考慮前後演唱內容,狹義上來說可以是被截取音前後連續幾個音的內容。比如說如果歌手被截取的音是一個喉腔共鳴為主的混聲B4,而前後的音卻都是假聲E5並且間隔極短,那麼執行起來的難度就要遠遠高於前後音都是類似高度的混聲(此為靈活性的考量)。廣義上來說,前後的演唱內容可以延展到歌手唱到被截取的音之前和之後總體的演唱消耗,如果一名歌手在唱到被截取的音之前已經唱了5首歌,而之後還要唱5首,那麼他在唱那個音的時候的處境就要比休息充足時唱同樣的音困難的多(此為持久性的考量)。除此之外,缺乏對歌曲整體結構的呈現,則代表著觀眾無法去判斷歌手在歌曲處理中使用了被截取的某個音的合理性。然而如果某個音出現在歌曲的某一小節是完全不合理的處理的話,那麼無論歌手在發聲方面的表現如何,對於歌手整體演唱能力來說都只有減分的效果。這一點是屬於樂句表達方面的考量,會在下文中具體講

在所有關於流行演唱中發聲能力相關的討論結束以後,頭腦比較清晰的看客或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點。那就是我們繞了這麼一大圈,從拆毀網路樂評家所宣揚的一些錯誤理解,到重新建立起在流行演唱中好的發聲的定義(持久,準確,靈活的唱出讓大眾喜歡的聲音),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把「好聲音」的標準還給每一個熱愛聆聽的普通人。身為流行演唱者,訓練發聲的最終目的從來不是為了強迫大眾去接受自己的聲音是好的,而是要讓自己的聲音成為大眾會接受並喜歡的。而作為一名流行演唱者,我也希望所有看到這篇文章的普通人,以後都可以用自己的耳朵去仔細感受那些流行演唱者的聲音,而不是被各種樂評人或者聲樂專家的觀點蒙蔽了自己對聲音最真實的感受,因為他們的主觀感受並不高人一等。當然,這並不代表他人對歌手做出的分析評價就是毫無參考意義的,但是這些內容要怎樣看,以及什麼樣的觀點值得看,都是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在這篇文章結束前也會稍微講一下

由於這篇文章寫到講完發聲部分篇幅已經有些超綱了,下面關於流行演唱中的樂句表達方面的討論只能盡量簡短。之後如果有時間的話,我會單獨寫一篇關於樂句表達的文章,畢竟對於大部分真正研究流行演唱的人來說,樂句表達幾乎可以決定一個人整體演唱效果的上下限,因此也是比發聲更值得重視的能力。換一個角度來說,如果研究發聲是流行演唱的「技術」層面追求的話,那麼樂句表達則是「藝術」方面的追求。而這一層藝術方面的追求,既可以定義「優秀的口技表演者」與「優秀的流行演唱者」之間的距離,也可以划出「鋼琴神童」與「世界級鋼琴家」之間的界限。好的樂句表達,可以讓大多數聽眾感覺到一首歌里沒有一個音是不應該按照歌手的安排去表達的,而糟糕的樂句表達,則會讓許多聽眾感到一首歌裡面有很多地方的是突兀的。因此,如果一名流行演唱者在樂句表達上有缺陷的話,就幾乎可以算是與「優秀的流行演唱者」徹底絕緣了

一般來說,優秀的樂句表達必須要有足夠的樂理知識作為基石。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一名歌手需要在歌曲裡面加一些即興的solo處理的時候,那麼他對和弦的理解則會很大程度上影響這段即興發揮的效果。如果我們以CMajor這種最基礎的和弦作為參考的話,那麼一名對和弦有一點點了解的歌手可能會唱C,E或者G,而了解多一點的歌手可能會接B或者Bb(CMaj7/C7),而一個沒有任何樂理知識的歌手,發揮起來則可能毫無顧忌。諸如此類因為樂理知識不足造成的表達問題其實還有很多,在這裡就不一一講了。總之,流行樂壇中大部分發聲能力可以但時常表達不當的歌手,癥結多半都是基礎樂理不及格。因此,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幾乎是現代流行歌手所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之一

