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82
悟空入天竺
隴右之地難有進展,劍南又山高林密不利進攻,於是吐蕃大相將注意力轉向了土地廣袤的西域。相比於安史之亂後,河隴地區唐軍被吐蕃按在地上狠揍的窘境,西域唐軍的日子還算好過,雖然吐蕃截斷了河西走廊,導致西域和關中音訊斷絕,但安西唐軍依舊堅守著安西四鎮和伊、西、庭三州的城鎮,塔里木盆地周邊的綠洲諸國也沒有脫離唐朝的動向,依舊奉唐朝正朔。
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為安史之亂後,吐蕃主要的軍事突擊方向放在了河隴之地,另外唐朝在一個世紀的統治中,和西域諸國保持了良好的關係,西域諸國對於唐朝依舊心懷期望,再有肅宗、代宗兩代奉行了「不輸地、不稱臣、不納貢」的外交政策,大曆七年(公元772年),終於得到西域消息的代宗還通過回紇道遣使安西、北庭宣慰唐軍,明確了唐朝不會放棄安西、北庭的決心——《諭安西北庭諸將制》。唐朝的這些舉措,加強了西域唐軍堅守待援的決心,至少在貞元年間(公元788—789年)高僧悟空自天竺歸國之時,塔里木盆地周邊區域扔在唐軍手中,據《悟空入竺記》記載,當時疏勒、于闐、拔換城、瑟得城、龜茲、焉耆等安西地區都有唐軍駐守,可見這時安西、北庭之地唐軍的防禦體系依然完好無虞。
這位自天竺歸國的高僧悟空,當然不是《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西遊記中那位神通廣大的齊天大聖,就是借用了這位高僧之名。高僧悟空俗名車奉朝,其父姓張、母姓車,為北魏皇室拓跋氏後裔,家住京兆雲陽青龍鄉向義里(今陝西省涇陽縣北部的嵯峨山下雲陽鎮)。之所以跟從母姓,可能是因為其母姓為當地望族,故此依母姓而榮身。據說,車奉朝年少時在鄉里頗有孝名,這時他從未有過遁入空門的想法,而是積極入世希望能夠建功立業、出將入相。
公元750年(唐玄宗天寶九年),信仰佛教的罽[jì]賓國(今克什米爾地區)因為受到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侵擾,於是遣使入唐內附,希望得到唐朝的庇護。次年(天寶十年),唐玄宗派出以張韜光為首的四十多人,攜帶天朝印信出使罽賓。時年21歲的車奉朝,以左衛涇州四門府別將的身份隨同出使,並負責使團的護衛工作。踏出長安西門的車奉朝絕不會想到,此漫漫西行之路,將徹底改變他的命運。
張韜光一行絲綢之路北道,度流沙,至龜茲,到疏勒,越蔥嶺,經過兩年長途跋涉,到達犍陀羅,經過近兩年的艱難跋涉。於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二月十一日,到達目的地——罽賓國的冬都犍陀羅王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路上使團除了要面對險惡的自然環境,還要提防沿途的馬匪、強盜,負責防衛的車奉朝在軍中脫穎而出,面對這些跳梁鼠輩,車奉朝用他那根慣用的三十六斤熟鐵棍,威震宵小,護得使團周全,這大概就是齊天大聖手中那根一萬三千六百斤的「如意金箍棒」的來歷。
使團到達罽賓國後,受到了國王的熱情款待,任務完成的非常順利。使團完成了任務即將返回唐朝時,車奉朝卻卧病在床,不能和使團一同返回,張韜光等急於回朝復命,無奈之下,就將車奉朝寄留在犍陀羅。車奉朝在犍陀羅卧病數年,期間他發下誓願,如能痊癒,便願捨身求法,果然不久之後,疾病痊癒。時年已經27歲的車奉朝,還願便落髮披緇、皈依佛門,師從犍陀羅三藏法師舍利越摩,舍利越摩賜予車奉朝法號達摩馱都,漢語意為法界。
此後,法界隨舍利越摩學習梵語,車奉朝非常勤奮好學,深得舍利越摩喜愛。兩年後,法界禮請文殊矢涅地(正智)為親教師、鄔不羼提軌範師、馱里魏地為教授師,於迦濕彌羅國(罽賓國夏都城。或譯箇失密),三師七證,受具足戒,正式成為僧人。於天竺佛地請三師七證,如法受戒的東土高僧,見之於僧傳者,唯法界一人。
法界出家受戒之後,先是在罽賓的寺院里學習小乘戒律。法界法師在這裡一面瞻禮佛寺,巡禮聖跡,一面學習梵語。他在迦濕彌羅地區遊歷了四年,然後又進入犍陀羅王城,住在該城的如羅灑王寺里,在該地區遊歷了兩年。
唐代宗廣德二載(公元764年),法界從犍陀羅出發,南遊中印度境,謹禮佛塔。在迦毗羅伐窣睹城,法界瞻禮了佛生處塔,「窣睹」即梵語「塔」的音譯,此地以佛生處塔而出名,故名「窣睹」,巡禮了諸多佛跡之後,法界在那爛陀寺住止三年,然後又巡禮了印度其他一些著名的佛寺和聖跡,學佛期間,法界「夙夜虔心,未曾暫舍。」日積月累,學術漸進,在天竺佛界德高望重,成為玄奘之後,影響最大的一位高僧。
