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積累才可以安度晚年

到了一定年紀,人就會想這個問題:究竟要累積下多少可用棺材本(養老錢),才能夠安度餘生?

也許,有些人在很早時就會運籌這個問題,而有人直到不能不面對時才考慮這個問題,而有人則始終不願意麵對這樣「慚愧」「嚴峻」的問題。

若能妥善解決此問題,人生就沒有太多煩惱了。

曾看到一個笑話(故事),有一個富翁臨時前,留給唯一兒子一大筆錢,這個兒子從此自由自在地逍遙快活,不料到他50多歲時忽然發現剩下的錢只夠他花很短時間了,驚詫之餘,他請專業人士核查了一下他的消費記錄,才發現,雖然多年來他一直是嚴格按照計劃消費父親遺產的,但顯然,他算錯了他所能存活的年頭,所以,在接下來的餘生中,他不得不重新開始以前從未有過的「新生活」。

無獨有偶, 在某國,有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立下遺囑要把自己名下的一座豪宅遺留給一位律師,條件是律師負擔老太太每年的數萬元生活費,直到老太太生命終止。一切看起來是如此完美,但一直到律師先生自己臨終前,都沒能繼承到老太太的豪宅,因為老太太的生命活力遠比表面上看起來的要強盛很多。

……

所以,人生能持續多久,所掙到的錢是多是少不是根本決定因素;相反,究竟需要多少錢才夠,取決於我們能活多久,需要多少錢才夠餘生中維持養老所需的基本支出。這是人生最基本也是最大的安全需要,人生所謂的拼搏與奮鬥多於此有關,而不完全都是因為曠無邊際的貪婪。(當然,我們並不否認,只要有條件,人就會陷入無邊無際的貪慾控制之中。)

所以,人生最大的風險並不是「人死了,錢沒有花完」,而是「人活著,錢卻沒有了」。

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如果只能依賴自己賺錢養老送終,那麼每個人都會努力多賺一些錢,以增加老邁時生活方面的安全係數――至於這個「一些」是多少,卻實在是難以一概而論的,因而環境因素不同,消費水平有差異,個人偏好和健康基礎不同,則年生活成本有很大差異,更不用說,我們每個人的餘生究竟有多長,實在是神仙也說不清的。

因此,我們究竟要賺多少錢才滿足,實在是一個無法確定的問題。這不僅與個人心理需求的差異有關,而且更主要是與社會養老環境有關。

當然,隨著社會養老的配套措施越看越完善健全,這個問題也越來越變得容易把握,也許不久,我們就不會為這個問題而煩惱了。

(原文創建於2017.11.22,11月28日整理髮布)

推薦閱讀:

張小弛:如此減負,寒門再難出貴子!
校園戀情與剩男剩女現象有關係么?
孫正義:我的人生一直是按我的計劃在走(薦讀和點評)
這一念之差,決定了10年後的你是窮人還是富人

TAG:人生 | 幸福 | 人生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