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型思維是如何形成的?
先來講個有趣的故事:
科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將5隻猴子被關在同一個籠子里,籠子頂上掛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設置了一個裝滿了冰水自動裝置,只要有猴子去碰了香蕉,馬上就會有冰水噴向所有的猴子。
首先,第一隻猴子肚子餓了想去吃香蕉,它伸手去碰了香蕉,結果導致5隻猴子全部被冰水淋濕了。
過了一會兒,第二隻猴子也肚子餓了想吃香蕉,也去碰了香蕉,這時候5隻猴子又被冰水淋濕了。
之後,其他3隻猴子也都逐一上前嘗試,結果同樣被淋得一身濕。
於是,5隻猴子都再也不敢去碰香蕉了。
然後,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隻猴子換出,換進一隻新猴子。
因為是新來的,並不知道之前發生了什麼,所以這隻猴子一看到香蕉,自然馬上就會想去拿。這隻猴子剛準備跳起來時,實驗人員發現,香蕉沒拿到,其他4隻猴子就對新來的猴子一頓暴打,這讓它感到莫名其妙。
過了一會兒,實驗人員又把其他4隻猴子中的一隻換成另外一隻新猴子,這隻猴子看到香蕉,出於本能,又去碰那根香蕉,結果其他4隻猴子對它又是一頓暴打。
新來的猴子挨了幾次打後,就再也不去拿香蕉了,原因是——怕挨打。
至於為什麼其他猴子要打它,它自己也不清楚。
接著,實驗人員繼續把第一次實驗中留下來的4中猴子中隨機抽選1隻猴子,換出籠子,然後又繼續換進另外一隻新猴子。新來的猴子一進籠子,也是迫不及待想要去拿香蕉。當然,和之前發生的情形一樣,香蕉最後沒吃到,反而是挨了其他4隻猴子的一頓暴打。
最後,新來的猴子很快地適應了「不碰香蕉」的規則。
實驗人員在研究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上次挨過打的猴子,這次出手最積極,下手最重。
就這樣,所有的老猴子都陸續被換成了新猴子,直到最初的5隻猴子,全部換成了新來的5隻猴子。
結果是,大家都再也不敢去動那串香蕉了,前提是,它們既不知道冰水的存在,也不明白原因何在,但是它們只知道一件事——誰去碰那串香蕉,誰就要被暴打一頓。
從「拿香蕉會被水淋」到「拿香蕉會被揍」,猴子的思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久而久之,誰也不知道拿香蕉為什麼會被揍,也沒有猴子會去追究這個問題,總之會被揍就是了。
這是為什麼?
因為猴子的思維已經陷入固有成見的泥潭,不敢也不想再去嘗試新的事物。
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有的人會認為自己的能力和智力是天生,一成不變的,因此他們在面對困難時,反而會把成敗當做是判斷個人智力的標準。
很顯然,一旦陷入這種固定型思維,有的人就會急於一遍遍證明自己的能力。如果你只擁有一般的智力和才能,以及普通的個性——那麼,他們會為了不讓自己在這些基本特徵方面看上去或者給人感覺不足,就會去證明自己有能力在這些方面達到正常水平。
反思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是不是也陷進了這種以證明智力的聰明與否為標準的泥潭?
從小就被灌輸一種以高分論成敗的單一性判斷思維,只會讓我們對新事物探索的求知慾被人為地削減,因為周圍人對於結果的過分關注,並以結果來評判你時,你就會不自覺地把精力減少在探索和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提升過程上,而是在乎周圍人對你的評估和看法,變得小心翼翼。
這種過於在乎周圍人的眼光的思維模式,反而會把你帶入固定型思維的死胡同:別人的成功是否意味著你的失敗?
前段時間一篇瘋傳朋友圈的《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這種販賣焦慮的文章,按照邏輯,是不是意味著對比同齡人,你的人生已經失敗,再怎麼努力也沒有意義?
並不是說努力沒有意義,而是努力的起步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上,從資源、人脈、資金等這些因素來分析的話,你和他們,根本就無可比性。
最後,借用羅永浩文章中的一段話作結:
你如果走進社會,為了生存或是為了什麼不要臉的理由,變成了一個噁心的成年人社會中的一員,那你就把這個世界變得噁心了一點點。如果你一生耿直,剛正不阿,沒做任何噁心的事情,沒有做任何對別人造成傷害的事情,一輩子拼了老命勉強把老婆、孩子、老娘,把身邊的這些人照顧好了,沒有成名,沒有發財,沒有成就偉大的事業,一生正直,最後梗著脖子到了七八十歲死掉了,你這一生是不是沒有改變世界?你還是改變世界了,你把這個世界變得美好了一點點。因為你,這個世界又多了一個好人,聽懂了吧?
推薦閱讀:
※構建你的學習系統,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被體制化VS可塑化,大腦升級最關鍵裝備
※《終身成長》:沒有什麼成功是輕而易舉的
※思維模式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