通常來說,有詞曲創作能力的歌手由於自身對歌曲的理解比較深入,在表達方面比起非創作歌手會有一些優勢。除此之外,一些天生對音樂感覺比較好的人,在樂句表達方面也會有一些先天優勢。不過,對於音樂的理解(樂理)和感覺(樂感)也不能完全決定歌手的樂句表達能力,因為歸根結底好的表達還是需要在演唱中逐字逐句的推敲琢磨。為了提高演唱者在旋律,歌詞,節奏,動態等諸多方面的表達能力,現代的流行演唱教學中往往會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去研究一些演唱能力突出的流行歌手,並反思自己的演唱過程。通過這樣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歌手自身的表達能力也會持續得到提升

由於篇幅所限,這篇文章對於樂句表達方面的討論暫時只能到此為止。之後如果有機會,我會再寫一篇專門講樂句表達的文章,並且具體的講一下前文中許多一帶而過的點(比如動態處理,節奏處理等)以及一些沒有提到過的點(比如咬字,歌詞處理等)在樂句表達中起到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文章之所以在篇幅超綱的情況下還硬插了一段關於樂句表達和音樂理解的討論,主要目的是希望讀者們能夠意識到一名優秀的演唱者是必須要花時間學習音樂的。一名一輩子都只是在做發聲訓練和模仿其他人的演唱套路的歌手,是沒有可能成為真正頂尖的流行演唱者的

這篇文章結束前的最後一個話題,主要是想討論一下普通人以及自身演唱能力非常有限的「樂評家」們對流行演唱的欣賞方式與評論尺度。首先,任何一名聽眾都有權力對於一名歌手的演唱給出自己主觀的感受(聽感)。不過在欣賞到給出感受的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受到其他人的煽動。除此之外,自身有一定聽力,並且學過一些演唱知識的聽眾也可以稍微分析一下歌手的演唱技巧和表達方式。不過,當普通人進行此類評論時,應該時刻注意自己能做出的分析是有很大主觀局限性的。當一名普通人對自己的認知邊界沒有清楚的認識,並且感覺自己可以客觀的評價一名歌手的綜合演唱能力時,則容易逐漸陷入「樂評人」或者「聲樂專家」的角色里。這裡之所以用雙引號圈住樂評人和聲樂專家的頭銜,是因為這裡所講的樂評人只限於自身演唱能力低於他們評價過的歌手的人。此類人往往對流行演唱沒有足夠深入的體會,僅靠自身有限的書本知識去對一部分聽眾進行錯誤的引導。這樣的行為對於演唱者和聽眾都沒有任何正面影響,因此我寫這篇文章的最後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呼籲各位讀者即刻停止關注所有從未證實過自己演唱能力卻喜歡分析歌手綜合水平的樂評人

嚴格來說,從技術角度去分析一名歌手的綜合演唱能力並非不可能,但是其難度要遠遠超出大多數人的想像(註:這裡所說的歌手只限於專業從事流行演唱並極其注重演唱能力的歌手,不包括從未鑽研過流行演唱的影視舞蹈演員等)。本文之前提到的一些流行演唱中極其重要的研究方向,諸如聽感、包括心理聲學等等都不是一名沒有足夠親身學習實踐的「專家」可以觸及的研究範疇。因此,我也希望所有讀到這裡的讀者在未來看到任何「專家」對歌手整體演唱能力做出評估的時候,能夠先仔細想一下這名專家是不是有足夠的資格。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所講的「評論資格」完全取決於一個人在結合一切所學之後所能展示出的流行演唱能力,與頭銜,背景這些演唱之外的東西無關。也就是說,想擁有評價一名歌手綜合演唱能力的資格,則必須要保證自身演唱能力是足夠接近歌手本人的。唐朝軍事家李靖在談及史學家對領兵者的評價時曾有過「史官鮮克知兵」的結論,這樣的結論用在演唱能力有限的「評論家」身上其實也一樣非常適用。不論是在國外還是國內的網路上,我都會經常見到一些所謂的「專家」對演唱這件事款款而談。而且通常只要他們在自己講的內容中穿插一些專業的名詞,就會有相當的煽動力。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如今很多網路上的「專家」一提到喉腔共鳴較明顯的高音,就會拿出「belting」這一名詞。然而belting作為一種標準的技術動作是有其非常精準的肌肉動作要求的,很多時候歌手的肌肉動作並沒有任何belting的特點,也一樣會被這些專家不負責任的扔進belting的範疇(畢竟這樣的詞看起來也許高端一點,尤其是在國內)。很無奈的事情是,這些專家普遍也拿不出什麼其他的名詞,更不會考慮到例如歌手自身甲杓肌控制力如何等一系列問題(當然不精於演唱的人根本也感覺不到),但是這絲毫不會影響許多看到一個專業名詞就感到豁然開朗的普通人。這樣下去的結果就是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獲取到完全錯誤的知識,甚至形成難以逆轉的偏見。因此,我希望可以看到這裡的讀者們都能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有沒有被類似的「專業評價」所影響過,並且拋棄掉一切感覺上不夠嚴謹的錯誤觀念

