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涉淺水者見魚蝦,涉深水者見蛟龍」材料作文題的討論
關於「涉淺水者見魚蝦,涉深水者見蛟龍」材料作文題的討論
一、 原題再現: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非洲草原上,有一種尖毛草,是長得最高的「草地之王」。但它的生長過程卻很特別:在最初半年裡只有一寸高,甚至看不出在生長。而雨季一旦到來,它就像被施了魔法,三五天時間就能長到一兩米高。原來,雨季前,尖毛草不是不長,而是在向下長:6個月時間,它紮根地下可達28米。
尖毛草向下長,是為了積蓄向上的力量。這種「向下」與「向上」的辯證法,正是尖毛草給我們的啟示。
王充是東漢時期的思想家,他說過這樣一句話:「涉淺水者見魚蝦,涉深水者見蛟龍。」意思是說,越深入探究的人所得越多。
讀了上面的故事和材料,你會有怎樣是感想、思考和啟迪?請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二、 試題分析:
(1)此題谷志強老師給出的評分標準:
第四檔:針對材料已給出的文本意義,進行反覆的循環解釋。
就在那對著那明擺著的意義嚼來嚼去。
第三檔:利用給出的意義去列舉事例(類似內涵給定,建立與之符合外延),以支持意義。
大規模列舉與之相恰的例子,以證明材料里的「啟示」(類似於內涵)是對的。
注意,必須恰。跑偏不行。
第二檔:能對材料里給出的意義進行轉譯(注意,別來回嚼,一來回嚼,又落入反覆的循環解釋),並且,建立與之相恰的事例(類似外延式的)。
轉譯的過程,就是對材料給出的意義的理解,理解建立在能用其它表述語句說,大體意思還不差,說明你理解了材料的「啟示」。
第一檔: 針對28米,深海這倆詞下手。不轉譯也不尋與之相恰恰的事例。
立意就一個字:干。
大道理,傻子都懂,這題提示語中感悟,思考,啟迪,是引導你面對這樣都清楚不過的道理,要獲得成功,就得擼起袖子加油干。要有動力和意願去做那深扎28米,深海的勇氣和毅力。要把倆材料統一起來,不是在給出的道理上嚼,是要去做。
(2)天津的岳春光老師的題意分析:
第一則,隱含了一個歷時的維度,時間詞提示了草的變化,如果只看一時,只看表面變化,不會發現全貌。只看一時意味著見的不多,也就是少,一時形成的看法是淺見。向上向下是辯證,其實時間變化提醒的是「歷史的眼光」能發現真實的面貌。
第二則,淺得魚蝦,深得蛟龍,其實隱含著一個價值的維度。而這維度也是依靠淺和深建立起來的。
淺:短見、真相小。
深:全貌、價值大。
(3)陝西賈勇老師的擬題是:
向下即是向上。
高度取決於根基。
根深則葉茂。
退而結網。
俯仰之間。
養精蓄銳。
厚積薄發。
欲向上先向下。
根基穩了好長大。
根扎多深,就有多高。
向下是吸收養料和水分,向上是回報親恩。
根植於沃土而擁抱藍天。
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
(4)吳炳忠老師分析:
非洲草原上,有一種尖毛草,是長得最高的「草地之王」。一一說尖毛草是草地之王,給出結果。
但它的生長過程卻很特別:在最初半年裡只有一寸高,甚至看不出在生長。一一「但」轉折,說生長過程特別,「在最初半年裡只有一寸高。」強調時間長,生長極其緩慢。
而雨季一旦到來,它就像被施了魔法,三五天時間就能長到一兩米高。一一「而」又轉折,「雨季」條件變了,強調時間短,生長極快。
原來,雨季前,尖毛草不是不長,而是在向下長:6個月時間,它紮根地下可達28米。一一「原來」,道出原因:之前是我們看到的向上長緩慢,而向下長的極快,還是強調時間,生長快。慢與快形成對比。
尖毛草向下長,是為了積蓄向上的力量。一一說明向下的目的。出現了帶有思想觀點的句子。
這種「向下」與「向上」的辯證法,正是尖毛草給我們的啟示。一一「這種」「辯證法」指的是第五句:向下長,是為了積蓄向上的力量。「啟示」就是「通過啟發提示而領悟的道理」。道理就是:向下長,是為了積蓄向上的力量。
王充是東漢時期的思想家,他說過這樣一句話:「涉淺水者見魚蝦,涉深水者見蛟龍。」意思是說,越深入探究的人所得越多。一一命題人對此語進行了詮釋,即規定了其含意:越深入探究的人所得越多。
這是一個多則材料作文題,審題立意的基本思路是求同。抓住材料的共同點、有機聯繫。如果作文材料有關鍵詞語的必須抓住它審題。否則,離題,因為作文材料具有多義性,關鍵詞語表現了命題人的命題意圖,且不可脫離。
第一則材料的關鍵句是:向下長,是為了積蓄向上的力量。第二則材料的關鍵句是:越深入探究的人所得越多。向下積蓄向上的力量是指深入探究,向上生長指是所得越多。
王充的話揭示了尖毛草生長過程給人的啟示:尖毛草之所以在三五天時間就能長到一兩米高,是因為6個月時間,它紮根地下可達28米。
深入的探求,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生長。人做事越是研究的深入,越能取得好成績、多的成績。厚積不是薄發了,而是厚積厚發了,是厚積「勃」發。功夫深淺,得益殊異,果有大小。有無一股「衣帶漸寬終不悔」的韌勁,肯不肯花一番「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功,這是成功或失敗的關鍵。