法界久游異域,雖然對佛教的信仰彌為堅定,但仍「思戀聖朝,本生父母,內外戚屬,焚灼其心」。於是決心「發願歸國,瞻觀君親」,因此就向他的剃度本師三藏舍利越摩表白心跡,希望能夠回歸東土。三藏初聞,至意不許。法界再三懇請,三藏舍利越摩既見懇誠,方遂所請,乃手授梵本《十地經》及《迴向輪經》並《十力經》,並大聖釋迦牟尼佛一牙舍利,悲淚而授,將為信物,奉獻聖皇,伏願漢地傳揚,法界頂跪拜受悲淚禮辭。
法界取道原路返回長安之時,已是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法界此時已在北天竺生活了28年。
踏上了漫漫歸鄉之路的法界,經過了今天的阿富汗、翻越興都庫什山,穿行瓦罕谷地,「備涉艱難,捐軀委命」,歷時三年,終於到達西域重鎮疏勒(今喀什),疏勒國王裴冷冷和唐朝鎮守使魯陽熱情接待了法界,留他在疏勒住了五個月。達到于闐時(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縣),于闐國王尉遲曜和鎮守使鄭據挽留居住了六個月。又經過威戎城、據瑟得城,終於來到大唐安西都護府所在地龜茲(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在龜茲,法界受到了唐王朝安西副大都護郭昕、龜茲國王白環和蓮花寺三藏沙門勿提提犀魚(吐火羅語發音,意為蓮花精進)等人的竭誠挽留。據說高僧蓮花精進「語通四鎮,梵漢皆明」,於是法界便請蓮花精進翻譯,他從犍陀羅帶回的梵文《十地經》。
法界在龜茲居住一年多後,經焉耆國,翻越天山到達天山北麓的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北庭州節度使御史大夫楊襲古與龍興寺僧眾獲悉法界帶有《佛說十地經》與《迴向輪經》的梵本,就組織起分工合作、職責明晰的譯場,邀請于闐國的三藏沙門屍羅達摩(唐言戒法)讀梵文,法界擔任證梵文並譯語兩職,翻譯並謄寫法界攜帶的《十力經》、《迴向輪經》等佛經。
公元789(貞元五年),正當譯經即將完成之際,唐朝宣慰使叚[jiǎ]明秀巡邊到此,法界就帶著譯好的漢文佛經,與安西、北庭入朝奏事的官員,一齊隨叚明秀入京。可惜的是,因時勢環境所迫,法界沒能將佛經原本帶回東土。「當為沙河不通,取回鶻路,又為單于不信佛法,所齎梵夾不敢持來,留在北庭龍興寺藏,所譯漢本隨使入都」。
法界一行人,貞元五年九月十三日,自北庭出發。次年(公元790年)二月,到達長安,德宗聞報,遂將佛牙舍利,及所譯經,進奉入內宮。
車奉朝自天寶十載(公元751年),21歲時隨大使出國,至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已經出家為僧的法界,以60歲老年高僧身份回歸故都,經四十年, 歷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帝,唐王朝也經歷了安史之亂等巨大的歷史變故,法界的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可以說都付與了天竺與西域的漫漫旅途之上。在長達幾十年的漫漫征途中,孤身一人,不忘矢志,成大德而還鄉,這才是真正的「大聖歸來」!
德宗皇帝敕命法界住持長安章敬寺,並賜法號「悟空」。至此,法界的法號才改為「悟空」。主持長安章敬寺後,悟空法師也曾回鄉尋找親人,可惜四十年間,物是人非,迎接他只有父母墳邊,已經長成的大樹。而家鄉的族親,經歷了安史之亂和吐蕃多次劫掠,早已不知了去向。
高僧悟空住持長安章敬寺二十多年,期間主持翻譯了多部經卷,並將在西域的見聞寫成《悟空入竺記》流傳後世。唐永和七年(公元812年)正月二十三日,悟空圓寂於長安護法寺,歸葬嵯峨山二台之頂,建振錫寺和悟空禪師塔紀念。悟空所攜回唐朝的真身佛牙舍利,躲過了唐武宗會昌法難和黃巢之亂,閱歷了五代烽火離亂,經歷了宋世浮華,1994年在山東省汶上縣寶相寺太子靈蹤塔地宮被發現。睹此聖物,讓我們懷想孤身遠遊異域數十年的悟空法師,苦心孤詣研習佛法,卻不忘故土親情,不畏萬難隻身返國,不由得心生敬仰拜服之情。
推薦閱讀:
※第一名妓,歷經三任渣男,骨氣卻讓所有男人汗顏!
※你知道彭德懷與金日成的恩恩怨怨嗎?
※【政治|第2期】從國家監察機構的設立回看孫中山五權憲法中的監察思想
※你認為歷史上有哪些善於權謀的人?
※那個虐死西楚霸王項羽的少年(四)登台拜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