其實在評論流行演唱的這一話題上,很多人也許會覺得自己即使不唱歌也可以去評價歌手的演唱能力。這一系觀點的總體思路基本上就是:「普通人不懂廚藝也可以評價廚師做的菜好不好吃,所以評價歌手的演唱能力也不需要會唱」。不過在我看來,這樣的邏輯往往是經不起仔細推敲的。一個人對歌手演唱的感受屬於之前講過的主觀聽感範疇,然而一名歌手的演唱能力與某一名聽眾的主觀感受之間的關聯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一名普通人可以對食物好不好吃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讓一名普通人去分析豆腐雕花的刀功與精確分解動物的刀功之間的優劣,就是非常不現實的了。只有當一個人同時在兩種刀功上有足夠的造詣時,才有可能結合自身體驗給出一個參考性結論。而且即便如此,個人能給出的結論也仍然有一定的主觀性,因為不同的人對練習同一種「刀功」的體驗也不盡相同。如果在這裡我們把「刀功」關聯到一項流行演唱所需要的能力的話,則會逐漸意識到在每一項涉及演唱的能力評估都要受自身主觀體驗所影響的情況下,客觀的評價一名歌手的整體演唱能力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

講到這裡,有些讀者心中可能會有一個問題:既然多數網路評論家對流行歌手演唱能力的評估不可信,那麼普通人到底有沒有方法去間接了解一名歌手的流行演唱能力呢?對於此類問題我個人的觀點是「可以算有」,但方法都非常有局限性。首先,各國樂壇中演唱能力突出的流行歌手(也就是所謂vocal系歌手)做出的評價都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如果一名歌手的演唱能力或者聲音得到過許多實力歌手的認可與推崇,甚至已經成為很多主攻演唱系歌手的偶像,那麼這名歌手的整體演唱能力通常至少會是一國頂尖的水準(註:雖然給出評價的歌手與其欣賞的歌手之間肯定會有一定的距離,不過他們站的位置畢竟比大多數人近,所以給出的評價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除此之外,如果一名流行歌手的唱法被眾多學習流行演唱的歌手採用並模仿,也可以作為其演唱能力足夠優秀的佐證。不過通常來說,由於自身演唱能力出眾的歌手極少會對其他歌手(特別是非頂尖歌手)給出高評價,分辨歌手之間演唱方式上的繼承又需要一定的演唱能力作為基礎,這兩種途徑能給普通人帶來的參考信息往往都是比較有限的。比較幸運的是,流行演唱從來不是面對少數人的演唱流派。本文中也曾經多次提到過,流行演唱的最終目的是得到大多數關注演唱的聽眾的認可。因此,從聽眾這一端出發,可以算是評估歌手流行演唱造詣的一大捷徑。在今天的流行演唱學界有這樣的一個基本共識 - 「對於主打演唱能力的流行歌手來說,其演唱能力與其在事業巔峰期的聽眾人數成正比」(註:這裡的聽眾人數主要是指本國聽眾的比例,因為更廣的傳播畢竟受限於語言以及文化。同時需要歌手有一定曝光度,但通常上過幾次全國範圍收視率高的電視節目就足夠了)。也就是說,普通人如果想對以演唱能力為核心的流行歌手做一個大致的評估的話,只需要估量一下這名歌手在本國有多少聽眾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參考標準不適用於任何在大眾眼中不以演唱能力為核心特色的歌手。也就是說,如果你想了解的歌手在大多數人眼中是以創作,努力,顏值,舞蹈,人設,時尚,樂評,緋聞,女權主義,身殘志堅,懷才不遇,命運多舛等特點立足於樂壇的話,那麼以聽眾為基準的參考體系則不適用。通常來說,所有非演唱系(也就是vocal系之外)的流行歌手也不會得到很多專業歌手的讚賞(僅限於演唱方面),因此普通人對這些歌手的整體演唱能力也並沒有很好的了解途徑

