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那年選擇讀土木工程的你,現在怎麼樣了?

「汶川地震那年選擇讀土木工程的你,現在怎麼樣了?回首被偷走的十年,你會不會後悔當年的選擇?」

寫此文的緣由

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也是2008年高考的學生大學入學十周年。

回想一下08年,那是土木工程的風口。一方面,從98年開始的地產黃金十年吸引了無數學子投身土木。另一方面,那年的512大地震成為無數國人心中的痛,地震既激勵了莘莘學子為生民立命、建設更加牢固的房子,又讓人看到了土木工程領域對人才的新需求。這樣的背景下,很多人選擇了土木工程專業。

一轉眼,十年又過去了,這十年可能可以被稱為地產的「白銀十年」。我們在黃金十年的尾巴上入學,如今即將進入而立之年,卻可能連白銀的尾巴都抓不到了。

所以,我問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汶川地震那年選擇讀土木工程的你,現在怎麼樣了?回首被偷走的十年,你會不會後悔當年的選擇?」為此我專門採訪了幾位那年入學的同學,組一篇專題的稿件。

被採訪的同學的就業面很廣,有結構工程師、橋樑工程師,有在總包單位的,有地產從業的,有搞科研的,還有轉行的。

以下是我準備的幾個問題

1.汶川地震時你在做什麼?你當時是什麼感覺?

2.你為什麼選擇讀土木工程專業,你的專業選擇是否受汶川地震的影響?

3.本科及研究生期間你接觸過與地震及抗震相關的知識么?你是否直接從事過與之相關的設計或研究?

4.目前你從事什麼工作?你的工作內容是否涉及抗震?汶川地震及學校的抗震教育,對你現在的工作有什麼影響?

5.你是否後悔當年的專業選擇?

同學回復

A同學——地震親歷者,橋樑工程師

2008年5月12日下午兩點半,是下午第一節課的開課時間。高三課程緊張,大家都在做著課前準備。地震在所有人毫無意識、也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襲來。我們能感受到教學樓、課桌,乃至自己身體的的劇烈晃動,但由於缺乏地震相關教育,我和同學們都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場大地震。經歷了短暫的茫然和大腦空白後,雖然無人組織,但各個班級都開始快速、緊張但有序的向教學樓中間的場地撤離。自己當時腦中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快跑,不要被埋了,要活下去。我撤離出教學樓後回頭看,四樓的同學因為樓層高,晃動劇烈,已經無法下樓。看著二十老年的老教學樓在地震下左搖右晃,粉刷石灰和小水泥塊不停下落,只希望老樓千萬要挺住,不要塌,要不然未下樓的同學難以生還,已下樓的同學也將被埋在這四周都是老樓的狹小空地上。萬幸,大樓最終挺住。當震動在半分鐘後停止時,自己都快忍不住想要跪下去。大難不死,既感恩上天垂憐,也希望後面一切順利。

雖然自己是地震的親歷者,看到了地震帶來的巨大恐懼、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但這卻不是我選擇土木工程專業的決定因素。由於所在地區信息閉塞,自己中學階段也全身心學習,無暇了解書本外東西,視野狹窄,我對大學專業了解極少,專業選擇基本是高中老師推薦什麼,自己就選什麼。

老師說清華土木工程不錯,以後待遇很好;我自己大致了解了一下,知道學習土木工程專業可以造更堅固的房子、大橋,在危險情況下可以保護人們免受傷害,想想還是很有實用價值的專業,就填報了、然後被錄取了。自己和土木工程的結緣,可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因為經歷過地震,所以自己對地震相關的知識挺感興趣。本科與研究生期間,跟地震有關的課程我基本都選修了一遍。從單自由度結構的無阻尼自由振動,到多自由度的有阻尼振動,再到振型組合、高層建築結構抗震;從反應譜到時程,從時域到頻域;從抗震到減隔震等等,均有所涉及,但不夠深入。研究生期間,因為研究方向不是抗震,未深入從事地震相關設計、研究。

我目前從事橋樑設計工作,自己的工作會直接影響橋樑結構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在校期間的專業所學,現在都派上了用場;親歷大地震,也讓自己對工作多了一份尊重和敬畏。所做工作會經常用到橋樑抗震知識,此時越來越明白「書到用時方恨少」。

一方面我會通過書籍、規範等,補充結構抗震相關知識;另一方面,也時刻用汶川地震造成的慘烈損失和自己面臨地震時的巨大恐懼,提醒自己工作中一定要仔細,不可出錯。不能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或者粗心大意,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當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回想從事土木工程專業學習和相關工作十年來,會有一些抱怨,例如設計工作的辛苦繁瑣,待遇相比於熱門行業的低微,社會對設計行業過高的要求,大行業整體趨勢下行等。但是,也沒有後悔當年選擇土木工程。各個行業均有不易之處,自己在土木行業,就更容易看到本行業難處吧。何況,通過自己的工作,可以將一些原本不存在的東西變得存在,切切實實的改變這個真實的世界:讓平地起高樓,讓天塹變通途,讓生活更美好,讓生命更安全。這也是土木工程工作,帶來的一種踏實感、自豪感和成就感。

