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的1+2,中國科學史上最經典的謊言
我們能期待中國數學家對謊言的懺悔嗎?你無法喚醒一個假裝睡著的人,因為他們不想被喚醒,他們要在利益的昏睡中長眠。
從1956年王元的3+4開始,到1963年潘承洞的1+5,再到1978年的陳景潤1+2,像一顆原子彈一樣轟炸了整個中國。但是,在中國科學院和政治家們的精心策划下,猶如「唱紅歌」運動那樣掀起了小高潮,這組充斥歷史悲劇和科學暴力的偽科學作品,在當代傳媒機器和包裝手段的作用下,再現了它感人的謊言魔力。
在人物真實的背後則隱藏著與科學完全不符的巨大謊言。被捏造陳景潤的種種輝煌,這一切在以後的時間全部揭穿,唯有當局不肯公開而全面的認錯。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思想解放的大潮席捲中國,不可避免地也要席捲共和國的英雄。在過去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英雄和數學天才,現在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公開質疑。而在所有內容中,爭議最大的就是陳景潤等人的工作不是一個定理,只是一個錯誤的工作。
在「1+2」研究者那裡得到有關哥德巴赫猜想的歷史資料,包括對數學基礎理論,哥德巴赫猜想的歷史研究,使得陳景潤及其「1+2」的歷史真相逐漸清晰起來,它是違反數學發展規律的政治運動的集合產物,科學謊言不過從中表演了一個道具角色而已。其實,從1920v布龍至1956年的王元3+4中,便出現了離奇的殆素數和充分大錯誤概念,發動媒體、利用國家領導人不懂數學為隨意編造數學謊言開了不好風氣。
1+2的橫空出世,顯然離不開那個極權恐怖的特殊年代
記憶死亡的科學謊言,1978年人民日報徐遲《哥德巴赫猜想》這一「新中國報告文學經典」,雖然不再是「階級鬥爭」,取而代之是科學的輝煌和數學的美學,謊言暴力則被遮掩得嚴嚴實實,科學的尊嚴、文學家的良知是那麼微不足道。暨今還沒有見到《哥德巴赫猜想》創作者陳景潤王元潘承洞的反思文字,他們恰恰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數學成果」到「中國科學院院士」的美譽。
現在有些人把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混在一起了,說陳景潤就是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老婆講的帶有感情色彩的哭訴,並不是歷史真實性的東西。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中的經典問題,把毫不相干的3+4,1+2等說成為是哥德巴赫猜想,它本身就是獨裁政治、奴才文化、愚民思想共構的科學災難;假如數學家、文化人能夠站在求真求實的立場,就不會大肆地造神,為執政者歌功頌德。這一切足見新中國科學的虛假本質。從土改運動、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中的電影、美術、音樂、文學、舞蹈,科學,它們是階級鬥爭的政治機器,在「全民學哲學,學優選法」的全民運動背後,哄抬出一個東方神話的「人民數學家」。也就是說,類似《哥德巴赫猜想》的藝術作品,它是獨裁專制的極權工具,與支配著人們跳著忠字舞、呼喊革命口號、砸爛文物古迹、殘忍虐殺地富反的野蠻暴力是一回事,與他們編造一系列假英雄一回事。
陳景潤的造假成果被別有用心的人進行使用
中國政府製造的騙子在國際上形成了影響,別有用心的騙子繼續行騙,張益唐,陶哲軒等人接過行騙技術,大張旗鼓地欺騙世界。 1996年3月19日下午1點10分,陳景潤在北京醫院去世,年僅63歲。
陳景潤錯誤百出
一, 陳景潤結論不是哥德巴赫猜想
陳景潤與邵品宗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第118頁(遼寧教育出版社)寫道:「
所謂「陳氏定理」的「1+2」結果,通俗地講,是指:對於任給一個大偶數n,那麼總可以找到奇素數p,p 或p?,p?,p?,使得下列兩式至少有一個成立:
n=p+p. (a)
n=p?+p? x p?. (b)
當然並不排除、同時成立的情形,例如在「小」偶數時,若=62,則可以有62=43+19以及62=7+5×11。
