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玉文化源遠流長,玉石為何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國是世界歷史上唯一將玉與人格相融的國家。

中華民族愛玉、敬玉、崇玉的歷史悠久,從上古直至近代,國人對玉情有獨鍾。中華民族的審美趣味,文化藝術的風格定位,深深影響著中國玉雕藝術,歷久彌新,並一直感染著、激勵著今天和後世。

中國玉文化在經歷了神玉時代、禮玉時代之後,在清朝進入民玉時代,尤其是大陸改革開放以後,國人對玉石的消費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如果留意,無論是大都市,還是小城鎮,你都會發現玉石的影子無處不在,它們要麼被佩戴著,要麼在店鋪里的櫥窗里。

儘管玉雕行業在建國後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無論是玉雕從業人數,還是玉石產業規模都大得驚人。我們在生活中發現玉石無處不在,僅僅是玉文化的延續,玉石產業發展的結果而已。然而,絕大數人對玉石的了解還停留在「黃金有價玉無價」的概念上,相較於對黃金的了解,遠遠落戶於對玉石的了解。

以筆者的經歷來看,本人從玉石盲到熟悉的過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我對玉石掃盲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了和玉雕創作者有關的很多趣事。

做木工的叫木匠,打鐵的叫鐵匠,做玉雕的人叫什麼?

打鐵的師傅叫鐵匠,鑄銅的叫銅匠,做木工的叫木匠,而做玉的人卻不叫「玉匠」,而是被稱為「玉工」,現在多被稱為「師傅」。

說道「師傅」,不得不提另一個詞「師父」,兩者詞意、讀音都很相像。在《現代漢語詞典》里,「師傅」跟「師父」都可以用作對「傳授技藝的人」的尊稱,這或許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玉雕人被稱為「玉雕師傅」的原因。

但細細考究,「師傅」與「師父」還是有所差別。相對於「師傅」而言,「師父」所指更加寬泛一些,它包含了「師傅」的一切意義。玉雕作為一傳統的手工業,其工藝傳承、生產組織多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存在,學徒稱傳授其技藝者為「師父」。而「師傅」是一尊稱,人們在面對玉雕精品之時,多會為玉雕創作的高超技藝所折服,會從心底深表敬意,故有時候稱玉雕創作者為「師傅」。

具體到玉雕行業內,徒弟對傳授技藝的人稱為「師父」,一來是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內;二來「師父」將「師」作「父」一般地敬重,感情顯然更加深摯。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的師徒禮儀也在逐漸消亡。玉雕行業從業人員多在成年前後開始學習玉石雕刻,普遍學歷不高,行內也很少有人關注「師父」與「師傅」兩詞的詞意之別。加上兩詞的詞意、讀音相似,「shi fu」的讀音到底是哪個詞語似乎也不重要了。

時間長了,大家習慣了,玉雕創作者的稱謂就成了玉雕師傅。

玉雕作品的價值和玉雕創作者關係密切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進步,玉雕加工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明顯莫過於電腦雕刻的出現。但電腦雕刻局限太多,大多只能參與低端玉石的生產,本文就不再探討,僅探討人工雕刻方面的作品。

眾所周知,禮教的玉雕、自然的山水鳥畫和佛教的雕像,構成了中國玉雕藝術的三大方向和境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能體現中國玉雕最高水準的是宮廷玉器用品。因為皇室不計成本,往能會直接刺激新工藝,典型如嗜玉如痴的乾隆帝、慈禧太后等。皇室、貴族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遂抽調大批玉雕匠人技術攻關,提升了中國玉雕水準。

在新中國建國後,中國經濟百廢待興,國人飯都吃不飽談何玉石消費。民間高手匠人被收入國營工廠,集中生產的玉雕作品僅用於獻禮或出口創匯。使得體現中國傳統手工最高水平的玉雕工藝,遠離勞苦大眾,更談不上消費。

後來伴隨著經濟的復甦,國民消費才被開發出來。在2005年之前,甚至是更晚的2010年之前,玉石雕刻存在著粗製濫造、不追求工藝,一味地追求經濟收益等弊端。這段時間內,玉雕作品的價值多由原材料的成色所決定。

而如今,伴隨著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中國政府反腐力度的深度整頓及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玉石消費進入一個理性時期。玉雕加工行業也經歷著一個產業迭代升級,大浪淘沙的過程。如今對一件玉雕作品的評價主要集中在三個要素:材質、雕工、藝術性。材質方面,常見的玉石有相應的玉石標準作指導,行業內部對原材料價格的認定自有一套機制。雕工方面,雕工的評定相對直觀,多和玉雕創作者的素質有直接關係。上述兩個因素對玉雕作品價值的影響相對較小,但在藝術層面的評判上影響就大得多。而是對藝術家本身的忽略,使得作品的品評停留在表象之上。

一塊玉石由不同的玉雕創作者進行設計構思,其最終呈現的玉雕作品必然會大不同。玉雕作品最終呈現的效果與玉雕創作者的個人閱歷、創作經驗、審美取向等因素密切相關,因而玉雕創作者的因素必然是作品點評中最重要的部分。特別是對於玉雕擺件的創作,體現得尤為明顯。

