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作手段定義崗位,害慘了做品牌、市場、運營的人

隨著互聯網+時代,講究專業化分工,崗位劃分越來越細分。正因為互聯網的興起,不少傳統企業也開始注重口碑、用戶等,設置一些跟互聯網關聯度高的崗位,比如品牌、運營等。作為一個新的工種,往往大家容易迷糊掉市場、品牌、運營三者之間的崗位分工,於是在企業內部出現交叉工種時,就出現扯皮、推諉、爭權奪利的時候。今天,為大家提供一種分類方式,讓你快速秒懂他們三者之間的關係。

文/黃太陽

下面,我先講幾個案例。

案例一:市場與品牌之爭

小曹所在的公司以前公司只設有市場部,主要工作就是挖掘商機線索。有一天老闆突然意識到,企業要做大,還得要有品牌力,於是在2009年便招聘了一位品牌負責人。這位品牌負責人一時間成為了公司紅人,他的到來確實為公司打造了不小的行業影響力,贏得了客戶廣泛的認可。

由於公司產品很成熟,渠道體系也非常健康,只要品牌在市場上吆喝一下,做幾場品牌活動,便會有大量的客戶諮詢,商機線索源源不斷。儘管業務量起來了,但這幾年行業的整體大環境並不好,業績量提升了但利潤卻逐年有所下滑,老闆便動了心思,考慮進行崗位職能的調整,優化人員結構。

老闆一直認為市場部的價值越來越低,於是老闆決定把小曹分管的市場部合併到品牌部下面。這對於小曹老說,當然不幹了,這不等於變相降級嗎?於是她果斷的選擇了辭職。

案例二:品牌與運營之爭

老張與老王都是一家互聯網平台公司的部門負責人,老張負責品牌、老王負責運營。大家都知道做互聯網平台,不管業務能否賺錢,用戶量往往是一個評價的關鍵指標,於是拉新就是企業的核心工作之一。

在此處,品牌對外宣傳,涉及到外部的推廣;而運營也會採取一些手段進行推廣,這裡邊就有交叉部分,老張與老王兩人時常因為資源、分管的板塊而暗自爭權。老闆也經常被他們兩人搞的暈頭轉向,不知道該如何劃分資源。

案例三:市場與運營之爭

平台上有了用戶,要做活躍度,到底是誰來做?市場還是運營?運營說,市場的工作職責中,就有活動策劃與執行落地,這裡邊通過市場活動來促進用戶轉化為付費用戶,應該由市場來做;市場說,我們通過推廣把用戶搞到平台了,後續的工作應該交由你運營來做,那麼到底該誰來做呢?

職責不清,怎麼破?

其實,品牌、市場、運營崗位的邊界確實有些模糊,同樣一件事出自不懂崗位,所干出來的結果不一樣。舉個例子,同樣一場活動,品牌牽頭來干,那麼他首先考慮的就是品牌影響力、口碑傳播;市場牽頭來干,那麼他首先考慮的就是商機的轉化率;運營牽頭來干,大家一起吃好玩好,形成更好的粘度。

那麼到底該如何劃分呢?

筆者認為,前述的內容正因為扯不清那是因為崗位職責定位不清,儘管同一件事多個部門都可以干,但出發點是不一樣的。任何企業的存在都是為了交易,而交易的背後就得考慮轉化,因此我們不妨把這幾個崗位放在營銷漏斗之中來看待,從而再來評判我們該怎麼做。

圍繞這數據指標,我們又可以進行細分,比如品牌工作中的曝光量,我們可以細化為稿件維度的原創稿件數、閱讀量、轉發量、流量(IP/PV)等,其中從曝光量到商機數,我們可以計算品牌的傳播效果,即轉化率。通過每一層的轉化率情況,可以判斷其營銷手段效果如何,是否有造成營銷推廣資源的浪費。

不管處於哪一層,我們會用到同樣的手段,那麼就需要各部門的負責人明白:

1、 當下公司處於什麼階段,哪一層是需要重點突破的;

2、 部門之間的邊界部分,兩個部門之間要建立起協作;

3、 同樣的手段,全局思維綜合考量,方能效果最大化。

因此,筆者認為,崗位之間先要定義清楚其主要職責,而不能以營銷手段來定義部門職責,比如,活動組織策劃,就應該由市場部牽頭來做,這種以工作手段定義市場崗位職責是不對的,而應該基於活動的目的來定義牽頭部門,其他部門作為協作部門,考慮藉助該活動如何提升本部門的轉化率,否則的話,將會形成本末倒置,不清楚為什麼做的初衷了。

在實踐之中,筆者了解不少企業的組織架構,其實劃分都大同小異,不少公司採取大部門制,即有的公司品牌部也涵蓋市場、運營的職責;有的市場部涵蓋品牌、運營職責;有的運營部涵蓋品牌、市場的職責。其實,不管誰涵蓋誰,我更認為,崗位的叫法可以大同小異,其實工作本質的內核是沒有變化的。我們要清楚他們在企業中應該考慮如何去促進客戶/用戶的層層轉化,而不能因為工作的手段而去設置部門或崗位。


推薦閱讀:

能讓人產生我經常去打卡錯覺的商場一般不會差
明星會用自己在商業廣告中代言的那些產品嗎?
有一款男士香水前調是海味,中調是洗澡後陽光的味道,後調是松木的味道,這款香水叫什麼,哪裡能買到?
在汽車行業,你認為目前國內自主品牌發展的瓶頸是什麼?
國內外有哪些專門做好質量日常打底的品牌?比如配大衣的純色羊毛衫,針織衫;好穿的百搭打底褲

TAG:品牌 | 市場 | 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