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小年時間不同——其背後蘊含著古代的權力體系
昨天臘月二十三,今天臘月二十四。北方大部分地區把臘月二十三稱之為小年,也就是祭灶日。而南方則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四為小年。另外,也有部分地區如南京等,把元宵節稱之為小年。也因此,小年的日期在地域上有了差異。其實,小年的時間不同,不光是單純的地域差異,還有其歷史淵源,更蘊含著古代階層差距的道理。
小年
小年與灶神
雖然小年時間不同,但其習俗大致相同,都是中國民間祭灶的日子。因此,我們從小年的習俗上,來挖掘小年的來源。
灶神,全銜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北方稱之為灶王爺。灶王爺是中國古代神話體系中等級最低的神仙,也稱之為地仙。相傳灶王爺會在年前,自民間上天,向玉帝彙報民間情況。因此中國民間常常在灶王爺上天這一天進行祭祀活動,所謂吃人嘴短,拿人手軟。
灶王爺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在先秦和秦漢時代,灶神作為五祀之一(即其和門神、井神、廁神和中溜神五位神靈),備受民間的尊崇。並且,其負責一家人的善惡之考,也就是說,其向玉帝彙報的不是這一年來一家人衣食冷暖,而是這一家人一年來的行善與作惡情況。
這一說法與中國古代儒家奉行行善,行仁義的觀念是離不開的。也因此,這一說法是長期以來儒家傳統與神話傳說相融合的結果。那麼,祭祀灶神的這一天,也稱之為小年。
臘月二十三與二十四之變
宋朝詩人范成大曾專門寫過描寫小年祭祀的詩詞——祭灶詩。祭灶詩:「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豬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那麼我們可以注意到,范成大是南宋著名詩人。從他的詩中,我們可以得知,至少在南宋之前,小年都是在臘月二十四這一日的,那麼為何會發生如今,南方臘月二十四,北方臘月二十三這樣的情況呢。
這要追溯到清朝雍正帝了。
清世宗雍正帝
雍正帝每年臘月二十三會在坤寧宮祭祀神靈。眾所周知,清世宗(雍正帝)以勤於政事聞名。清朝宗室、史學家昭槤稱之為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清世宗為了節省開支,把祭祀灶王和祭祀神靈放在了一起,自此之後,清朝的王族隨之效仿,進而擴展到官這一階層。隨後,北方普遍受其影響,小年也變為臘月二十三這一天。
古代權力體系
皇帝的權力來源是「天命所歸」,皇帝也被稱之為真命天子,也就是說皇帝是自然力量在人間的代言人,這便是古代統治者營造的統治權力基礎。
權力的運行,以儒家的宗法制度為主幹,以法家的制度為旁支。在這樣的權力體系下,皇帝的權力基於被自己提拔的官員和官僚體系,又被一代代儒生所強化。
在這樣的體系之下,皇帝的喜好和厭惡會被無限放大。皇帝要在臘月二十三祭祀灶神,那麼首先是皇帝的宗族,其次是皇帝的官僚體系,只要在這個覆蓋下,一層層地效仿,最終形成了如今南北小年不同的格局。
推薦閱讀:
TAG:文化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