筆者有幸受壽山石雕刻藝術家何馬之邀為其撰寫傳記,何馬的玉雕作品藝術成就聞名于海內外。華夏玉文化研究院院長江富建鑒於何馬的玉雕藝術成就,曾評價何馬為「聖人」。在採訪何馬的過程中,我也曾疑惑其成就的原因。在採訪完何馬一圈之後,加上聽完對熟悉何馬的好友的評價,我發現何馬玉雕作品的藝術成就最大的因素還是因為何馬本人的原因。

除了何馬,當代玉雕大師顧永駿設計的作品《聚珍圖》碧玉山子聚合了樂山大佛、大足石刻、龍門石窟、雲岡石窟等石刻藝術之精華,創造出了20世紀玉石山子雕刻中一件耀眼的作品。具體到河南省玉雕行業,筆者熟悉的山水玉雕代表人物韓朝興的例子也可印證該規律。

要完整地詮釋何馬、顧永駿、韓朝興等人的作品的藝術價值,其實關注他們的個人品格就可以清晰得知。筆者認為,對玉雕創作者品格的解讀與詮釋也是評價當今玉雕藝術品的必要途徑。品格包含了創作者的品德與人格,這也是古代品評畫家的重要參考內容。

玉雕創作存在諸多限制,玉雕做強做好挑戰多

在玉雕行業遊走多年,和玉雕創作者熟悉了之後,我聽到過最多的調侃是:我們做玉(加工)的,我們哪是什麼大師啊,分明是一個個標標準準的「超人」而已。

玉雕創作者為什麼會發出這麼的聲音呢?容筆者做一不合時宜的對比。畫畫與玉雕同樣是藝術創作,畫畫需要的材料是一張可以盡情發揮的紙張,玉雕需要的材料是一塊取自自然界的原石,創作還要受到玉石材料的顏色、裂紋、結構、層理等因素的限制。另外,畫畫是一個二維創作,而玉雕要在姿態各異上做立體地創作。再者,兩者的原料價格、創作工藝、工作量也存在著不小的差異。

如果說原來是最大的限制的話,購買原材料是更大的挑戰。行內留著傳著一些工藝精湛、作品成就斐然的人就是因為不懂玉料選購而銷聲匿跡的說法。也正印證了「一刀窮,一刀富」的說法。有時候,玉料缺乏所帶來的困境是最為嚴峻的,沒有好的玉料,玉雕就無法進行更好地創作。現實中,很多個體玉雕戶,因為玉料帶來的資金壓力是致命的,幾乎到了無法維持生計的地步。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從原料經過雕刻加工到成品,需要一系列的過程。由於玉石雕刻屬於幕後工作,因此大多數人都不了解雕刻師們的辛苦,以及他們為一個作品所付出的時間與精力。除了玉料,玉雕作品還要受到玉雕人才、題材選擇、雕刻語言設計、玉雕加工、拋光、包裝、營銷等諸多環節的挑戰。

品牌推廣大有學問

說到品牌,似乎在每一個行業按一個套路去套思路似乎都不是問題,但具體到寶玉石行業,之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和品牌有關的金科玉律似乎要另當別論了。

幾千年來,玉雕一直保持著「家庭式作坊加工模式」,運作至今,千年未改。作為主角的玉雕創作者既是原料採購員、產品設計員、生產管理員,又是企劃員、接待員和銷售員,服務著一件玉雕作品產生的整個「產供銷」全流程。他們中絕大數人無暇顧及具有藝術品天然屬性的玉雕的質量標準和文化趣味。單打獨鬥型的「家庭式作坊加工模式」,由於缺乏定位、創作、營銷的專業性,更談不上專業人員、專職崗位和部門協同作戰,在現代的商業化競爭中,在藝術養份、作品質量和商業模式上,很難延續持久的戰鬥力。

不過,就算是他們思路清晰,有渠道開發,團隊完善,營銷技術可行,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畢竟,玉雕產品從玉雕創作者手裡到消費者手裡中間還存在多學科、多工種、多環節的協同配合的挑戰。如今許多企業、電商、媒體平台為了市場佔有率,一邊拉攏玉雕創者,一邊店大欺客,制定利於其平台而不適用於玉雕產業發展的規則,造成參與者怨聲載道,甚至出現了影響行業口碑、讓參與者蒙羞的事情。

新浪·藝術中原作為中國五大商業門戶網站中唯一開通收藏頻道的新浪網,其是最大的中文門戶網,是中國大陸及全球華人社群中最受推崇的互聯網品牌。 藝術中原作為一專業的藝術運營平台,對中華玉文化的傳播責無旁貸。

玉石鋪子作為一脫胎於《河南寶玉石》,並在玉雕行業深耕多年的專業團隊,以「用人話說玉石,以良心琢璞玉」為使命,致力於傳播中國玉文化。近日玉石鋪子與新浪收藏?藝術中原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玉石行業深耕細作,發揮各自優勢,依託成熟專業的技術與網路平台,通過專業的資訊采編、發布,藝術名家訪談、評論,藝術活動的策劃與執行等服務,打造藝術家、藝術機構、藝術愛好者、跨界商企等多維度、立體融合的專業藝術推廣平台,全力助推中原藝術走向全國乃至國際市場。

玉石鋪子運營:uu5688


推薦閱讀:

細節之處,方寸之間:看完你就明白何謂真正的工匠精神了!
男神是帥哥,女神是靚女,玉神是什麼?
哪些玉雕才有價值
2018南陽玉雕文化節開幕在即,玉華獎入選作品搶先看(一)
秋高氣爽,大獎登場,玉雕行業獎項賽事知多少?

TAG:玉雕 | 中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