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運營第一性原理:基於經濟學核心原理的解讀
第一性原理成立的兩個基本假設:資源是稀缺的、用戶是理性的。這是一切互聯網金融運營策略的起點。
Elon Musk的第一性原理
「鋼鐵俠」Elon Musk一手創辦了Paypal、Tesla和SpaceX,算是一個跨領域的創業奇才了。在介紹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時,他提到自己習慣用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來思考問題。
從狹義上看,第一性原理計算指的是從頭算(ab initio),即不使用經驗參數,只用電子質量,光速,質子中子質量等少數實驗數據去做量子計算,進而得出分子結構和物質的性質。相對論的提出就是第一性原理應用的典型案例,愛因斯坦從對宇宙本性的兩個簡單假設出發進行推演,從而得到了一個複雜的理論模型。
在操作層面上,第一性原理有兩個基本原則:
- 以事實和少量假設為基礎,區分事實和觀點。從問題的本質出發,一層層向上推演,探究問題的本源。
-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用MVP和實驗的方式快速驗證想法。杜絕通過類比的偷懶方式獲得答案 。
經濟學第一性原理在互金運營上的運用
現在各大社區里充斥著各色「乾貨」、「技巧」和「模型」,有些是紙上談兵沒有落地配套,有些囿於特定的時空背景缺乏普適性。還有很多運營經理,做運營策略設計時,基本就是「向上看」和「左右看」:聽領導的,抄友商的。活動做完了,無法判斷效果好不好,也不知道下次碰到類似的運營需求,到底該用什麼方法。
在這裡,道叔嘗試使用微觀經濟學的最基本的幾個假設和原理,針對互聯網金融運營建立一套框架性的思考邏輯。了解了這些,你也許無法基於它直接設計出牛叉的運營活動或是產品策略,但可以幫助你在事前對運營策略的設計提供基本的方向,在事後復盤和數據分析時,提供價值判斷的依據。同時,也為產品、開發、運營提供同一套思維方式,相信整體協作產出的效率也將得到提升。
因為是原理性的東西,所以可能不會有非常具體的操作模式和案例,如果不感興趣,看到這裡就可以點擊微信左上角的「返回」按鈕離開當前頁面了。
互金市場主體的核心目標:提升效率
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效率」是一切經濟行為最重要的價值判斷標準。從定義來看,效率指的是在給定投入和技術的條件下,經濟資源沒有浪費,或對經濟資源做了能帶來最大可能性的滿足程度的利用,也是配置效率(allocativeefficiency)的一個簡化表達——翻譯成人話,就是
效率=產出與投入的比值最大化
也可以這麼理解:
效率≈(達成既定目標時)資源浪費最小化
或
效率≈(同等投入的情況下)把餅做大
在不考慮借貸端的情況下,理財端的市場主體大概包括這五類:監管、資產方、平台方、投資者、羊毛黨。它們的效率目標大致如下:
互金市場各大主體的效率目標分析
從上表可知,判斷一個互金平台運營策略成敗的最終標準就兩條:
- 是否滿足底線(談現實):公司要生存,要給員工發工資,就必須提高投資回報率,有真金白銀進賬。
- 是否滿足頂線(談理想):通過提升用戶交易效率(更高的收益率?更安全可靠的平台?)、為用戶提供價值的方式,持續擴大用戶規模,佔據細分市場龍頭地位——這一點,其實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估值和投資回報上。
在操作層面,互金平台運營可以通過公式拆解的方式,來逐項分解工作重點和目標,例如:
平台投資回報率(ROI)= 轉化率*每個用戶平均收入(ARPU)/(CAC+COC)
詳情可參見我之前的一篇文章《觸動人心的運營策略02:互金用戶生命周期管理的完整方法論》,在此不再贅述。
當然,也有效率降低的案例:
- 羊毛黨來薅羊毛,互金平台為了防止運營補貼浪費,於是提升領取補貼難度,對後台系統改造,這些舉措都佔用了平台的資金和資源,無形中就把餅做小了,平台投入上升,投資者獲利降低——最終導致整個體系交易效率的降低
- 由於缺乏行業自律和規範,監管出台嚴厲的政策,提高對平台資質的要求,約束平台的業務範圍,提高投資者交易門檻,其實也是市場效率降低的表現
第一性原理成立的兩個基本假設
假設一:資源是稀缺的
用戶的時間(參考去年羅胖提出的「國民總時間」概念)、安全優質的平台、短期高收益產品、友好的全流程用戶體驗、運營/產品/開發的投入,這些都是資源,資源只有在稀缺時,價格才為正;資源不稀缺,價格等於零。
由此可以推出邊際效益遞減規律。如果所有資源都可以等比例增加,就不存在邊際效益遞減的情況——然鵝,這種情況在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所以,用戶就需要權衡和選擇。
對運營來說,基本的思考路徑是:
