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從溝通開始(十五)
父母教育的自我省察
作者 / 張榮豪老師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沒有了解就沒有辦法保持和諧的良好的關係。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了解他人。父母對自己有多了解,就有可能對孩子有多了解。
十五、孩子情緒的識別和轉化
成長的初期階段,孩子的情緒是比較外露的。即使學齡前的孩子想要隱藏自己的一些小情緒,只要父母足夠耐心和細心,就可以讀懂孩子的情緒。
1.面對孩子的情緒
學齡前的孩子最常以哭鬧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往往採用哭鬧的方式,這常常讓父母很頭痛。
學齡前的孩子語言發展十分有限,不會準確的表達出自己的需要,或者不能正確識別自己的需要。他感到好像還有不滿足的地方,但是他不確定那是什麼,更不會正確表達出那是什麼,他當然會哭鬧,希望大人來幫忙,幫他達到滿足的感覺。
除了哭鬧,這一時期孩子的情緒表現還常以撒嬌、哭泣、發脾氣的形式出現。這些看上去不太好的表現後面隱藏的內容有難過、自卑、嫉妒、害怕、想念、生氣等基本的情緒體驗。父母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情緒背後的需要,做出恰當的回應。
每種情緒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都傳遞出個體的需求。如果我們哭出來或發怒或以其他什麼方式宣洩,至少我們不會把內心的感受隱藏起來。為了幫助孩子建立較穩定的健康的情緒反應模式,我們不僅需要接納我們的情緒,更需要引導他們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安撫孩子的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對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共同討論而不是「忽視」。父母與孩子的情緒在一起,才能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理解、被支持的。
2.孩子情緒的深度覺察
如果說學前孩子的情緒時外露的,學齡期的孩子則更多的以「內斂」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了哪些是大人喜歡的,哪些是大人不喜歡的,孩子越來越懂得要「表裡不一」。
世界各地的人都會在哀傷時說自己很好,或者在生氣時微笑。我們想要被愛,從小就在原生家庭學會這種反應,對孩子而言,這是在既有生活情境中的生存之道。
3.孩子情緒的識別和轉化
要知道,你無法再通過孩子的情緒獲得你想要的信息,這種後果是父母自己造成的。父母表現出的不一致也許是基於最好的意圖,想要保護自己和孩子。這種情緒表達和言語表達的自由受到束縛時,親子之間就產生了疏離感。
這就造成溝通障礙。在這種障礙下,父母難以把握孩子的真正需求,孩子自己對想表達的內容也不清楚。用互動干預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個方法包括五個步驟,意在幫助親子雙方都清晰的看到孩子情緒背後想要表達的和正在表達的。
①.引導孩子描述事件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人並沒有報告出真實看到和聽到的東西,因為我們常常會第一時間用自己的經驗對看到或聽到的做出解釋。所以我們對事物的態度有時是歪曲的,並不是真相。因此,這個步驟常常使孩子說出對事件猜測的結果和情緒化的態度。
②.引導孩子描述事實的真相
要想將我們的解釋建立在現實基礎上,我們需要認識到和區分出,「那是什麼」和「我想那應該是什麼」。在判定一個人的情緒和情緒背後的含義時,我們尤其需要這樣做。
③.應道孩子說出感受
幫助孩子把事實的真相,和孩子自己的解釋分離開,可以讓他們對事情重新作出反應。引導孩子回想自己對事件剛開始的感受,並讓孩子表達出來,這樣不僅讓之前不好的情緒得到了緩解,在不知不覺中野建立了良好的看待事物的態度。
④.幫助孩子接納感受
一旦這種感受得以明晰,情緒也就得到了和平的釋放。重新審視對事件的解釋,關注自己對感受的感受,勢必會放棄原有的期望產生新的知覺,考慮另一種應對方法。經過重新審視自己時,孩子也會看到自己的荒謬之處,他會因此得到成長。
⑤.建立應對模式
在你的帶領下孩子重新檢視了自己的感受。在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感受和應對方式的過程中,他們心中騰起一道光束,這道光束通向一條更積極、健康的應對方式。這時,你要繼續鼓勵他們說出新的應對方式的設想,並以實際體驗者的身份幫助他們完善這一設想。
家長讀後思考:
思考1:你會在孩子面前「表裡不一」嗎?你怎樣看待?
思考2:你是怎麼樣幫助孩子轉化情緒的?
上一篇:教育孩子從溝通開始(十四)
下一篇:教育孩子從溝通開始(十六)
作者介紹
張榮豪老師:中國學習能力研究院金牌顧問,專註於親子關係調解,全國家庭教育先進個人,參與並輔助與注意力,記憶力學習能力等青少年素質課程的開辦教學,為上萬的學生家長解決親子,家庭素質教育的難題。
喜歡本篇文章,請隨手點贊,歡迎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人幫助更多人!
手機訂閱號太多,想第一時間看我們更新怎麼辦?置頂「芒果三冥治」,一鍵輕鬆搞定!
推薦閱讀:
※進入學校,應該準備點什麼?
※如何看待紅黃藍幼兒園涉嫌虐童老師被刑拘?
※如果孩子打碎了一個生雞蛋,怎麼處理能讓孩子從中收穫更多?
※BBC紀錄片:A Girls Guide to 21st Century Sex
※寶貝成了熊孩子,家長請先抽自己 ——也談「該不該打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