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從攝影角度看達芬奇《最後的晚餐》
達芬奇的壁畫《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描述的是耶穌在被釘到十字架上的前一晚,這一天是基督教中的逾越節。
【逾越節的來源】
按照聖經所描述:最初以色列人生活在埃及,但受到埃及人殘酷的奴役,以色列人的首領,一個叫摩西的人接受到神的指引,要帶領以色列人脫離被奴隸的身份,逃出埃及,前往迦南美地。馬克西姆的成名鋼琴曲《出埃及記》表達的事情就是這件事。
摩西在帶領以色列人出逃的前召集了部族的長老,讓他們通知所有以色列人:自從聖經春月14日(大概陽曆4月)黃昏開始為期7、8天,家家戶戶都要宰殺羔羊,用草蘸著羔羊的血塗在家裡的門楣和門框上,這樣基督教的神耶和華就不會擊殺這家裡的人,而轉去殺那些門口沒有標記的埃及人,以保護以色列人逃離埃及。
【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描述的就是耶穌在這一天,召集自己的12位愛徒共進晚餐,在餐桌上,耶穌對自己的愛徒們說了兩件事:一是「在與我共進晚餐的人中,有人出賣了我」;二是耶穌將餅和葡萄酒分給了愛徒,並稱「餅是自己的身體,葡萄酒是自己的血」,這後來成為了基督教徒們的聖餐禮。
達芬奇在創作這幅畫的重點是如何安排耶穌和十二個愛徒的坐席安排,如何描繪每個人物的表情,尤其是背叛者猶大如何和其它人隱晦的區分開來,因為猶大在餐中必然要裝作自己不是叛徒的樣子,但是畫面還是要把他描繪出來,讓觀眾看得懂。
先看下達芬奇的原畫(雖然這已是後來幾百年很多畫家修修補補,加上現代工藝進行維護還原後的圖,離達芬奇的原圖肯定有不少差距,但這已經是最接近真品的效果了)
【從攝影角度分析】
耶穌坐在正中央,畫面在結構上是一個左右對稱的格局,左右對稱的畫面布局多用於人物正面像、古代建築畫,對稱的構圖可以表達莊重、和諧、平衡、穩定的感覺。耶穌的左右各六名愛徒,每三人一組。相對來說,靠近中間的兩組愛徒的動作幅度偏小,而離耶穌較遠的兩邊的兩組聖徒的表情和動作幅度更大。這就是耶穌在說完「你們中間會有人出賣我」之後,大家均表現除了驚訝、不可思議,就像往平靜的池水中投下石頭後,水面上泛起的波紋離中心越近越小,離中心越遠越大一樣。
耶穌在說話的時候是很平靜的,他兩手攤開,形成三角形穩定的構圖,神態平靜,這樣的身體姿態和他被盯上十字架後的姿態是很神似的。相對於耶穌的平靜,畫中愛徒們卻表現出爭論、懷疑、反問等各種表情和動作。所以對於耶穌的畫面角度,是正面的,穩定的畫面,而為了表現聖徒們的姿勢,大多數採用側面角度或者斜側面角度來繪畫。
耶穌所處位置的背景是三扇窗戶,正中的窗戶作為一種框架結構將畫面的重心——耶穌的上半身置於其中,從來來聚焦觀眾的視線。窗戶本身帶來了光線和明亮,把畫面正中的耶穌照亮,相對而言,12個愛徒所處位置的光線相對較暗,位於左四的猶大更處於陰影中,使得他和其他聖徒區別開來,猶大身體不自覺的後撤,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出猶大的身份和他本人的驚訝。
在文藝復興時期,遠近法即透視法,已經非常成熟,位於耶穌頭像左側太陽穴處,有一個針孔,是作為整個畫面最遠端的消失點,畫面呈現出近大遠小,特別是兩邊牆壁向遠處的收縮,非常清晰。
然而,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自從創作以來,一直面臨著各種問題。因為達芬奇沒有採用傳統的壁畫法(即趁著牆上的灰泥沒有干透,使用水溶性的顏料在牆上繪圖,在牆壁變干時,壁畫會與牆面融為一體,因此非常堅固且耐於保存),而是在牆面已經邊干後採用溶劑顏料塗抹而創作的這幅畫,在達芬奇年老時,這幅畫就已經開始脫落了。
另外,達芬奇的這幅畫位於義大利米蘭聖瑪利亞*德列*格拉契修道院的食堂內,達芬奇的目的是讓食堂的餐桌與整個畫面融為一體,讓坐在食堂里吃飯的修道士們能夠身臨其境的彷彿也在參加者「最後的晚餐」,親耳聆聽耶穌本人預言背叛者的聲音。但食堂內部常年高溫切濕氣過重,進一步加速了這幅畫的損傷。到了17世紀,位於畫面耶穌的腳邊,又開了一扇門,通往飼養馬匹的房間,而且這個房間還被洪水淹沒好幾次。直到1943年,二戰期間,作為軸心國的義大利常年被盟軍轟炸,食堂也在所難免,整個食堂被炸的只剩下這半面牆。
現在我們依然可以有緣看到這幅傑作,不能不說是個奇蹟,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之所以被稱為傑作,絕不只是因為他呈現了聖經里的故事,而是因為達芬奇通過畫面呈現出了聖經里無法記述和表達的內容——即在知道自己第二天即將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也十分平靜的耶穌的內心。能創作出這樣的作品,出自於達芬奇自身對於上帝的信仰和愛。
更多攝影和繪畫技巧,請關注我的Live:如何處理攝影構圖中各要素,拍出好照片
推薦閱讀:
※旅行丨塔索的故鄉:臨那不勒斯灣的索倫托~
※每日宜物 | 這就是達芬奇(三)——達芬奇與三博士來朝手稿
※中國需要一場文藝復興,但不是文化革命!
※每日宜物 | 定格他人的美好畫面——提香
※代發一點有關大方陣體系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