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從0到1—信息類APP的拆解

前言:關於APP的拆解,很多內容已在《 產品經理從0到1—工具型APP的拆解》一文中做了詳細的說明,所以這篇文章會專註於信息型APP獨有的內容,如果想更加全面的解APP的分析過程,建議結合兩篇文章一起閱讀。

信息型APP的本質是一個內容分發與管理平台,最終目的是為了讓用戶快速找到有價值的內容,並進行有效的瀏覽!本文將以36氪作為案例!

所以信息型APP有兩個不變的衡量標準:

  • 信息架構是否合理,信息獲取是否流暢高效;
  • 內容是否有價值 ;

同樣本文會從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五個維度進行分析!

1. 戰略層

戰略層的分析與工具型APP的分析類似,主要從以下兩個角度考慮

  1. 用戶可以從這個產品中獲得什麼;
  2. 公司可以通過該產品獲取什麼;

用戶的層面比較簡單,就是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並進行有效地處理(閱讀、收藏、編輯等)。

公司層面相較於用戶會寬泛很多,例如想通過APP進行盈利;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為下一步的戰略規劃做好鋪墊……這裡不再進行詳述,具體內容請參考《 產品經理從0到1—工具型APP的拆解》一文中的戰略層分析。

下面以36氪為例,對於用戶來講,很多人都在談論互聯網,但是真正懂的人有少之又少,市面上能找到的信息不是過於專業(分析報告、專業人士訪談等)就是過於陳舊,即便能夠找到幾篇當下的科技新聞,很多也存報道失真的情況!

所以用戶的痛點便是缺乏一個了解互聯網發展動態的渠道。而公司的定位非常明確:專心做有價值的商業媒體。

公司還處於創業期(D輪以上融資),核心目標還是擴大用戶,培養用戶粘性!目前正在朝著創業平台方向發展,為優秀的創業團隊提供曝光機會,為讀者提供一手可靠地報道!

在盈利方面,除了燒投資人的錢,現在漸漸向知識付費、廣告推廣等方面嘗試。

總之36氪的具有一家科技創業公司典型的特質,通過極致的服務來擴大用戶群體!在用戶基數達到一定規模之後開始嘗試具體的盈利模式!

拉勾網,知乎,應用簡介。

參考資料

2. 範圍層

在明確了具體的目標之後,範圍層所關注的便是要提供哪些有價值的信息,如何找到合適的渠道散播出去!

經過一番搜查之後,筆者發現,36氪為了實現以上目標,做了以下努力:

  • 與優秀的創業團隊保持了良好的關係,能夠獲得一手資料,在業界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 僱傭專業的採訪人員,使得報道的消息更加客觀易懂;
  • 建設網站、APP、公眾號等平台,搭建連接用戶與消息的渠道;
  • 僱傭優秀的技術人員、運營等人員保證了平台的穩定性與新聞的實效性;

    ……

3.結構層

結構層主要考慮的是如何讓信息有效地歸類,使得用戶可以方便的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與工具類APP不同的是 ,信息類APP在結構層的評價參考不再是「邏輯嚴謹清晰」,而是「信息分類合理有效」,讓用戶能夠一眼就知道自己感興趣信息的位置!

在36氪APP中的總體結構如下圖所示:

整個APP結構分為四個部分「首頁」、「開氪」、「發現」、「我的」,其中「我的」與內容無關,可以忽略,僅從其他的三個部分所展示的內容,會發現每個模塊都非常的清晰,用戶一眼就清楚每個大模塊、小模塊所包含的種類,而且模塊間的區分度非常高,另外36氪非常巧妙地將這些繁雜的內容比較均勻的放在了不同的頁面(部分)上,使得每個部分都一目了然,信息幾乎沒有隱藏,這裡對比今日頭條的排版,如下圖所示:

今日頭條幾乎將所有的信息都集中在了主頁,導致主頁過於臃腫,很多分類隱藏的非常深,用戶根本不會打開瀏覽,導致了信息資源的浪費!

這裡要說出筆者的主觀看法:要給36氪APP是一款難得的把信息分類做的如此出色的應用,要點一個大大的贊!

4. 框架層

如果說結構層是將內容進行大類的劃分,那麼在框架層就是將某一大類內容進行具體的擺放與布局,重點突出用戶感興趣的內容,例如新聞類的APP一般會按照時間順序組織內容,因為用戶都喜歡看最新發生的事情,同理博客類APP一般會將精華文章置頂。

這裡給出一個評判參考:重點內容是否突出!

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分析:

  • 導航設計
  • 信息設計
  • 界面設計

導航設計與結構層所提到的內容分類本質上是一致的,其目的是方便用戶更有效的找到有價值的信息,不同的是結構層的內容分類側重於所有信息的大類,而框架層的導航設計則側重於某大類信息的細分!

信息設計則是指通過設置信息的呈現方式,讓用戶和更容易使用或理解內容!舉個例子:在搜索框圖標的選擇上,是選擇放大鏡還是望遠鏡;在有消息更新時,是選擇狀態欄提醒還是紅點提醒;在某一頁面突出重點的消息時,是選擇滾動輪播的方式還是陳鋪覆蓋的方式……

界面設計:界面設計可以理解為一個界面的布局,如何把信息具體的展現出來,例如一般會把導航放在頁面上部醒目的位置,而具體的信息列表則擺放在頁面的中下部,這樣用戶可以更有效的獲取有效信息!

