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東北糧倉建設大躍進 為何還是沒人收玉米?

關注糧油關注小編的讀者可能都會注意到,糧油關注小編髮布了一系列文章指出大量的農業補貼流入倉儲等領域是對農業發展的最大傷害,終於,這一觀點在主流媒體上也得到了呼應!

今日,中國經營報刊登了一篇文章,指出東北地區糧倉建設規模空前。

根據中國經營報的報道顯示,過去幾個月里,各路資本集中湧入,從10萬噸到500萬噸級的糧倉,投建量快速提升。除今年集中快速上馬的諸多糧食倉庫項目外,還有大量的倉儲項目正在建設或規劃中,單體規模從3萬噸至5萬噸到超過100萬噸不等。

文章指出,黑龍江糧庫新增庫容,銀行可以提供貸款,自己僅需要約10%到20%的資金,就能啟動項目。如投資1億元的倉庫,最低只需要大約1000萬元就能啟動,快速建好後當年收儲,每代收儲1噸糧食,可獲得50元財政補貼;每代存儲1噸國家儲備糧食1年,可獲得86元財政補貼,合計136元,按照這樣的投資回報,當年就能拿回全部投資成本。第一年之後,扣除運營成本剩餘每年除去保管實際成本支出,承儲庫每年有6070元/噸的利潤,毛利率超過50%。

其實,小編在這裡要說的是,這篇文章從整體框架思路是沒有問題的,但部分細節存在偏差。

首先,這裡的代收代儲收入其實是前幾年的最流行的做法。

以河南為例,河南小麥產量也才3500萬噸左右,但在小麥托市的支持下,根據各方透出的倉容就達到1億噸,大部分企業是通過與中儲糧河南分公司進行代儲代收來獲取國家托市財政補貼的。

而根據國家財政托市補貼計算,收購費是2.5分/斤,如企業代收,則撥付給企業的費用為2分/斤。

至於保管費則根據保管時間長短另行計算,一般來講保管一年費用基本在200多塊/噸。

其次,目前東北玉米臨儲已經取消了。

目前東北僅剩稻穀還有托市政策支持,大量建倉基本已不可能會大範圍享受到代收代儲的政策照顧了,為什麼還要建倉?

根據了解,目前國家多產區糧食倉儲建設仍會給予一定的財政部補貼,最高時補貼資金可達到50%。但顯然國家財政補貼不是企業大量建倉的根本原因,在當前階段仍然大量建倉,更多的可能是企業的戰略布局需要。從各方來看,今年是國家玉米收購市場化的第一年,也是壓力最大的一年,鼓勵民營企業的力度將會空前的大,這個時候民營企業建設倉庫無疑得到的補貼的可能性會更大——之前大部分倉庫建設補貼是流入各級國有單位的——一些有實力的企業更願意藉助這個時機,利用財政補貼降低成本擴大企業布局。

而根據中國經營報的報道也能從字裡行間看到,主要是象嶼集團和萬里利達,這兩家企業倉庫擴張的最厲害。

最後,建這麼多糧倉不見得就是壞事。

從根本上講,上述一些企業搭建糧倉和以前還是有差異的,以往基本是國有糧庫拿著補貼在建倉,建好之後通過政策優勢獲取國家政策糧收購費和保管費,但現在東北再次大量建倉多為加工企業,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有益於財政惠農資金流入生產領域——至少,這些企業建好之後收購的糧食不會一直保管下去。

此外,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國有糧庫收購的糧食在銷售時存在一定成本問題。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目前國家政策糧拍賣,首先要由一個競價交易平台,企業競價要交保證金、要掏交易手續費、拍賣成功後還有裝車費、運輸費等。

而企業自建糧倉顯然不存在這些中間費用。

此外,關於《中國經營報》在文章的最後提出的觀點小編表示不理解:通過調查計算,這些新建項目為了盈利,必然會積極入市收購,搶佔儲備指標。其行為可能會造成政策性收購量被動擴大,使國家臨儲水稻庫存壓力加大,增加政府財政負擔,也會加劇未來國家去庫存的壓力,擴大陳化糧風險。而糧食加工企業則告訴記者,如果繼續依照今年的倉庫投建速度和規模,這種擔憂將會變成現實,且後續難以化解。有關部門對此應有更為細緻的規劃和控制。

這裡面《中國經營報》想表達什麼意思呢?如果稻穀價格好,農民還會賣給托市庫點么?如果價格不低,托市庫點多些便於農民賣糧難道也是錯?還是說《中國經營報》想表達的是這些財政惠農補貼在國企手中轉圈才叫「符合政策」?


推薦閱讀:

明日處暑,玉米正當熟
「末日植物」偷偷滲入人類生活,卧底眾多領域即將佔領全世界!
下跌寒潮來襲?五天之內中糧公司兩調玉米收購價格
玉米可以降糖?
我想種3000畝地的玉米和小麥再養500頭牛成本大概多少錢,能賺錢嗎?

TAG:玉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