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話、濫用的感統大運動,與感覺統合治療不是一回事

懶于思索,不願意鑽研和深入理解,自滿或滿足於微不足道的知識,都是智力貧乏的原因。這種貧乏通常用一個詞來稱呼,這就是「愚蠢」。— 高爾基

上周,十萬火急的凱凱媽要來安安學習感統課程,怎麼回事?孩子很正常啊。原來是幼稚園班裡一個據說是學習過感統課程的媽媽說:凱凱「感覺統合失常」,因為他經常會在班上跑來跑去,有時用身體衝撞其它小朋友。鑒於此,這個媽媽武斷的認為凱凱「感統失常」。據調查,類似這種好為人師的媽媽非常多,自認在聽過一、二次講座;或讀過一、二本書之後迥然已成「專家」。把很多孩子正常的好動天性,偏執的認為失常,在不懂探究其內在發育和生物學因素的前提下斷然得出一個並不正確的結論。普通孩子尚如此,自閉症兒童就更可悲了,那種被神話、被濫用、被曲解的感覺統合大運動,一直被等同於感覺統合治療,甚至被用來充當能夠使其上學的必要途徑,實在是孩子們的悲劇。

十幾年前有一位台灣的「劉××博士」將感覺統合大運動冠以克服「學習障礙」的名義帶到了內地,由於聲稱能同時治療自閉症,被各路「專家」傳為神話。一時間各種靜撐、推小車、拍皮球、前滾翻等各類大運動被趨之若騖的家長奉為「靈丹妙藥」。

其實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艾爾斯博士(J.Ayres)創建了感覺統合理論,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由台灣將感覺統合訓練引入內地以來,這種方法經歷了被神化、被批判,再被神話的演變過程,直至被部分別有用心的商業機構所誤導,為謀求商業利益而變成如今的大肌肉運動訓練。在已走過的二十多個年頭裡,感覺統合失調的理論依據依然未能被真正客觀地所認識,且未能被科學有效地展開。這不得不說是自閉症康復界極為遺憾之事。針對我們在各地培訓講座時家長提問所出現的一些誤區,希望能通過以下簡要的描述,為大家提供一些幫助。

誤區1:被神化或被批判的感覺統合訓練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感覺統合理論從台灣被帶到了內地,從早期資料來看那時主要為克服兒童學習障礙所設,由於早期自閉症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問題而非溝通障礙,由此這方法被很多人冠以克服學習障礙為由推到了前台,但所謂克服學習障礙的方法其實沒有什麼實際的理論支撐,更沒有科研的循證數據。而這些克服學習障礙的操作方法實則來源於感覺統合理論。所以最終在無知和利益的驅動下;在台灣佈道者從不承認是感覺統合的情況下,被冠以感覺統合的名義進行了推廣。就像有人將RDI(人際關係發展介入)理論進行修改變成PCI(遊戲與文化介入),但絕不承認來源於RDI一樣。這或許是台灣地區康復領域的獨特文化吧!隨著自閉人群的不斷擴大,感覺統合大運動在內地康復中逐漸興起,一度被神化,並創造出以「感統加個訓」的奇葩經營模式。不少從業人員宣稱,感覺統合不僅可以改善大腦與身體的協作性,引導機體對環境產生更強的接受和適應能力,甚至還可以促進兒童語言、注意力發展、改善刻板行為、提升兒童的溝通慾望、提高兒童的認知發展等等,似乎感覺統合訓練無所不能。更有甚者,認為感覺統合失調是導致自閉症的主要病因。這種現象不僅在內地,在歐美髮達國家,同樣出於某些商業因素,感覺統合訓練的作用在七八十年代時也一度被誇大,甚至於延續到九十年代。其實只需稍有醫學常識,或深入學習思索便知其誇大其詞的成分。畢竟感覺統合失調不僅存在於自閉症兒童,也存在於多動症、學習障礙等其它類別兒童中,認為感覺統合失調是導致自閉症的病因無疑是不能成立的。

