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 | 民國那些大師(三):傳道

讀一讀別人的傳記,別有風趣。這幾天帶你看看老陽的讀書,民國那些大師。帶你領略大師的事迹,感受大師的風采。原載於網路,原作者不可考,然文字極為詼諧,值得一閱。

編者按:

此文是我在網上無意間發現的一篇有關晚近學界逸聞趣事記載的集大成者。細緻閱讀了一遍,感覺此文搜集網羅學界典故之實力確為強大,且內容的選擇和編排仿照《世說新語》之格式,每則典故精簡概要、幽默風趣而又不失大義良德。對於吾儕今日之為人治學,誠可謂大有裨益。故而編者不敢專美,願與諸位同仁共享!

三、傳道

馬衡

馬衡在北大講「金石學」,帶學生去故宮看商周青銅器。學生問他:「何以知道是真的?」馬衡說:「若要知道什麼是真的,先要知道什麼是假的。」學生又問:「那麼,又何以知道什麼是假的呢?」馬衡說:「若要知道什麼是假的,先要知道什麼是真的!」

梁啟超

梁啟超說:「吾愛孔子,吾更愛真理。」

1929年,梁啟超身體漸趨惡化,學生謝國楨和蕭龍友勸他停止工作,加強休息。梁說:「戰士死於沙場,學者死於講壇。」不久不治而逝。

謝國楨

1982年,謝國楨因病住院,猶堅持看書不已,蕭龍友的兒子蕭璋去看他,勸他養病期間不要看書,注意休息。謝說:「戰士死於沙場,學者死於講壇,師訓不可違!」

黃侃

章太炎、劉師培、黃侃三人常在一起切磋學問,有一次,劉師培感嘆自己生平沒有資質優秀的弟子堪當傳人,黃侃即朗聲問道:「我來做你的關門弟子如何?」劉師培以為黃侃只是開玩笑,便說:「你自有名師,豈能相屈?」黃侃正色相告:「只要你不認為我有辱門牆,我就執弟子禮。」

第二天,黃侃果然用紅紙封了十塊大洋,前往劉家磕頭拜師。有人認為黃的學問更勝於劉,不必自輕身份,黃說:「《三禮》為劉氏家學,非如此不能繼承絕學,此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黃侃只比劉師培小兩歲。

王闓運

王闓運就任尊經書院的第一天,就對學生傳授學經的方法,說:「治經於《易》,必先知易字含數義,不當虛衍卦名;於《書》,必先斷句讀;於《詩》,必先知男女贈答之辭,不足以頒學官,傳後世,一洗三陋,乃可言《禮》,《禮》明然後治《春秋》。」

又說:「說經以說字為貴,而非識《說文解字》之字為貴」,「文不取裁放古則亡法,文而畢摹乎古則亡意。」

辜鴻銘

辜鴻銘曾經教授記憶之法,謂第一步是感動(impression),第二步是保留(retention),最後一步是回憶(recollection)。

當外國人向他請教因何有如此記憶力時,他說:「你們外國人用腦記憶(remember by brain),我們中國人用心記憶(remember by heart)。」

陳寅恪

陳寅恪執教於中山大學時,講課時校內教授旁聽者常多於學生,陳因有「教授之教授」的稱謂。

1953年12月1日上午,在陳寅恪的家裡,汪篯和自己的老師陳寅恪作了一次長談。汪篯按照老師的要求,記錄下陳寅恪的一篇口述長文。在這一「對科學院的答覆」中,陳說:「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於我所寫的《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我決不反對現政權,在宣統三年時就在瑞士讀過《資本論》原文。但我認為不能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我要請的人,要帶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不是這樣,即不是我的學生。所以周一良也好,王永興也好,從我之說即是我的學生,否則就不是。」