當然,深入探索需要時間,起初的探索是慢的、艱難的,時間需要長(最初半年裡只有一寸高);鑽研進去了,後來就快了(三五天,長二三米高)。一旦鑽研深入了,「涉深」了,就會發現「蛟龍」,起初深入不深時,「涉淺」的時候,只能看見「魚蝦」,它與「蛟龍」比,顯然價值小了很多很多。當然,那也是「涉深」必然要經過的階段,不可能一下子「涉深」,事情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向下越深越超速向上,越得到的越多。
「向下」與「向上」,「涉深」與「涉淺」,表明這是一個討論關係的作文題,寫作重點在「向下」「涉深」。作文應該有兩部分構成,一是回答「為什麼」,二是回答「怎麼樣」。材料強調的是「怎麼樣」,材料強調的是「為什麼」。應以「怎麼樣」為主,「為什麼」,大家比較明白,無需太多的討論。
我想到一句話: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鐘。這句話本意指在台上表演的時間往往只有短短的一分鐘,但為了台上這一分鐘的表演時間,需要付出十年的艱辛努力。就是說在外好的形象是靠自己多年來的歷練才造就的。台上就那麼一會兒的好節目,演員在台下要經過很長時間,刻苦的練習。類似的詞還有一句"要想人前顯貴,就要人後受罪"。 需要長久的付出演員舞台上就表演那麼分鐘,可是演員在下面是要經過長時間的艱苦磨練。
演藝界真正有造詣的大師級人物,如京劇大師周信芳、相聲大師馬三立,還包括演員趙丹等,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非常勤奮,吃過常人沒吃過的苦,一直在藝術道路上攀登,最終獨樹一幟,達到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成就了新的輝煌。吃得大辛苦,才有大收穫。
(5)例文:
「向下」方能「向上」
李根萍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
非洲草原上,有一種尖毛草,是長得最高的「草地之王」。但它的生長過程卻很特別:在最初半年裡只有一寸高,甚至看不出在生長。而雨季一旦到來,它就像被施了魔法,三五天時間就能長到一兩米高。原來,雨季前,尖毛草不是不長,而是在向下長:6個月時間,它紮根地下可達28米。
尖毛草向下長,是為了積蓄向上的力量。這種「向下」與「向上」的辯證法,正是尖毛草給我們的啟示:履職盡責、幹事創業,不能急於求成、好高騖遠,而需要扎紮實實打好基礎、練好「根勁」,才能真正脫穎而出,做出一番成績,走穩向上的步伐。
積極向上,儘快干出事業,得到上下認可,這無可厚非,也再正常不過。但現實中,卻總有少數黨員幹部找不到向上的方法,也擺不正「向下」的位置。或是盛氣凌人、高高在上,讓群眾望而生畏,不願甚至不敢接近;或是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做一些政績工程、表面文章;或是作風漂浮、心浮氣躁,摸不清情況、看不清問題。光想著向上,最終結果是步子不穩,不僅不能真向上,反而會有跌跟頭的危險。
向下,是為了給向上汲取營養、積累力量;而要上得去、上得穩,也離不開基礎的紮實、根系的穩固。把向上、向下結合起來,讓向上成為向下的目的、讓向下成為向上的階梯,學學尖毛草,或許很有必要。
向下,是紮根基層接地氣。尖毛草如果沒有向下拚命紮根,就不能儘可能多地吸取養分和水分,最終蓬勃向上。「涉淺水者見魚蝦,涉深水者見蛟龍」,領導幹部的向下,首先是要虛心拜人民群眾為師。如果不能沉下心在基層打基礎、練實功、吸營養,很難干出什麼成績。只有俯身傾聽、彎腰觀察,才能了解群眾的期盼訴求、發展的難題癥結,這是接地氣,更是長才幹。
向下,是放下身段重感情。毛澤東曾說,「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裡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根扎得夠牢、夠深,才能獲得深厚的支撐。當年,焦裕祿一句充滿真情的「我是你的兒子」,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最終得到群眾認可。向下,就是到群眾中去,坐一條板凳睡一個炕,端一個飯碗走一條路。與群眾的距離有多近,決定了你能得到多少支持、收穫多少成長。
向下,是腳踏實地解難題。「行動最有說服力」,說一千道一萬,不如腳踏實地好好乾。向下,不是走過場、貼標籤,也不僅僅是調研、考察,更是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四有」書記谷文昌,全縣60多個村400多名生產隊長,他幾乎都能叫出名字,最終帶領大家種下滿島木麻黃,長成防風固沙的茂密森林。沒有這樣的業績,不可能獲得「先祭谷公,後祭祖宗」的擁戴,也不可能「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用「墩墩苗」來比喻年輕幹部的成長。墩苗,正是抑制幼苗莖葉徒長、促進根系發育,讓莊稼能耐得住旱澇、扛得住風雨。領導幹部堅持在基層滾出一身泥巴味、與群眾建立真感情,才可能出政績、得信任,迎來真正向上的成長。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19日 04 版)人民日報人民論壇。
推薦閱讀:
※SAT作文—「具體」的題目怎麼寫?--托福&雅思作文同樣適用
※教育最大的缺失:閱讀、寫作和邏輯訓練
※聽不見的悲鳴:淺談「熊孩子」
※需要勸阻天分不高、教育資源差的孩子考音樂學院嗎?
※如何看待貴族學校?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