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望:故鄉讓我結下佛緣,找到一生的精神歸處
這是《尋找100個人的鄉土記憶》第9篇文章
張望 1962年生人
故鄉:浙江天台人
職業:獨立藝術家、國際攝影評委
獲中國攝影界最高成就獎——中國攝影金像獎,榮膺世界藝術類攝影最高級別、最大規模的奧地利國際攝影藝術展專題組冠軍。
壹 | 佛國世界的行旅者
在光怪陸離的攝影圈,張望的佛門攝影作品別具一格,有著迥異於他人的精神境界。
他的鏡頭中,沉默的密林深寺,檐角靜謐的鈴,樹間走來的光,甚至空氣中漂浮的微塵,都帶著脫離世俗的禪意。
佛光、色彩、紀實、美學、人性,在流動的光影中緩緩鋪開。
2005年,張望憑藉著一幅《尋佛》獲得了被稱為「國際攝影界奧斯卡獎」的奧地利國際攝影藝術展中國專題組冠軍,再後來,獲得中國攝影界最高成就獎「金像獎」,被國內外數十家新聞媒體競相報道。
▲《尋佛》
而在這驚動全球攝影界和佛學愛好者的背後,是張望持續15年深入佛門,此後又輾轉深山莽林,尋覓僧蹤的匆匆步履。
他到過南傳佛寺,住過漢傳叢林,也走進過藏傳佛教的輝煌殿宇,與法師們坐禪修法,挑燈論道,記錄鮮為人知的僧侶生活。他像黑夜中的行旅者,一路向佛光靠攏,深山梵門的清苦,從不曾讓他怯退。
人們不免驚愕於張望對佛學世界的虔誠與執著,但得知他的故鄉是浙江天台,又彷彿有了些許答案。
貳 | 結下佛緣,源於故鄉土地
在中國東南沿海,有一山兀自獨立,綿亘浙江東海之濱,以「佛宗道源,山水靈秀」著稱。這就是浙江天台山,擁有著「佛教天台宗發源地」、「活佛濟公故里」等多種身份,古往今來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到此留下足跡。
眾所周知的佛教聖地國清寺,是天台的一張城市名片,也是張望人生歷程中一個重要地標。
孩提時代,張望常與小夥伴去國清寺玩,看到穿著奇異、念念有詞的和尚們覺得神秘又有趣。
江浙地帶信佛風氣盛,國清寺又尤其香火最旺,往來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一尊尊佛像在香煙繚繞中閃著金光,僧侶們著黃披紅,悠然穿行在誦經聲中,這一切使得張望對佛教文化十分嚮往。
在故鄉土地埋下的隱隱的念頭,確實成了他今後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指引。
考上中國美院後,張望開始從文化藝術角度看佛教,產生了今後有機會用視覺藝術表現佛教題材的願望。
他常利用回鄉探親的機會,去名山古寺探訪或小住,在那裡聆聽寺院的晨鐘暮鼓,看著山上的日出日落,感受著僧人們早晚功課的虔誠。
在深圳結束十年創業後,張望將企業轉贈他人,終於有機會再次踏上故鄉的土地,深入佛寺,探索佛門。
1999年,張望就開始在天台山佛學院,與僧人們一起修行,探討佛法和人生。暫離了塵世喧囂,陪伴他的只有孤燈黃卷,荒地佛影。也正因為內心安寧,讓他能拍出一系列自然純凈的照片。
在與眾多佛家弟子朝夕相處的日子裡,張望漸漸被「僧侶們對理想精神境界孜孜不倦的追求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超常意志力與巨大的犧牲精神」震撼,決定長久流連佛門,追尋真善美。
儘管在佛門多年,張望卻自認為並非佛教徒,只是傳播佛教的藝術家。對於佛教,他覺得應當要敬仰。所謂敬仰,是敬它,探索它,用藝術形式表現它。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張望始終覺得,是故鄉這片土地,在數十年前便給予了他心靈追求的緣分,讓他長大後有機會去做值得做的事情。
叄 | 故鄉是一片令人留戀的心靈凈地
如今張望已移居杭州,有著自己的工作室。杭州被稱作東南佛國,名揚四海,自古佛教興盛。在西湖邊遊覽,常可見綠蔭叢中的佛寺紅牆,這些都無疑成了張望最好的創作土壤。
故鄉天台早已不怎麼回去了,但提起時,張望依然覺得「故鄉是披上了一層夢幻美好外衣的,令人留戀的心靈凈地」。
故鄉有很多美好回憶,大部分由瑣碎的片段組成。
▲天台國清寺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家家戶戶的生活水平相當,貧富差距不大,心態尤其顯得平和。但現代商品經濟社會的形成,金錢崇拜和享樂主義慢慢出現。
出生於教師家庭的張望,說不清是遺傳、教育,還是博覽家中藏書,感受過世態炎涼的影響,常視碌碌無為與虛度光陰為恥,尤其崇尚有精神追求的人。
在故鄉經歷過的那個不帶功利的純粹年代,至今仍讓張望難以忘懷。
張望說,「在超越金錢物質至上的人生精神境界追求的旅途中,我是一個孤獨的行旅者;在起早摸黑、跋山涉水的攝影創作旅途中,藝海求索的我也是孤獨的行者。」
於是他寄情自然,在明月松風、深山梵門中,一路找尋心靈回歸的坐標。
本文由村游去原創采編,圖片來源張望攝影作品。
歡迎找我們聊聊關於故鄉的一切
推薦閱讀:
※夏季小清新調色修圖教程
※騰龍專訪:讓你更多的了解FE 28-75mm f2.8鏡頭
※2017.04.15 今日日曆
※塵封膠捲 —— 攝影師 Garry Winogrand
※在零下四十度的環境里釣魚,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