陳寅恪說:「我儕雖事學問,而決不可倚學問以謀生,道德尤不濟饑寒。要當於學問道德之外,另謀求生之地,經商最妙。」

夏承燾評論陳寅恪時說:「著書有三種:最上,令讀者得益;其次,令此學本身有發現;其三,但令讀者佩服作者之博學精心。陳君之書,在二三之間。」

陳寅恪說: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他認為:中國自今以後,即使能忠實輸入北美或東歐思想,其結局當亦等於玄奘唯識之學,在吾國思想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終歸於歇絕者。華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石泉的《甲午戰爭前後的中國政局》,是在導師陳寅恪的指導下開題的,這是陳寅恪惟一一次指導學生作中國近代史學位論文,在很多細節上對石泉有發矇解惑之力。但陳同時對石泉說:「我可以指導你,其實我對晚清歷史還是熟悉的,不過我不能做這方面的研究。認真做,就必然會動感情,這樣一來,看問題就不客觀了。」

陳垣

陳垣常對人說:「一篇論文或專著,作完了不要忙著發表,要給三類人看:一是水平高於自己的人,二是和自己平行的人,三是不如自己的人。」他以為這樣可以從不同角度得到反映,以便修改。

李叔同

據豐子愷在回憶他的老師李叔同時寫到: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請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輕輕搖動,然後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問。後來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啟問。法師回答我說:「這椅子裡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要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

豐子愷崇拜李叔同,兩人的師徒之情天高地厚。李叔同溫柔高雅,舉手投足間有奪人心魄的寶相,這正是豐子愷崇拜他的意義所在。所以夏丏尊說:「子愷被李叔同迷住了!」

趙元任

趙元任告訴女兒,自己研究語言學是為了「好玩兒」。淡淡一句「好玩兒」,背後藏著頗多深意。

周作人

周作人說:「科學其實也很道德!」

顧頡剛

一次習作,學生引用《資治通鑒》。顧頡剛說:「引用古書資料,要用原始書,《資治通鑒》是二手貨,不足取信於人。」

又一次,粗心大意,寫錯字,老師罵他:「要細心,一個字不可輕輕放過。」

再一次,他出大題目要寫作,這次老師罵他更狠:「你的毛病好出大題。要知道大題目費大功夫,不易做得充實;小題目可以做得充實有力,無懈可擊。某些事,可以大題小作,在學問上則要小題大做。」

古直

古直在廬山東林寺設帳收徒,杜宣等人前去聽課,古直問他帶了什麼書,杜說只帶了一部《辭源》,古直勃然大怒:「怎麼我的學生用《辭源》?」杜說:「我不認識的字,不查《辭源》查什麼?」古更加怒了,大聲地說:「怎麼,我的學生查《辭源》?」

後來古直緩和下來,才說:「做學問,不能靠二手貨,不懂的字,要查《說文》,查《爾雅》,查《水經》,要查這個字的第一次出現的地方,這樣才可靠。《辭源》這一類書,是二手貨,不可靠的。我們做學問要有窮根究底的精神才行。」

蔡東藩

蔡東藩有語:「我為我文,不必不學古人,亦不必強學古人;不必不學今人,亦不必盲從今人。」

蒙文通

蒙文通語與學生:「學問可以不做,卻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胡小石

「聰明人要用笨功夫」。這是胡小石先生告誡其高足王季思的一句話。王季思早年在東南大學受教於胡先生。一次他將自己的一篇論文送請胡先生審閱。

論文評析元好問的《論詩三十首》,王季思用張華「伐吳之役,利在獲二俊」之言詮釋「論功若准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二句。胡小石認為這一典故僅說明了前一句,而後句卻未有著落,因而建議他去查《國語》一書。季思先生遵囑查閱,方知後一句乃用《越語》中勾踐用黃金為范蠡鑄像的典故。

陳中凡

陳中凡研讀古書「審諦九事」:別真偽,識途徑,明詁訓,辨章句,考故實,通條理,知家法,察史實,知流別。

陳望道

陳望道說:「一個人,如果要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需要七分學者氣,三分才子氣。學者氣長到十分就會呆,才子氣長到十分就會浮。」