- 用戶的決策和操作時間是有限的。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投資理財只是生活中權重較小的需求;對於大多數網民來說,花在投資理財上的時間,也排在社交、新聞、音樂、視頻、遊戲後面。非主流需求、花費時間較短,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市場。
- 「平台的安全優質」與「產品的短期高收益」,從長期來看,是兩個互斥的概念。為了做到安全優質,就必須增加風控、系統投入、品牌建設等方面的支出,最終一定會導致用戶收益的相對降低。所以,這兩個概念盡量不要同時推,否則用戶大概率會認為你是騙子,而且將來會要收一堆爛攤子。
- 友好的體驗與高效的用戶增長並沒有直接關係,這是兩個維度的東西。用戶增長來自於對核心需求的滿足,同時配以恰當的恰當的渠道建設和運營策略。除非影響到了用戶交易閉環的某個環節,否則大部分時候所謂的用戶體驗是可以被碾壓的。
假設二:用戶是理性的
在所控制的範圍內,用戶總是試圖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對於互金用戶來說,利益點很清晰:流動性、收益、安全性。
- 流動性:餘額寶,申贖T+0,權益類基金T+1到賬
- 安全性:宣傳安全,是為了提升用戶決策效率
- 收益:包括產品類型配置(定期/活期)、久期配置(不同期限的定期類產品)等。在這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平台方單方面讓利(體驗金、加息券、分享加收益)看起來是提升了用戶收益,提高了用戶效率,但對整個交易鏈路來說,其實是左口袋換右口袋,對整個市場效率的提升幫助不大。平台想要健康成長,根本上還是要提升獲取優質資產的能力,並以此為基礎做好用戶運營。
基於資源稀缺性假設的運營邏輯推演
推演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捨。典型的是在「大炮與黃油」之間的選擇,當一個社會的支出更多的運用在保衛海岸線上免受外國入侵的時候(大炮),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消費品(黃油)就少了。在現代社會裡,同樣重要的是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權衡取捨。認識到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本身並沒有告訴我們,人們將會或應該做出什麼決策。然而,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只有了解了他們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來自度娘)。
對於運營來說,必須要清楚地知道:
- 自己的典型用戶特徵是什麼
- 他們是如何選擇理財平台的
- 在平台上看到不同的產品時,是如何做出交易決策的
- 面對不同的運營手段,他們是如何思考和選擇的
推演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機會成本)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cost)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當做出任何一項決策,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隨著每一種可能的選擇而來的機會成本。
對用戶的投資行為來說,是放棄了資金的流動性,以及其他的增值機會(房產、股權等等),承受著平台跑路的風險,來進行投資的。
對於運營來說,必須要想清楚:
- 用戶為什麼放棄一定程度的資金流動性,來做投資
- 用戶為什麼放棄傳統金融機構,來互金平台做理財
- 用戶為什麼放棄其他平台,而來你的平台
基於這兩條推演的邏輯,我們來看平安壹錢包的案例:
當初推出「定期」這個產品時,是希望為用戶提供一款對標於銀行定期存款的產品,強調安全性,弱化其理財屬性。而後來在幾次定性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用戶實際使用時,卻是另一番情景:
所以,後來把原先各自獨立的壹錢包活期(含平安匯盈)、壹錢包定期整合到一起,就有了「隨性存」——
基於理性人假設的用戶行為邏輯推演
推演一:理性人考慮邊際量(邊際成本)
「邊際量」是指某個經濟變數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marginal change)這個術語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的調整。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做出更好的決策。而且,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來自度娘)。
