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設計實例與分析
之前分享了好幾期國外怎麼做食育,也分享了一些讀後感和反思,想必感興趣的夥伴們已經躍躍欲試,準備嘗試做自己的食育了。也有些想做但到實操又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的小夥伴,那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具體的實操!讓大家在理解食育的基礎理念後,真正動手嘗試在家進行食育。
下面我們拿一個之前設計的食育課程來參考看看↓
課程目標促進親子互動和親子關注
提升孩子的動手能力
對象和要求
3~6年級兒童
6個家庭,12人
2小時30分鐘
結合閱讀
愛爾蘭蘇打麵包
材料與工具清單高筋粉 250g*6
全麥粉 250g*6
水(或牛奶) 188g*6
泡打粉 5g*6
鹽 3g*6
不鏽鋼盆 6個
刮板 6個
電子稱 3個(輪流使用)
烤箱(30L) 3台(每台同時烤2個家庭製作的麵包)
課程流程
引入15min
導師結合繪本《烏鴉麵包店》講故事
準備30min
展示今天要做的愛爾蘭蘇打麵包(導師的作品)
首先講解今天的製作過程(最好提前畫出流程圖)
帶著大家進入製作狀態,衛生儀式(包括清洗與佩戴圍裙、帽子、套袖等)>領取工具>稱量材料
感知15min
認識麵粉(介紹高筋粉與全麥粉)並感受(手感、味道)和分享
認識鹽並感受(手感、味道)
認識牛奶並感受(味道)
認識泡打粉並感受(手感)
製作30min
混合乾性材料(將除水或牛奶等液體以外的材料全倒到不鏽鋼盆里)
加入水,用手進行簡單攪拌(引導感受到產生氣泡與觀察氣泡)
取出麵糰(濕度比較大)放在工作台上揉圓,並切口
放入烤箱烤制(200度*30分鐘)
烤制等待30min
觀察烤箱里的麵包的變化(約定約10分鐘看一次)
收拾使用過的工具、沒用完的材料
清潔桌面等公共空間
引導兒童討論製作麵包的過程
引導兒童討論今天成品的去向
拿出成品放涼後,脫下圍裙、帽子與套袖等並歸還原處
回顧與分享
成品觀察(看、嗅、手感)和討論
回顧今天的製作過程
猜測食物的味道並品嘗(味道、口感)
分享麵包與談談感受
從幾個角度分享一下設計理念,做了什麼設計和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呢?
首先在前期設計和準備階段:
目標驅動設計,我們在設計食育過程之前,往往先要有個大體的目標,而且這個目標是要圍繞著「學習者的改變」來進行描述的。比如「提升孩子的動手能力」,這就是圍繞孩子進行設計的目標。當然如果你在家對自己的孩子實施食育,建議有個最近一個階段的目標即可,不需要每次都有一個目標。
兒童友好為先,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食育原則,即我們是面向孩子的生活進行教育思維的重設計,但所設計的一切都應該以孩子的需求與孩子的客觀情況為依據進行設計,一切看起來再美、再實用、再高性價比的設計,如果違背了這點,對食育來說都不是一個好的設計。
菜品難度合適,這條一看就懂,但是具體怎麼來分辨呢?建議可以先區分需要加熱與不需要加熱的菜品——中式的加熱方法,例如炒、炸等,在操作過程中有較高的難度,所以建議10歲以上兒童學習;而西式的加熱方法,如電烤箱、光波爐,以及中式的電蒸鍋,加熱過程操作起來比較簡單,所以基本上7歲以上的兒童就可以在指導下進行操作。而不需要加熱的菜品,更多的是清洗、去皮、切分、塑性、攪拌等工作,對於5歲以上的兒童都可以獨立的完成,但要注意工具的選擇,要盡量購買兒童使用安全的刀具等。上面所描述是基本上由兒童主導,成人只是從旁輔助的情況,如果是成人主導兒童輔助的話,則沒有什麼年齡限制,哪怕更小的孩子都能協助一些簡單的步驟,如清洗蔬菜等(雖然對孩子來說更多是玩耍)。
然後是製作過程中的設計:
真實的材料與感知引導,在我們食育過程中,盡量選擇天然的,較少處理與加工的天然食材,這樣會帶給孩子更真實的感受(但「天然」的程度可以根據實際的情況來操作,比如做麵包可能要購買現成的麵粉,但孩子大了點也可以自己磨)。
在感知的過程設計,有幾個比較關鍵的地方,一個是認知水平,就是不同孩子對於認知的層次是不同的,最基本的是色彩和形狀,然後慢慢的增加了材質、撫摸感受想像、味道想像、氣味想像等等,所以最好有個提前的預期,比較差的孩子怎麼引導,比較好的孩子怎麼深挖。
