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夫妻是如何在3年內存到50萬的
錢是有屬性的,它並不會無緣無故的跑到你的錢包里。富二代靠繼承、傻大姐靠運氣,但這畢竟都是少數,相信大多數靠的還是自己的能力。那到底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呢?
今天我們來看一對夫妻的理財經
2012年,夫妻兩人研究生畢業,兩年後,他們的資產達到了50萬元。截止2015年7年,他們的資產近80萬元。
2012年,研究生畢業,女方進入了一家全國排名前10的房地產公司,男方學的是計算機,通過校招進入了BAT企業之一。那一年,我們給彼此定下了一個目標:靠自己的努力和奮鬥,舉辦婚禮,並在三年內擁有屬於自己的小窩。(人家進的是大公司薪水自然不會很低,大家要實現目標的第一步是選擇好一份工作)
要實現這個目標,當然需要很多的錢。很慶幸的是,到2014年年底,他們的資產突破了50萬元;截至2015年7月,我們的資產已經近80萬。現在他們已經結了婚,並已經制定了買房計劃,很快目標就可以全部實現!
1、給自己的人生打一個基礎
大學畢業後,男方通過校園招聘進入了BAT工作,而女方也得到了老家一個非常不錯的公司的offer.
所以能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存(所謂的存不一定是存到銀行)夠80萬,是因為我們在進入社會之前都積累了比較好的基礎,在就業的時候擁有選擇的權利,拿了一份比同學們要高許多的工資。
那麼分享的第一個經驗就是: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已經踏入社會,如果你想長期持續不斷地在事業上有所收穫,你必須先武裝自己。投資自己的頭腦,讓自己的工作發展都是財務的基礎
2、找一份值得投入成本的工作
工資是大多數人能挖到的第一桶金。
因為進入了比較好的企業,夫妻兩人每個月幾乎可以存在1萬元以上。不要懷疑,現在BAT企業的員工,只要是校園招聘進去的研究生程序猿,月薪1w+是非常普通的工資。他們甚至還給牛人開過3w+的月薪。
所以才踏入社會的你,不要想著投機倒把,安安分分的找一份值得投入精力、投入智慧的工作才是最佳選擇。先進行歷練,當然這裡張彥老師覺的如果你在大學裡有過創業鍛煉的經歷,也一直有創業的慾望同樣可以繼續創業,但是大部分的學生還是建議找到一份長期發展的,快速成長的工作。
記住,入了社會,時間、精力、智慧都是你的成本。找一份值得具有發展前景,看得到未來的工作,不浪費成本,才可能收穫更多。
3、不攢錢,永遠沒有錢
「錢不是攢出來的,而是掙出來的。」這句話不知道害了多少人。還記得這個公式么?
收入-花銷=存款
建議不要拿比爾·蓋茨、巴菲特這樣案例來證明收入的重要性,因為對於對於普通人而言,短時間裡你的收入幾乎無法達到暴增,那麼錢就是攢(攢錢=理財,能夠把錢合理的利用)出來的。
他們夫妻兩人的工資在同學們中,當然不算最高,但是確實存錢應該是最多的。一畢業家裡就給買房買車的那種富二代除外。這都源於我們倆有一個比較好的花錢習慣,對於我們來說:
收入-存款=花銷
他們夫妻兩都有記賬的習慣,在使用3個月左右,我們就對每個月需要花多少錢有了初步的判斷。在此基礎上拿出了工資的大部分出來定存,也不會影響生活質量。而剩下的部分才是我們本月的開銷。存不住錢的人,強烈推薦使用此辦法。(定存的收益現在也一般,當然不懂的投資的理財的可以先定存養成習慣)
這個方法的訣竅在於:除非你遇到了非常特殊的情況,否則都不要把已經存入的錢取出,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4、關於理財產品:不了解不要碰
當不了解一個理財產品,就輕易的去投資,這無異於賭博。有一次回老家,聽到家裡鄰居都在買保險,但是問買的什麼產品,性質是什麼,為什麼保本保息,等等,他們完全不知道,只說是熟人推薦的就買了,這得多大的心啊!!(張彥老師覺的這種的最可怕了,很多人什麼都不懂,然後看到收益高就買,像e租寶就是這樣忽悠了多少人啊!)
由於工作太忙的原因,這對夫妻其實對理財產品並沒有特別大的研究。最開始掙到工資就存在銀行,然後開始放到余某寶,再怎麼說,每餐加個茶葉蛋是沒有問題了。主要還挺方便的,隨時可以取出來。不過現在我基本不投余某寶了,收益太低了,不到3%。(現在可以看到餘額寶是屬於貨幣基金的一種的,這個很靈活,但是收益比較低,但是大家也發現了這對夫妻是有理財觀念但是沒有投資理財的方式方法,那麼生活的是比較累的,加個茶葉蛋。。。感覺好奢侈啊。)
最近這段時間,這位女士也開始慢慢的了解學習投資理財產品。不過還沒有實際開始投金錢(張老師也建議在沒有成熟的思路和方法之前,不要投入真金白銀),這幾年P2P公司興起很多,倒閉的也很多,看見網上里爆料的跑路的也不少。(對的p2p這個,我個人建議不要配置或者是盡量少的配置,同樣的話,張彥老師建議進行投資理財配置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安全邊際這個紅線,這樣的話,才能更安心的獲得更好的收益,當然這個是建立在提高自己的投資理財水平之上的呢。
推薦閱讀:
※投資:財富的邏輯變了,選擇賽道比努力奔跑更重要
※72歲的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獨自拖著拉杆箱
※在財務自由的路上,我們還缺點什麼?
※哪些人適合炒外匯?新手入門之建議
TAG:投資型理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