繼續以36氪為例,如下圖所示:

這裡僅僅以首頁為例,一眼看到的是廣告部分(其實這個版塊是輪播的方式展示最重要的內容,廣告僅僅佔據了一個頁面),然後上部是導航欄「快訊」、「推薦」、「早期項目」,符合用戶習慣,導航欄清晰明了,區分度高!接下來是輪播展示區,顯示的是7*24h快訊,與36氪的自身定位相符(最新的資訊消息),最下面是內容的展示列表,如右圖所示,內容展示列表並不是簡單的內容的排列,而是會以專題的形式隔開,讓用戶瀏覽的時候更加具有層次感,這種信息組織形式是十分值得提倡的的,讓筆者不禁想到了用戶體驗要素所舉的例子,如下圖所示:

如果僅僅把信息按照順序鋪列出來,用戶的閱讀體驗是十分糟糕的,要通過一定的標準進行劃分,既能緩解用戶的視覺疲勞,又能針對性的突出對應的內容!

但是在整個框架層,36氪有著信息類APP慣有的通病,就是沒有設計一種快速回到頂部的組件或者交互方式,雖然很少有用戶會在一個頁面(例如首頁)深度瀏覽,但是缺乏直接置頂的功能,在深度下翻之後,再想回到頂部,是一件令人不快的事情!

最後補充一點,就是搜索框的設計與擺放,之所以最後點出,不是因為不重要,而是幾乎所有的信息類APP都非常的重視搜索的設計,所以便顯得異乎尋常了!

5 表現層

對於表現層,更多的是專註於內容的本身,如何讓讀者高效流暢的閱讀是重點需要考慮的部分,例如每篇內容的文字、排版是否一致,背景、顏色是否協調,除了這些基本的要素,還有一些細節需要打磨,下面將在具體案例中進行詳細分析。

下圖是36氪的某篇文章的具體展示:

在進行分析之前,首先要考慮清楚用戶在閱讀文章時,重點會關注什麼,可能有哪些動作,首先用戶最關注的還是內容本身,這點無可否認,但是如何在保證內容質量的前提下,讓人讀起來更加的舒服,是一款產品在表現層需要重點考慮的,在左圖的「閱讀提醒」部分,添加了閱讀預估時間與內容概述,這點很貼心,讓用戶對文章有了未讀先知的掌握,可以判斷這篇文章是否值得閱讀,是否有足夠的時間選閱讀。如果在閱讀提示中,再加上文章具體的字數,就更完善了。緊接著是正文區,這裡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文字大小、間距、字體、顏色、背景都算OK。然後進入到中圖的「操作區」,對於一篇文章,筆者最常用的操作無非是查看評論、查看相關內容、點贊、收藏、評論、分享。但是36氪的「操作區」只關注了點贊與分享,或許是在設計的時候考慮到用戶這兩個操作更加的頻繁,所以才有了如此布局,但筆者認為,這種設計更多的是為了推廣宣傳,通過方便的點贊與分享,使文章更加容易傳播,同時36氪也會得到更多的曝光!從用戶的角度出發,並不是一個很好地設計,但是從公司的角度考慮,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接下來是「作者詳情」的介紹,這點筆者有些看不懂,為什麼會把作者如此顯著的突出出來?要知道用戶更加關注的是內容本身,而不是作者。這裡筆者進一步猜想,應該是36氪為了吸引更多的作者參與其中,所以故意強調了作者的信息。再往下翻便是「相關推薦」模塊,這點筆者想和「操作欄」放在一起討論,之所以要這麼做,是因為筆者認為推薦模塊與操作欄中的留言部分同等重要,但是為什麼評論區會放在隱藏的位置,而推薦區會大大方方的展現出來?思來想去,筆者為36氪找了如下理由:(1)每篇的文章的評價都比較少,所以評論區放在了隱藏部位;(2)一般看文章的時候,筆者除了會看內容概述,一般還會先看看評論如何,所以放在底部操作欄,方便一鍵直達!

但即便為36氪找了以上理由,依然認為這麼擺放有失合理,「相關推薦」必不可少,但是不應該佔據如此大的篇幅,這麼做無非是想增加其他文章閱讀的概率,佔據更多的流量,這顯然有些用力過猛!筆者查看了幾個APP的推薦設置,如下圖所示:

今日頭條、華爾街見聞、鈦媒體都選擇了標題的方式進行推薦(沒有圖!!!),即便是虎嗅選擇了圖文的方式,也是通過滑動的方式進行,沒有佔據太多的空間,畢竟內容頁最主要的部分還是內容本身,推薦部分佔據了太多的篇幅, 給人一種主次不明,尾大不掉感覺!

總結起來,36氪是一個整體分類布局優秀,但是局部細節因為摻雜了太多的公司利益(宣傳推廣)而導致瑕疵感明顯的APP,雖然創業公司為了生存不得不採取一些犧牲用戶體驗的方式,但是這種用力過猛的方式究竟如何,確實值得商榷!

總結

對於信息型APP的分析,這裡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在整體範圍上「內容」、「分類」、「布局」、「搜索」等幾個因素是重點需要考慮的,而對於具體的文章細節,可以從「排版」、「字體(大小、顏色、間距等)」、「評論」、「收藏」、「喜歡」、「分享」、「推薦」等幾個角度來分析。另外也請大家多提意見,筆者會認真聽取,努力做得更好!

個人公眾號:奇點大俠


推薦閱讀:

《軒轅劍之漢之雲》:改編不等於照搬,互聯網環境催生新型玄幻劇?
互聯網時代的媚俗
產品經理讀書筆記——《Effective UI:軟體用戶體驗藝術》
實體店大關門,他卻靠10元店逆襲,年入30億開店600家,雜貨界宜家如何火爆全球|案例
用戶體驗詞條-39.觀察法

TAG:互聯網 | 產品經理 | 產品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