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孫子兵法》讀書筆記

"...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If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water into a bottle and it becomes the bottle. 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Now,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

-Bruce Lee

孫子兵法中有對具體戰局掌控的討論,這些部分不免在現代戰爭所展現的態勢前失去意義。然而,書中更多的是對軍事思路甚至其哲學的研究,故這部分是永遠不會過時的,其意義也絕不只限于軍事範疇內。這也是我讀這本書的原因。全書雖短小精悍,但我仍只在此摘錄出引發本人思考和其他及其經典的段落。

《計篇》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即得民心者得天下。抗日戰爭中,是日寇慘無人道使得國內上下一心;解放戰爭中,是中共的土地政策和多年經營的比國統區更好的名聲為他們爭取到了很多人心。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這八個小句可不是攢隊形。仔細體會其中諸條,都能感受到「兵者,詭道也」這句話中的惡意。

《作戰篇》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想起來有人問的一個問題,說毛的《論持久戰》是不是背離了孫子「速戰」的思想主張?提出這樣問題的人,不僅教條主義,而且不動腦筋。持久對於當時的抗戰力量是損害最小的選項,而當我們堅定選擇了持久戰,日軍也不得不放棄了他的「速戰」規劃,而陷入了他的持久戰。這樣一來,同樣是陷入持久戰,誰的損傷更大一些,就成為了主要矛盾。

《謀攻篇》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現在的很多群眾,看到國家亮肌肉,就興奮的想要自己的軍隊與鄰國較量一番,揚我國威。然而頭腦清醒的人應該清楚,如果戰爭已經成為了唯一的選項,那我們在前期外交、情報甚至軍隊本身的建設上得出了多大差錯?可以看到的是,我國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和周邊國家發生摩擦,這其中有些是切實的利益衝突,有些是美帝的私下指示。但是,如果國家的外交發言人總是要三天兩頭的「強硬講話」,那很可能我們在外交上的一些工作出現了失誤。當然,輿論的導向是另一碼事。比起為與其他國家交惡而悲傷,不如讓群眾感受一下國家的強硬態度。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這句在原文中接乘上句,講的也基本是一個意思。至於在伐兵和攻城的問題上,講的是如何用最低損耗來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在古代,比起開闊地的運動戰消滅敵人,一邊攻城一邊殲敵,自然要來的事倍功半了。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注意不是「百戰百勝」,不然就唯心主義了。這句話講的就是戰前收集信息的重要性了。

《形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善於打仗的人,先將自己建設成實力強大無法戰勝的力量,而後再等待一個戰勝敵人的時機。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打仗,就是要以優勢力量打擊敵人弱勢力量,說白了就是柿子不軟我絕不捏。百戰百勝的主,會打巧仗自然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他們在出手前一定會精細廟算,確定十拿九穩。不打無準備之仗是「知彼知己」,這句話說的是「不打無勝算之仗」,乃是更高層次。而且鑒於指揮官的一個命令就是萬骨枯,所以這個勝算,九成不行,九成九都不行,非得十成把握。

勝利的軍隊總是先具備戰勝敵人的實力,而後才與敵人決戰;失敗的軍隊卻總是先冒險與敵決戰,而後期盼僥倖取勝。所以林彪和粟裕讓我選一個去東野,我還是選林大魔王,慎重細緻。

《兵勢篇》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

凡是管理大部隊像管理小部隊一樣有效的,是處理好了組織編製的問題。這也就是人類簡史裡面講的,不需要紀律的有效組織最多一個連的容量,不然准得亂套。但只要有了成熟的編製與紀律,千軍萬馬如臂指使。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原則還是用我優勢力量集中消滅敵人分散力量,讓每一次小的戰役都以石擊卵,只求必勝。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力量分為兩種,正面剛的和背後捅刀子的;然而這兩種力量可以隨著戰爭的勢態隨時轉換。

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句話講的是士兵主觀能動性上的規律。然而,作將領的不能把責任都寄託於士兵的主觀能動性,這就如同班主任不能一味地抱怨學生的不爭氣,而不為孩子們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作將領的,要學會認識到士兵能動性的規律並控制勢態,把士兵放在恰當的戰局之中,讓客觀條件激發士兵的主觀能動性。這樣一來,士兵自然而然的就如同大圓石滾下陡峭的山坡般勢不可擋。「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就是這樣的案例,不過是險棋。除了創造「勢」,看看我們的解放軍,證明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很大程度上也要靠平日的思想建設和戰時動員。幾個因素缺一不可。