顧隨

顧隨每次步上講台,常是先拈舉一個他當時有所感發的話頭,然後就此而引申發揮,有時層層深入,可以接連講授好幾小時甚至好幾周而不止。舉例來說,有一次先生來上課,步上講台後便轉身在黑板上寫了三行字:「自覺,覺人;自利,利他;自渡,渡人。」

初看起來,這三句話好像與學詩並無重要之關係,而只是講為人與學道之方,但先生卻由此而引發出了不少論詩的妙義。先生所首先闡明的,就是詩歌之主要作用,是在於使人感動,所以寫詩之人便首先須要有推己及人與推己及物之心。先生以為必先具有民胞物與之同心,然後方能具有多情銳感之詩心。

於是先生便又提出說,偉大的詩人必須有將小我化而為大我之精神,而自我擴大之途徑或方法則有二端:一則是對廣大的人世的關懷,另一則是對大自然的融入。

葉嘉瑩

葉嘉瑩學成出師,南下的時候,顧隨對她說:「不佞之望於足下者,在於不佞法外,別有開發,能自建樹,成為南嶽下之馬祖,而不願足下成為孔門之曾參也。」

這重託讓葉嘉瑩一生都忘不了,她說:我之所以在半生流離輾轉的生活中,一直把我當年聽先生講課時的筆記始終隨身攜帶,惟恐或失的緣故,就因為我深知先生所傳述的精華妙義,是我在其他書本中所絕然無法獲得的一種無價之寶。古人有言「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先生所予人的乃是心靈的啟迪與人格的提升。——《顧隨全集·序言》

夏承燾

夏承燾先生還曾在日記中記下這樣一個夢,謂其前身為宋徽宗云云。但是先生更加重視的還是後天的努力。他說:「我曾經諧笑地告訴一位朋友,『笨』字從『本』,『笨』是我治學的本錢。」他的成就、他的詞學建樹,就是在「笨」字上下功夫而取得的。

周祖謨

周祖謨讀書做學問遵循著「次第讀書法」。他說:「專攻某一門學科,也要先讀有關的基礎書,然後兼及其它。如從事語言研究,語言學就要先學好,要會發音,會用音標記音,這是必要的一個次第;從事文學研究的,文學史概要就是必要的一個次第;關於語言文字,就得先看《說文解字》,然後才能研究古文字;研究歷史,應先從通史入手,再進行斷代史研究。」

馮至

馮至在自然、人生、生命幾個方面的思考都是很有意義的。他主要提出了幾個問題:

一、忍受寂寞,忍耐,默默擔當一個大宇宙。像自然一樣默默;

二、平凡中的偉大,居於幽暗而自己努力像自然界的貴白草一樣「不辜負一個名稱「,像往山上鑿路的老人、化緣在孤島上建造燈塔的人一樣做有益的事業,體現平凡中的偉大;

三、以自然為楷模,維持向上的心情。

錢穆

錢穆做小學教師10年,中學教師8年,任大學教師時間更長。但他對小學教師生活卻情有獨鍾。他說,在小學任教時,每校學生都在百人左右,師生相聚,同事如兄弟,師生如家人。每天住在學校,吃在學校,工作在學校,團體如家庭,職業即人生。學校就像堂屋,故在小學任教,總覺心安。而中學、大學規模比小學大,人員比小學雜,師生之間、同事之間來往也比較煩瑣。由此才知中學教師、大學教師更是個職業。