思考切入點:
- 通過交易系統創新、產品運營模式創新、對接場景創新等方式,持續提升用戶的邊際收益
- 邊際收益提升存在客觀上限,這時對於這類用戶,意味著無論用什麼方法你也留住這部分用戶了
推演二:用戶對激勵做出反應
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然而,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並不明顯的影響。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通過激勵發生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來自度娘)。
思考切入點:
- 用戶對價格作出反應。供給曲線隨價格上升而上升,需求曲線隨價格上升而下降。在運營策略的設計中,「價格」可以體現為用戶分享加收益活動中,需要分享的次數、還可以體現為「新手專享產品」活動中,用戶是否為新手、某些「VIP專享產品」活動中,用戶的等級等。
- 用戶對競爭作出反應。在競爭的壓力下,用戶更傾向於採取進取型的行動。比如,不少理財平台做的收益排行榜、邀請好友排行榜等,背後依照的都是這個邏輯。
- 用戶對契約、制度規則作出反應。
針對這一條,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 運營的landingpage頁,不要有太強的「確認」或「授權」要求,否則可能嚇跑用戶。
- 用戶會鑽研平台的各種制度和規則,要確保運營規則的完整性和自洽性
- 考慮正面反應和負面反應的應用。如果推分享加收益,則用戶傾向於進行分享;提示優惠券即將過期,則用戶傾向於盡快用掉
基於這兩條推演的邏輯,我們來看阿里招財寶和羊毛黨的兩個案例:
1、阿里招財寶
下文引用自媒體報道:
「我的資產除了投資招財寶的產品之外,一部分投資於港股和海外的股票市場,」袁雷鳴(招財寶總經理)並不為自己錯過了今年這一波牛市的行情感到遺憾,「因為我可以買基金和萬能險,收益很不錯,在招財寶平台還可以變現。所以總的來說我的收益不比這一波牛市的收益差。」
舉例而言,袁雷鳴去年4月在招財寶上買入新華保本基金「阿里一號」,買了一萬,現在收益逾五千元,但袁雷鳴已經變現了9500元,實際上只用了500元獲得5000元的收益。
變現是招財寶推出的一個促進定期理財產品流動性的功能,即客戶以持有的在招財寶上購買的保本定期理財產品為抵押,向其他個人借款,利息和時間由客戶自行確定,利息過低變現的難度和耗時就越高。
「變現實際上是一個加槓桿的功能,而不僅僅是創造了流動性。變現相當於我找別人借錢,我借了9500元,利息只需要500元,也就是說我實際上只花了500元獲得5000元的收益,收益率逾1000%。」袁雷鳴稱,變現的利率則隨行就市,通常年化百分之六點多,這比兩融業務或者股票配資的成本要低很多。
袁雷鳴並不建議普通客戶變現,「因為理解有難度。普通客戶通過資產質押再融資太複雜了,對加槓桿不太感冒。變現實際上就是加了槓桿,目前招財寶平台接近四百萬的客戶,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客戶用過變現功能。」
來自21世紀經濟報道,2015年05月27日,《一年從0到1000億 招財寶袁雷鳴:不碰陌生人間P2P》
招財寶的變現規則出來之後,包括知乎、百度知道和很多羊毛黨QQ群、社區都在紛紛研究,並提出各自的套利方案。
2、羊毛黨公眾號
陸金所推出針對零活寶的返現活動後,某羊毛黨公眾號為其讀者提供的薅羊毛策略:
本文要點回顧:
- 第一性原理有兩個基本原則:以事實和少量假設為基礎,一層層向上推演,探究問題的本源;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 互金市場主體的核心目標是提升效率
- 第一性原理成立的兩個基本假設:資源是稀缺的、用戶是理性的
- 基於資源稀缺性假設的運營邏輯推演: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機會成本)
- 基於理性人假設的用戶行為邏輯推演:理性人考慮邊際量(邊際成本)、用戶對激勵做出反應
思考題:
- 我們平時用戶的「魔法數字」、AARRR模型、優惠券策略,是從其他類型產品中類比過來的,還是基於本平台用戶數據的分析而得來?
- 在接受一個理論或方法之前,你是否已經先弄清楚了它隱含的前提假設?
- 不正規互金平台是如何使用經濟學原理來設計騙術的?
作者:張德春,微信公眾號:道是無。公募基金互聯網金融與技術負責人,前平安壹錢包產品總監、Wind資訊移動產品負責人。專研(互聯網+金融)逾10年。
推薦閱讀:
※亞馬遜向金融業進軍預示什麼
※互金上市又一城,監管靴子落地,陽光下互聯網金融向何處去?
※互聯網金融的趨勢有哪些?
※伏蒙:被說成垮掉的一代,90後該如何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