眾所周知,哥德巴赫猜想是指對於大於4的偶數(a)式成立,1+2是指對於大於10的偶數(b)式成立,兩者是不同的兩個命題,陳景潤把兩個毫不相關的命題混為一談,並在申報獎項時偷換了概念(命題),陳景潤也沒有證明1+2,因為1+2比1+1難得多。
(根據論證規則,論題必須清晰,必須保持同一,陳景潤把1+1融入他自己設定的1+2中,實際上陳景潤的1+2是一個模糊概念了,明顯偷換論題)
二, 陳景潤推理形式錯誤
陳採用的是相容選言推理的「肯定肯定式」:
或者A,或者B,
A,
--------------------------------------------
所以或者A或B,或A與B同時成立。
這是一種錯誤的推理形式,模稜兩可,牽強附會,言之無物,什麼也沒有肯定,正如算命先生那樣「:李大嫂分娩,或者生男孩,或者生女孩,或者同時生男又生女(多胎)」。無論如何都是對的,這種判斷在認識論上稱為不可證偽,而可證偽性是科學與偽科學的分界。
相容選言推理只有一種正確形式。
否定肯定式:
或者A,或者B,
非A,
————————
所以B。
相容選言推理有兩條規則:
1,否認一部分選言肢,就必須肯定另一部分選言肢;
2,肯定一部分選言肢卻不能否定另一部份選言肢。可見陳景潤思維混亂,明顯缺乏基本的邏輯訓練。
三,使用錯誤概念
陳在論文中大量使用「充分大」和「殆素數」這兩個含糊不清的概念。而科學概念的特徵就是:精確性,專一性,穩定性,系統性,可檢驗性。而「充分大」,陳指10的50萬次方,這是不可檢驗的數。殆素數是說很像素數,小孩子的遊戲。
四, 結論不能算定理
陳的結論採用的是特稱(某些,一些),即某些N是(A),某些N是(B),就不能算定理,因為所有嚴格的科學的定理,定律都是以全稱(所有,一切,全部,每個)命題形式表現出來,一個全稱命題陳述一個給定類的所有元素之間的一種不變關係,適用於一種無窮大的類,它在任何時候都無區別的成立。而陳景潤的結論,連概念都算不上。
五,工作違背認識規律
在沒有找到素數普遍公式之前,哥氏猜想是無法解決的,正如化圓為方取決於圓周率的超越性是否搞清,事物質的規定性決定量的規定性。(一個沒有哲學思維的數學家,只能被狹窄的專業牽著鼻子走,陳景潤只是一個數學工匠,一個只能做簡單操作的數學機器人)。
六, 把假定當成真實,預期理由,是所有殆素數哥德巴赫猜想證明的共同錯誤
設a,b,c是所謂「殆素數」,即n個素數的乘積:問
1,是否【1+1】包含在【a+b】或者【1+c】之內?
如果回答:是!
2,證明程式是否可以從【a+b】或者【1+c】到達【1+1】?
如果回答:是!
3, 【1+1】是否可以必然從【a+b】或者【1+c】中剝離出來?
如果回答:是!
4, 如果最後證明了【1+1】不能成立,前面三條回答就是錯誤的。
分析一,就是說,前面三條是在假定【1+1】必須正確的情況下的「成果」,這個就荒唐了,我們還不知道最後是否正確,就假定了最後成果必然正確。這個就是預期理由的邏輯錯誤,預期理由是暗含了「假定存在」的非邏輯前提,數學證明嚴禁使用非邏輯前提。
分析二,如果前面三條不能成立或者不能肯定必然成立,怎麼可以算是「成果」呢?
1,假定。只能用在否定結果的證明中,例如,歐幾里得證明素數無窮多個。
假定a成立,可以推出b,得到c,c與a矛盾,所以假定的a不能成立,得到非a。
2,假定不能用在肯定的結論。假定a,可以推出b,得到c,c=a,或者c包含a,所以假定的a成立。(這個就是預期理由的錯誤)
3,為什麼「假定」只能用於否定的結論,而不能用於肯定的結論?
一個對科學理論更強的邏輯制約因素是,它們是能夠被證偽的。換一句話說,因為以後能夠被觀測作有意義的檢驗,理論一定有被證偽的可能性。這種證偽的判據是區分科學與偽科學的一種方法。原因在於證實的內在局限性,證實只能增加一個理論的可信度,卻不能證明整個理論的完全正確。因為在未來的某一個時刻,總是會發現與理論有衝突的事例。
中國數學家是不學習邏輯學的,他們不知道什麼叫證明。他們也不會使用邏輯學語言評判論文。華羅庚,陳景潤,王元,潘承洞,和他們的學生都是垃圾水平。
對於數學證明,那是屬於邏輯學家的工作,對於數學家來說,他們只是民科,就是外行。數學家不是不可以從事數學命題的證明,但是必須完整學習邏輯學理論。
我曾經提出為【數學學報】【中國科學,數學】【數學進展】等期刊擔任審稿人,被他們拒絕。問題是,你們數學期刊人不懂什麼叫證明,這是沒有關係的,可以把論文交給我,因為我是懂的。中國數學期刊的人不懂邏輯,又不肯把論文交給懂的人審稿,自然就會出洋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