然而近十餘年來,隨著對感覺統合的認識逐步加深,且對其效果的循證科學的研究不斷增加,人們開始對感覺統合失調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比如Lang(R Lang, M OReilly, O Healy et al.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Disorders.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12,6(3): 1004–1018)等人在里所做的系統綜述中就認為感覺統合訓練的效果存在疑問。他們認為感覺統合的訓練效果存在疑問,在一線工作中更傾向於利用感覺統合有趣的器材和活動,融入社交及語言的訓練。因此,近些年來有不少從業人員開始顛覆性的批判自閉症兒童的感覺統合訓練,認為沒有任何作用。也有不少的專家認為感覺統合的「運動」治療對自閉症兒童沒有幫助。

誠然,引導相關人員勿過分神化感覺統合訓練無疑是正確的,但矯枉是否已過正,值得深思。首先,雖然Lang等人認為感覺統合訓練的效果存在疑問,並不代表完全否定感覺統合訓練的積極作用;其次感覺統合也並非我們內地這樣的「運動」治療。通常感覺統合訓練在歐美被納入作業治療的範疇,而「運動」治療則屬於物理治療範疇,兩者不管在訓練內容、形式及目標上都有著很大的不同。感統訓練在內地被演變為「體育運動」似的訓練模式,讓孩子完成上百次的滑板數量、完成多少個前滾翻或多少個推小車。凡此種種簡單而無效的訓練餐單既浪費了孩子們寶貴的康復時間,又花費了家庭大量的金錢。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商業因素參與其中後就變形的怪胎教育。去年有一位從南方來的家長,在孩子非常抵觸的情況下,一再要求加大孩子感覺統合的運動量,老師說:根據評估結果看,孩子根本不適合您所要求做的項目;方向不對,越做問題越大。媽媽不信,老師舉例:讓孩子站在小板凳上雙腳跳下這種最簡單的項目,由於孩子的感知覺異常;都無法完成。媽媽不信,執意要試試看,直到孩子情緒爆發也不能完成。為此,媽媽坐地上大哭,終於懂得前面給孩子挖的坑要經過多少努力才能填平。再比如很多大運動訓練機構,宣稱其使用感統訓練,且對自閉症兒童幫助甚大,以通過訓練可使孩子去幼稚園、可以上學為誘餌。實則開展的是大運動訓練,這極易讓人聯想到被美國學界認為是偽科學的以大運動訓練為主的「米勒療法」*(見說明)。

現階段日本、歐美學術界主流的觀點認為單獨的感覺統合訓練確實不能改善自閉症的核心癥狀,但自閉症兒童存在感覺統合失調也是普遍現象,因此有評估、有針對性的感覺統合治療是利大於弊的,這裡突出的是有評估的前提下的治療方案。同時建議由於兒童對顏色鮮艷的感統器材較為喜歡,應在感覺統合治療過程中融入社交溝通、動作計劃、邏輯思維等目標訓練。與此同時必須指出,感統治療並非大運動訓練,其目的並非讓患兒「累到」在地,也並非讓他們完成多少次「推小車」,從而再也不願進入感統教室。而在於選擇兒童80%能獨立完成的項目,引導兒童利用感官接收機能不斷產生更佳的環境相協調的適應性反應。至於如何選擇、編排這些訓練項目,確認需提升的適應性反應,必須經過科學的感覺統合評估,而並非千篇一律的「運動」項目。

誤區2:過分關注感覺統合失調的類別

不少感覺統合訓練的從業人員常常大談(視、聽、觸、味、嗅、前庭、本體)等失調類別,而並非關注兒童究竟是哪種感覺失調背後的原因所在?更不懂關注兒童屬於哪個層次的失調?這必將有礙於制定科學的感統治療計劃。其實艾爾斯博士(J.Ayres)在研究探討感覺統合理論時,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更為關注兒童失調的三個層次,而非視、聽、嗅、觸、本體、前庭等類別。不同的感覺類別的失調會有不同的表現。綜合而言,在考量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情況時,我們需要同時考慮到感覺統合失調的類別和層次。主要以下幾種類型:分別是感覺調控紊亂(包括感覺過敏、感覺遲鈍)、感覺辨識紊亂以及感覺運動紊亂(也稱為動作策劃紊亂),只有在感覺調控以及辨識紊亂的層次下,才會考慮出現紊亂的是哪類感覺,而感覺運動紊亂則屬於多感覺協調功能障礙,很難判斷屬於哪類感覺出現問題。結合類型和層次,臨床表現大致如下:

一、感覺調控紊亂

1.1過度敏感

視覺:害怕黑暗、害怕強烈光線、害怕旋轉的視覺刺激

聽覺:害怕某些聲音

嗅覺:害怕某些氣味

味覺:不喜歡某些食物

觸覺:害怕別人觸碰、缺乏安全感、情緒化嚴重

平衡感覺:害怕旋轉、害怕脫離地面

1.2過度遲鈍

視覺:尋求光線或看旋轉的物件、喜歡看手或看抖紙

聽覺:對於聲音不敏感、尋求某些聲音刺激、喜歡拍桌子等

嗅覺:尋求某些氣味的刺激、喜歡聞某些物件

味覺:特別喜歡吃某些食物

觸覺:對於擁抱不敏感、喜歡被人抱

平衡感覺:不怕旋轉的東西、轉圈、多動、跑來跑去等

本體感覺:喜歡玩手、抖動物件

二、感覺辨識紊亂

聽覺:在複雜的環境中難以辨認聲音

視覺:在複雜的環境中難以尋找到物件

嗅覺/味覺:難以辨認各種氣味、味道

觸覺:擺放東西有困難

本體感覺:動作笨拙

平衡感覺:難以在晃動中完成任務

三、感覺運動紊亂

手眼不協調、動作不靈活、不善於組織動作等。

再次強調:以上表現僅作參考,如需確認感統失調情況必須經過科學有效的評估

在訓練中,針對不同層次的感統失調,常常選用不同的策略,比如對於感覺過度敏感,常選用脫敏治療,對於感覺過度遲鈍常選用感覺餐單,而感覺辨識紊亂需要設置任務,讓兒童利用失調的感覺完成任務,感覺運動紊亂則適合採用動作策劃能力訓練。因此,科學的感覺訓練必須要評估兒童感統失調的層次和類別,且根據不同的層次確定訓練策略,然後根據類型確認訓練項目。可以說,科學的評估在其中至關重要。

誤區3:感統訓練需要很多大型器材,很難在家庭開展。

如前所述,感統訓練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適應環境的能力,而社區和家庭的環境無疑是兒童接觸最多的。一旦經過評估確認感統失調後,所做的感統治療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兒童能夠良好的適應社區和家庭的環境,而不是為了在訓練中完成某些任務。因此,可想而知,感統治療絕不能僅限於機構內的訓練,將訓練延遲至社區和家庭一樣重要。其實,社區的很多設施對於感統訓練有所幫助,比如家居小鞦韆、平衡木、和一些感覺動作計劃的遊戲等。即便是家庭,其實也無需多大型的器材,可選擇一些小型而性價比高的器具,比如四球輛車、萬象組合等,價格不高,且已能滿足大部分的需求。家庭里也可利用家裡的設施,設置一些簡單的感統互動遊戲來促進兒童溝通能力的提升對自閉兒來講尤為重要。

PS:米勒療法:(Miller Method) :被美國學界認為是偽科學的以大運動訓練為主的聲稱能幫助孩子們形成有組織的行為塊和發展學生心智發展的訓練方法。


推薦閱讀:

自閉症不放棄就還有希望
性別會影響孤獨症兒童的語言能力
轉載:身邊有人就焦慮、不懂言外之意遭罵「白目」,精神醫師揭自閉症患者最寂寞人生(作者:岡田尊司)
跟老師溝通:過濾無用信息
如何改善自閉症兒童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

TAG:自閉症 | 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