晚年錢穆曾多次對人說,教大學不如教中學,教中學不如教小學。——馬建強:《錢穆是怎樣做小學教師的》

吳世昌

吳世昌先生說:「不教之教比任何教導都有效,要養成自問自答自己鑽研的習慣。」

吳世昌先生說:詞本身是清楚的,是可以讀懂的。有一條經驗:要讀原料書,少讀或不讀選集和注本,要獨立思考,才不至於上當受騙。

梁漱溟

梁漱溟少時讀書無多,但精神雄健,他的成名之作《中西文化及其哲學》,將人類文化分為中、西、印三大類型加以討論,為絕對獨創。蔣百里稱之為「震古爍今之著作」,胡秋原認為該著「有獨創的意義和可驚的深刻思想力」。

梁漱溟認為,中國文化之偉大非他,只是人類理性之偉大。中國文化的缺欠,卻非理性的缺欠,而是理性早啟、文化早熟的缺欠。

1966年,紅衛兵抄梁漱溟家,將尚未完成的《人心與人生》手稿沒收,梁寫信給毛澤東說:「若此稿毀卻,我生於斯世何益。」在毛澤東的安排下,該手稿得以退還。1975年,梁漱溟終於完成了這本《人心與人生》,其中有云:「宗教之真惟一存在見於古印度早熟之佛教之內,將大行其道於共產主義末期。」

吳健雄

三十年代初,吳健雄在中央大學物理系學習時,他的老師施士元教授是居里夫人的博士生。施士元經常向學生講述居里夫人的種種軼事,從此吳健雄以居里夫人為偶像,數十年後,吳健雄被稱作「中國的居里夫人」。

熊十力

熊十力誡張中行語:「每日於百忙中,須取古今大著讀之。至少數頁,毋間斷。尋玩義理,須向多方體究,更須鑽入深處,勿以浮泛知解為實悟也。」

張季鸞

張季鸞生前曾傳授給王芸生二十字秘訣:「以鋒利之筆寫忠厚之文;以鈍拙之筆寫尖銳之文。」

吳清源

吳清源說:圍棋本身不是一個武的東西,而是文的,是文化。圍棋跟政治沒有關係。

張中曉

張中曉說:「在黑暗之中,要使自己有利於黑暗,惟一的辦法是使自己發光。」

方東美

高僧大德凈空老和尚回憶他當年跟方東美念書時候情景:我二十六歲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先生給我講課的時候,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他告訴我,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裡面的最高峰,古今中外的哲學都沒有辦法跟它相比。方先生說:「學佛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魯迅

20世紀20年代,魯迅在廈門平民學校成立會上說:「沒有什麼人有這樣大的權力:能夠教你們永遠被奴役。沒有什麼命運會這樣註定:要你們一輩子做窮人。你們自己不要小看自己……」

啟功

啟功在《夫子循循然善誘人》一文中說,抗戰勝利後因有人推薦他去北平當局任職,他拿不定主意,就去徵詢老師陳垣意見,援庵先生說:「學校送給你的是聘書,你是教師,是賓客;衙門發給你的是委任狀,你是屬員,是官吏。」

林同濟

1980年11月,林同濟在伯克利大學演講「對中國人心靈的尋求」。他對觀眾如此致意——容我這樣說吧,中國人認為,一旦你自己和宇宙掛聯起來,你就變成某種神聖的事物。你對宇宙作出了終極忠誠的承諾,你和上帝而不是和牧師聚合了,這就是中國之道。

下面向大家隆重的推出我的乾貨計劃

比不過別人

難道你就只有任命嗎

用一年時間

52個乾貨分享

和你一起實現人生的質變

每一個人生命都是有限的,我們不希望比不過別人,我們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超過別人,這一次,我和你們一起進步。

學點乾貨

每天和你一起進步,學點乾貨每周分享最有料的乾貨,用最科學,最快速的方法幫你提升你自己。

點贊和轉發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推薦閱讀:

致新生 | 大學需要養成哪些好的習慣
天才槍手大口碑怎麼樣?
大學——沒必要那麼「合群」
2018年中英專本連讀國際班
嘿,大東我們聊聊天吧!

TAG:大學 | 民國大師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