《虛實篇》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如果一方在決策中總是被動應對,那他的力量很可能在被對方牽著鼻子走。反之,如果我們能夠在戰爭中步步有主動性,那就意味著我們可以使敵人在我們希望的時機出現在我們希望的地點上,這樣一來在每一次戰鬥中我們都佔了一些便宜。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在行軍、進攻和防守時,次要矛盾才是遭遇時具體應該怎樣進行對抗,而主要矛盾應該是在戰略層面上就將軍隊調遣在該出現的地方。這樣一來,每次局部戰役都是以石擊卵,輕鬆且穩重的達到戰略意圖。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首先要做到我軍在暗敵軍在明,這才能使下一步的集中我軍力量打擊敵軍一部的意圖可行。至於以十敵一,這裡講的不是在戰爭籌備期間就擁有十倍於的人的力量,而是在敵我力量相若時,如何抓住敵人兵力分散的一部,或甚至創造條件引誘敵人分兵,從而攻其一部不及其餘,以求有效的削弱敵人有生力量。這樣一部分一部分的減少敵人力量,久而久之甚至可以達到以少敵多卻翻盤的總體效果。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這句話已然不是簡單的軍事理論了。像水一般用兵,即是辯證唯物主義,即是不拘泥於某種教條,靈活面對問題處理問題。

《軍爭篇》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

私以為」以詐立,以利動」六字是整個孫子兵法的核心價值觀,即軍事是政治的延續,而政治追求的只有利益,且不擇手段。當然利益也不僅是眼前的,也有長期的,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

紀律的重要性。有了良好的組織結構和紀律,才能確定千千萬萬性格不同的人能按照長官的意圖執行行動。

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看好敵人的狀態,堂堂正正的軍隊不要去硬碰硬,要先避一避其銳氣。等對方亂了、懶了、累了、餓了、不在狀態了,這才是出擊的時機。

《九變篇》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任何事情都有自我否定的一方面,要善於全面的運動的看問題。唯物辯證法。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

振聾發聵。這五危中的幾點看似是為人的優點,卻是為將的大忌。就拿最後的廉潔和愛民舉例,一個將領一旦顯露出其思想傾向,就容易被對方掌握從而受制於人。故,最令人膽寒的將領是讓人無法捉摸的戰爭機器。

《行軍篇》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服眾可是門學問,如何做到令之以文,齊之以武要講究方法,也要看將領本人的魅力。

《九地篇》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

上文講過「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這裡講的是如何使堂堂正正的軍隊產生混亂,從而創造出擊的機會。方法也許很複雜,但原則卻很簡單,兩個字,攻心。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這句話的原則就是老子講的「民之難治,以其智多」。這個事情還是要辯證的看。在古代由於信息不發達,且因為特定時代特定階級對統治的期許,使「愚民」政策成為了東西方共同的選擇。然而到了近代,由於堵塞言論的代價十分之高,且「愚民」會阻礙生產力的提升,故這樣的思想變得落後。具體在我國,革命初期根據地里也是要教人民讀書念字的,因我黨有進一步對其宣傳的需要,而建立在文化教育上的宣傳等於是對古代「愚民」政策的一種方向性的引導與改進。

《火攻篇》

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以利動。戰爭不是創業,有了準備和興緻就拉出去試一試。千千萬萬的死者不可復生。

《用間篇》

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情報很重要。得到情報的方式不能用跳大神,這是自然;但很多人卻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用相似的戰例對目前的情況強行類比,這也是一種危險的情況。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詳見毛在《論持久戰》中對中國為什麼會取得最終勝利的預測與論述段落。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

這五種分別是:抓舌頭,策反,反用敵間,放出謠言,還有最簡單的派出間諜提供消息。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

用間代表著對消息的獲知,獲知消息意味著知彼,知彼意味著致人,則我方勢力上到外交戰和,下到伐謀、伐交、伐兵和攻城自然都擁有了先手。所以用間是戰爭中不可分割的,甚至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她也毫無疑問是最要受到保護,也是最隱秘的力量。

這樣看來,從古到今凡是有重要價值的理論,都有著幾分唯物辯證的道理。孫子兵法中永恆的部分與超越于軍爭的部分,也毫無疑問的驗證了這一點。

推薦閱讀:

誰敢挑戰朝鮮的核力量 ——評朝鮮第六次核試驗
朝鮮戰爭的爆髮帶來了什麼影響?
白宮大地震,貿易戰核武器來了,中國最大的考驗和應對方略
當遊戲走進真實戰爭……
二戰時日本什麼時候投降的?

TAG:戰爭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