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49天成長#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感想-回歸學習的本源
05-11
作為一本說學習的書,確實本意讓人覺得有趣。因為我們讀書讀到大學本科畢業,少說也有16年的學習經歷,到現在再來看如何學習,有趣有趣。不過正如書中所說「低水平的勤奮」,看著很努力很用功,成效經常打折扣。聽完《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後,覺得作者成甲與其說是在說好好學習,不如說如何回到學習的本源。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想:
- 學習是什麼?書中說是學習知識,於是對於知識和信息有了更多的區分。基於DIKW金字塔模型來看:數據 (原始事實)-->(通過關聯歸類提煉) --> 信息(有意義的數據) --> (歸納出模式) -->知識 (分析及整合信息) -->(找出本源/內部法則)--> 智慧(用知識來建立及達到目標)。因此,並不奇怪作者得出了「只有那些能夠改變你行動或者認知的信息才是知識,否則它只是信息「這個結論了。用大白話說,就是有用且能用得上的信息才是知識,否則,只是有意義的數據而已。這讓我聯想到小時候學到的那句經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當時老師給的解釋是:學習並且能夠不斷複習的話,是很快樂的。而我極為懵懂的覺得,孔老夫子是胡說八道,我從來沒有覺得看三遍牛頓定律是很開心的。直到多年後,聽一位學者重新解讀為:學習知識並且能夠不斷實踐這些知識,是很開心的。這個時候,我才認同了一把:我不想知道(除了考試)有一個進水管和一個出水管的桶什麼時候會放滿水,但是可以把這個模型應用到個人理財上或者一個正在充電的手機上(同時在用這個手機看視頻)。所以,學到的知識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算是知識。無目的的學習,估計也就是打發時間了,不管是不是一個學霸。於是我就理解,為什麼智商高不一定代表能力強,培訓了很多也不一定能夠提升一個人的能力。我們缺的是把學到的東西去實踐。
- 如何高效學習。一句話就是」用「,落到那個」習「字上。所以說遊戲是學習最快的,我老媽耄耋之年,玩起手機連連看,對於複雜的規則掌握還是很快的。有的時候,比我還懂規則呢。
- 學習效率要提高。作者列舉了兩個效率:技術效率和認知效率。如果按照之前我列舉的DIKW金字塔來看的話,技術效率就是解決問題,而認知效率則是上升到了」智慧「的層次了。
- 掌握臨界知識。 其實這個挺有趣的,所謂臨界知識是說」能夠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的重要基本規律「,基本可以認為是屬於」智慧「範疇的(還記得上面列出來的DIKW嗎)。可以認為,作者希望我們花20%的時間去掌握能夠解決80%問題的通用規則。比如:牛頓第三定律(有誰還記得是什麼,這個例子是我自己舉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聽上去是個物理定律,實際上在人際關係中也適用:你施加給別人的壓力,也會反作用回自己,就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再比如說」上善若水「(《道德經》),是不是和」我從來沒有目標,我只有一個方向,哪怕繞個彎路也可以,方向對就可以了「 (摘自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教授在混沌研習社演講)有點像。
- 學習」智慧「的方法。 方法就是「練習」「反思」「教學」。這個倒是和之前看到的某學習方法相似(我想不起來那個外國人的名字了):自己能夠看懂;能夠說給別人聽;聽的人也聽懂了。也是現在所說的「用輸出倒逼輸入」。之前在所在的演講俱樂部分享一個課題,為了能夠在20分鐘內說清楚,費了很大力氣去找資料、總結規律、找類比、找例子。結果一場下來,別人是不是聽懂先不論,我是搞明白了。
當然作者也告誡我們,任何的知識不太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否則2016年的「黑天鵝」又從何而來。而弄清楚所學知識的局限性或者說前提條件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古典經濟學的前提中就有一條是「充分的市場經濟」,而有些地方很難做到充分的市場經濟,前提不滿足就不能照搬照抄應用理論。再比如,誰都知道水性好的人在水裡待的時間長,可每年有多少淹死的人就是因為水性好而疏忽大意了。
總的來說,學習是「學」和「習」,分開就是不完整的(老祖宗老早就告訴我們了)。我們一生時間有限,與其花費80%的時間去學不用的知識(不管是用不上還是不願意用),不如花20%的時間去學能夠用的上的知識或者可以成為智慧的東西,哪怕這個東西帶來利益、讓你放鬆、讓你愉悅、可以有用的。而學習的方法就是「習」「習」「習」,不斷地實踐不斷地用。於是,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現在開始倡導用遊戲的方式進行管理和學習了,因為立馬就能夠用上而且反饋及時。
推薦閱讀:
※《把時間當朋友》讀書筆記
※網路是怎樣連接的-Web瀏覽器
※《2018二月讀書錄》
※拆書|如何把1本30塊錢的書讀出3000塊錢的價值?
※《當眾講話是門技術活》讀後感
TAG: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