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身邊的人都是讓我舒服的人

今天下午及晚上和阿姣、鼠精他們出去過六一,意外的是,整個過程都還挺落魄的。吃的地方不如意,吃的食物不如意。

傍晚趕作業,沒來得及洗手,把 Mac 的鍵盤弄得很臟。

晚上回來後,我到自習室找吳桐,他果然在這裡。我坐在他旁邊看書,凱文凱利的必然以及科技想要什麼。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意識到自己目前的狀況或許一部分原因是身邊的人都是讓我舒服的人。之前我意識到自己目前進入了舒適區內。而我之前的部分思考其實是通過釐清我遇到的問題進行的,比如說與李曉玲關於思修課洗腦的問題,她表示沒有去經歷就不可以去評判。我通過持續思考判斷這一觀點是否恰當從而推動自己思考能力的發展。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推著我向前走的深層次的動力——建立與周圍世界的關係。同時,隨著思考及推理能力的提高,我的過濾能力也在逐漸加強。漸漸地,出現在我身邊的人都是讓我舒服的人,出現在我的 timeline 上的都是我或許或少認可的觀點。也就是說,我的身邊沒有了「不同」的聲音。這一方面意味著我的過濾系統是有效的,我有效地進入了舒適區;但同時這也意味著我與當前環境的關係已經建立,行為動力發生缺失。

當出現停滯感時,我開始難受。這或許意味著,舒適感並非我(個體)想要的,發展感是更為關鍵的,或者說,發展感即為存活感

那麼,如何進一步「發展」?直覺是否定推翻當前的關係而從頭再來,但顯然不應該如此。建立、進入舒適區是應該的,過濾系統是應該的。只是此外,還需要新鮮的東西流動進來。比如說,timeline 上應該過濾掉低品質的噪音,但同時又應該容許有品質的噪音進得來,有品質的噪音與已有的認知引起的衝突是更進一步的發展,是為流動。並且更本質地看,我需要換地方。在當前刺激量的環境下我已經可以很好處理,也就是說,我需要更多的刺激量,以供給系統演進。

問題是,一個月之內我只能待在當前這個地方。好的是,我可以先來想辦法為過濾系統加入品質維度,以此先來過活。


推薦閱讀:

認知的世界永無止境
為什麼我們會害怕做不好事情(一)
March, 2018 — Get Anxiety Out of the Way
2017年年度總結,2018年1月2日-----now2018.1.20
關於讀《把時間當作朋友》的思考和感悟

TAG:自我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