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一編中成了留學生口中的「中國媽媽」和「剪編婆婆」

相比於退休的同齡人來說,

梁世惠是個「怪咖」。

她不打麻將,不跳壩壩舞,

卻在一剪一編中尋找生活的樂趣。

(△鋪在餐桌上的剪紙作品《年年有魚》)

(△早期作品《蝶戀花》)

走進梁老師的家,

四周牆壁、冰箱空調、餐桌上,

目光所及之處,

全都掛滿了「團花、扇面、連年有餘」等

傳統剪紙作品,與他先生的國畫相得益彰,

將熱氣騰騰的生活透露得淋漓盡致。

(△梁老師常常與先生討論剪紙作品,《探手羅漢》便是來源於他先生的國畫作品)

梁老師笑笑:

「自己的家,隨便怎麼倒騰都好。」

一邊拉家常,

一邊拿著自己做的巧克力請我們吃。

她之前買了一束塑料百合花,

放久了覺得不好看,又不捨得扔掉,

便插在陽台的花盆裡,

來訪的朋友直誇花種得漂亮,

她才調皮地道出了真相。

(△傳統年俗剪紙作品)

雖已年過六旬,

但她的心態卻年輕得像二十幾歲的少年。

「有什麼秘訣嗎?」

「秘訣就是多和年輕人在一起」,她樂呵呵地說。

(△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們在一起)

(△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們在一起)

從2007年開始,

她便受邀到西南大學、工商大學

以及西南大學附屬中學等學校教授剪紙課程。

剛開始只是選修課,一周上一兩節。

但她照樣精心查閱資料,編寫多套圖文並茂的教案,

每堂課從來沒有學生缺席。

後來,剪紙便成為了留學生的必修課程,

多了和學生們在一起的機會。

有次學生生病住院,

她便去重慶北碚的九院打聽學生的床位,

親自探望,像親人一樣。

(△一個被珍藏了8年的留言本,記錄了上課時的點點滴滴)

幾年前,國外的學生領隊送給她一個本子,

被她拿來做了留言本。

厚厚的本子上記錄了來自四大洲

1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的留言。

學生們親切地叫她「中國媽媽」和「剪編婆婆」。

(△《團團圓圓》)

剪紙於她,像是命中注定的緣分,

不僅帶來滿足和回憶,也給了她一次「救贖」。

她原本是北碚留春照相館給照片底片著色的女技師。

後來照相館拆掉之後,她便被迫下崗。

(△年輕時拍的藝術照)

已近不惑之年,正好身邊有做剪紙的朋友,

她便開始跟著一起學。

在傳統手工藝不受重視的年代,

受資源和渠道的限制,

重慶還沒有辦專門的展覽,

她們只好將自己的剪紙作品寄去外地,

不料得獎了,

有幾幅剪紙作品還被多個博物館收藏展出。

(△北碚的名勝古迹)

(△北碚的名勝古迹)

不同於北派剪紙的粗獷寫意,

作為土生土長的重慶北碚人,

她更喜歡將北碚的名勝古迹刻畫在一方薄薄的宣紙上。

每到一個景點,她都要先拍標誌性建築,

然後加以合理想像進行修飾創作,

鮮明的巴渝風情,讓人過目不忘。

許多景點的負責人特地向她訂購作品,

用來回饋顧客。

(△位於北碚的西南大學正門)

除了剪紙外,她還對摺紙情有獨鍾。

街上發的宣傳單、

過期的舊雜誌都是摺紙的材料。

她細心地將它們對摺,做成小紙簍,

就餐時或休閑時裝零碎的垃圾,

這個習慣堅持了整整19年。

剪紙是傳統民俗文化內涵的濃縮,

摺紙便是勤儉節約和環保意識的縮影,

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精神食糧。

(△像這樣的微縮垃圾簍,梁老師家裡還有好幾大袋。)

談及以後,梁老師沒有太多的打算,

好好做剪紙,好好教學生。

將剪紙藝術推廣給更多的人,

把自己的生活過得熱氣騰騰,

便是最幸福的事了。

(△剪紙中的人物造型,來源於他的先生,不動聲色地撒了一波狗糧。)

(△剪紙中的人物造型,來源於他的先生,不動聲色地撒了一波狗糧。)

……………………………………

圖文: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文木家】


推薦閱讀:

教室里的小精靈們
教育領域的遊戲化——寓教於樂的現狀
語文課堂36計(其一)
TKT筆記(教學是一門科學):unit 29 ,老師的角色
「水晶球」Multiball基礎篇——平掌托轉球(雙球)

TAG:剪紙 | 教學 | 手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