另一個是認知方式,都是五感認知,那麼認知的順序如何設計才能讓各個感受都均衡的參與,或者讓那些平常不太啟動的感知更多的參與(對於食材來說,比如聽覺)。認知過程中讓越多的感知參與進來,則能給孩子帶來更立體的感知過程,也會留下更強烈的感受與更豐富的記憶關聯。
最後是認知環境,是每個孩子面前都有一份屬於他們自己的感知材料,還是大家都感知集中一份的材料?是大家同時感知,還是順序感知?是每個人可以無限次的感知,還是只能感知一次?感知過程是有目的性的還是無目的性的?感知過程是可交流的還是不可交流的?等等,這些都會影響感知以及記憶。
協助製作的引導,食育常常是孩子主導的過程,所以成人往往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一個引導者、輔助者的角色。如何能做好這個角色,也是一個需要學習與積累的過程,這裡提幾個關鍵點:
相信,這點很重要。你要相信孩子可以做到。很多朋友可能看到上面我說難度年齡就想,會不會這個年齡的孩子掌握不了,會不會對他們來說難度太大?在這裡我只能說恰恰相反,我見過低於這些年齡的孩子完全獨立的進行烹飪,而且成品比絕大數大人做的都要好(美國兒童超級大廚)。所以如果你設計了一個孩子逐漸進步的路徑,孩子能掌握的東西遠遠比我們成人想像的多。
耐心,這點與信心相互影響。「孩子做的太慢,還不如我自己來」,很多家長在孩子協助家務的時候會這麼想。單單從一件家務的處理速度上來說,孩子協助可能遠遠不及成人自己來做的塊(俗稱幫倒忙:P)。但是從長遠來看,只有協助家務的孩子才能更快的成長成能獨立照顧自己的人。所以這個時候所付出的耐心,恰恰是孩子成長最需要的支持。
降低自己的期待。很多人其實對孩子,尤其是自己孩子的期待是相當高的,這點對於孩子接受食育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這點所帶來的問題往往產生兩個不好的影響,一個是在孩子開始烹飪的時候,就因為你的嘮叨而喪失了烹飪的耐心,另一個是孩子在掌握了一定的水準之後,不敢嘗試一些自己從未做過的或者高難度的菜品,因為害怕失敗。所以食育的過程與其說對孩子要求高,不如說對我們家長、老師這樣的引導者來說要求更高。
製作結束後的設計也很重要:
分享成果,之前的文章(食育:家庭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育)有提到過,分享是食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其能刺激孩子對於烹飪、動手的動力,又能讓孩子有機會在同齡人中去模仿父母那裡所學到的待人接物的禮儀,最後還能不斷的結交新的小朋友,掌握社交的基本能力。所以食育最重要的作用之一——社交的學習與掌握,就是在分享成果中完成的。
一起準備與一起收拾,如果只是準備好所有的東西,讓孩子來做,然後弄得一團亂七八糟之後,揚長而去,我想誰都不會認為這是一個好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中帶來的問題比學到的東西更多。一起準備與一起收拾,可以讓孩子完整的參與整個事件在實際生活發生中的過程,讓孩子建立準備-執行-收拾的完整習慣,讓孩子在接受自然、審美、探究啟蒙的基礎上,也能掌握基本的家務工作。未來可以協助與承擔一部分家務工作,無論對家庭還是對孩子自己,都有益處。
以上就是今天給大家介紹的一個我們實際進行的食育設計,大家可以用作學校的課程,也可以用於家庭之中。但是這並不是傳統教授知識,或者單純學習技能的課程,可能在短時間內孩子並不會有非常巨大的改變。但是只要你能堅持下去,孩子一定會在這個過程中汲取Ta成長所必要的營養。
首發公眾號:Danna食驗室
推薦閱讀:
※二孩麻麻的進擊:我是如何成功拿下加拿大教育學博士offer的
※為什麼德國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蒙特梭利兒童房|給6-12個月寶寶的環境準備
※其心可誅的「海龜公知」隱蔽而無恥的在給公眾洗腦!
※你支持幼兒園安裝監控探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