至此,這篇文章已經基本講完了所有我在文章開頭所希望講到的話題。比較遺憾的是由於篇幅出乎意料的長,能耐心讀完的人可能寥寥無幾。因此,我將這篇文章的結尾寫成了對前文內容的一個總結,希望沒有讀完全文的讀者,也可以稍微花點時間讀完以下幾條總結性的建議

  1. 如果你只能從這篇文章裡帶走一個核心觀點,那麼請務必記得:學習流行演唱的最終目的是獲得更多聽眾的認可,一切其他的追求都必須為此讓路。尊重聽眾的感受,是一名流行演唱者的立足根本,但凡將自身利益凌駕於聽眾感受的歌手,都不能算是合格的流行演唱者
  2. 在流行演唱中,練習發聲的目的從來不是更高更快更強。「好聽」才是檢驗流行歌手聲音的唯一標準,如果你在各種網路樂評的衝擊下已經忘記了自己當初聽歌時的這種最單純的訴求的話,請試著重新拾起它
  3. 對於流行演唱來說,聲音的核心在於音色,而音色的核心之一是共鳴。然而最高級的共鳴,永遠是當聽眾聽到歌手的聲音時所產生的共鳴
  4. 優秀的流行演唱需要發聲與表達兩種能力的相互配合,樂句表達能力不足的歌手不懂得如何使用自己的聲音,而發聲能力不足的歌手在表達上可能會受到局限。雖然在實際演唱中樂句表達的缺陷要比發聲方面的不足更加致命,但是在理想的狀態下演唱者還是應該盡量做到發聲能力與表達能力的平衡
  5. 如果你正在學習演唱,但不知道怎樣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那麼在你找到一名理念足夠先進,會重視樂句表達的老師之前,可以先試著學一些樂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流行演唱是很廣的一個概念,演唱歌曲的風格通常也不僅局限於pop,所以在深入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之前應該先定好自己所要追求的一兩個方向。現實中幾乎沒有流行歌手可以精通三種以上風格的歌曲(僅限於大類,比如R&B,Soul, Jazz, Rock, Gospel, Dance等等),所以適當的控制自己的涉獵範圍是很有必要的
  6. 不要在自身演唱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去評估更優秀的歌者的整體演唱能力,也不要相信任何自身演唱能力有限的樂評人。當一個人真正投身學習流行演唱以後,就一定會不斷的顛覆自身對於其他優秀演唱者的看法以及對自己與他人之間「距離」的估測。久而久之,也就不會輕易的去對歌手的整體演唱做出評價了。只有一直駐足於流行演唱大門之外卻又自命不凡的人,才會熱衷於用自己平凡的肉眼去觀測宇宙中星與星之間的距離。而這樣的行為除了能賺取一些關注度以外,幾乎是毫無意義的
  7. 如果你真的非常想從別人那裡了解一些歌手的演唱能力的話,請參考主攻演唱的流行歌手所做出的評價,並留意有哪些人對他們的演唱產生過比較大的影響
  8. 最後,希望所有對流行演唱感興趣的人都能夠成為優秀的歌者,因為唱歌這件事,真的要比打字更容易給人帶來快樂

推薦閱讀:

Seth Riggs對歌唱的解答(來自《Singing for the Stars》)
一個菇涼帶他打電玩夾娃娃,還逛了家附近,最後他竟然
五月天演唱會唱的歌總是跑調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認為他們唱功好?
如何評價李克勤版的天梯?

TAG:唱功 | 華語流行音樂 | 唱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