B同學——結構工程師

我的家鄉在東部,512地震時沒有什麼震感。在我們小縣城裡,網路還不是非常普及,地震的消息都是從電視、報紙上獲得的。而我是住校生,校園裡既沒有電視,也沒有網路,消息非常閉塞。我當時每天都會向走讀生打聽相關消息,老師們也會給我們講新聞。當時我最大的感觸就是災難無情,應該珍惜生命。我為那些在地震中喪生的同胞感到惋惜,這此地震讓我更加敬畏生命,更加覺得活著就應該珍惜每一天,為這個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我更想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一個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

高考後我選了土木工程,當時做這個選擇並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我記得北大和清華的老師都到我們學校來招生,我這個人對文、理科不敢興趣,覺得工科比較有趣,就選擇了清華大學。清華的老師問我想學那個專業,我就問他清華的工科哪個專業比較好,他首先給我推薦的是建築系。但是我自己沒有任何繪畫基礎,可能不適合讀建築專業,然後老師就給我推薦了土木工程系——這個系就是蓋房子的,有機會到各種施工現場參觀學習。我覺得蠻有意思,就選定了土木系。直到多年後,我才知道我們這個專業是搬磚的,也有很嚴重的性別歧視……

現在想想,那時的我對各個專業並不了解,我的認識局限於當時所能接觸的環境和人。做這個選擇倒沒有受地震的影響,我覺得只要能為社會貢獻力量,不在乎是做哪一行的。

作為土木系的學生,本科研究生期間我們肯定都或多或少的接觸過一些抗震相關的課程,比如研究生階段修過潘鵬老師的減震和抗震原理。研究生階段我師從陸新征老師,陸老師的課題組很重要的一個研究方向就是抗震,主要是通過數值分析的手段進行研究,並且在區域防災方向近幾年有很大的進展。遺憾的是我碩士階段的研究方向並非抗震,而是研究建築的防連續倒塌。都是研究建築物的倒塌,只不過地震下的倒塌是針對「地震」這種荷載工況,而連續倒塌是針對一些意外荷載(比如爆炸、撞擊等)。近期課題組又在多災害防禦方向進行了一些研究,即一個建築物既能抗震、又能防連續倒塌,還功能可恢復(相關的研究可以參考「陸新征課題組」這一公眾號)。

目前我從事建築結構設計工作。對於結構設計而言,抗震設計是重中之重,可以說是貫穿整個設計工作。在初步方案階段,需要在兼顧建築功能、建築立面效果的同時選擇對抗震有利的結構布置形式,也就是說從概念設計上把握方向;在施工圖設計階段,我們需要對結構進行抗震計算,同時考慮相關抗震構造措施,也就是從計算分析和構造措施兩方面保證結構的抗震性能。

汶川地震後,學者專家對震害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在震害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及時展開了一輪對我國抗震設計相關規範的修訂工作,這些規範是我們結構設計的依據,必須遵照的準則。汶川地震的發生讓我們認識到了抗震設計的重要性,作為一個結構工程師,我們的工作是直接與人的生命相關的,必須懷著對生命的敬畏認真負責的對待每一個工程項目。我記得一位專家曾經說過,在汶川地震震害調研時發現,很多房子的倒塌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就是因為很多構造措施不夠合理,建造質量差,才造成在地震面前不堪一擊。作為一名結構設計師,我希望從自己手中出去的圖紙都是經過嚴密的計算、合乎規範、表達準確清晰的。如果有地震來襲,我希望它能夠成為地震中保護生命的場所,而不是地震的傀儡,間接殺人的武器。

對於專業選擇,我曾經懷疑過自己是不是選對了,但是我從來沒後悔過。在我們這個行業,女生找工作挺受限的,很多崗位明確表示更喜歡要男生。我曾經為此很憤怒,現在對這種「歧視」也還會有點介意的。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會懷疑自己為何要選擇一個漢子該學的專業,為何會對工科抱有執念?我也曾經問過自己,如果當初知道這個行業女生就業會受到或多或少的限制,還會選擇這個專業么?後來經過反覆思考,我覺得我還是會讀這個專業。

開始選擇這個專業的時候是懵懂的、草率的,但是經過了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的學習,我喜歡上了這個專業,也從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工作了三年,畫過的圖紙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建築,還是很有成就感的。也許這個行業性價比不高,但是總要有人去做這份工作,這份工作也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作為一名清華的學生,不僅要做這份工作,更要做好這份工作。我相信不管從事什麼工作,不管是哪一個行業,都要對工作投入自己的熱情,從工作中發掘自己的價值、對工作有認同感,才不會被周圍浮躁的環境影響,才能不斷積澱,厚積薄發。

C同學——基建

地震的時候我在家午睡,一覺醒來感覺有異樣,頭腦昏昏沉沉。然後就知道了汶川的消息,地震舉國關注,我的心情也一直難以平靜,社會各界迅速動員抗震救災讓我非常感動。

我從小一直想當工程師,保送填報志願的時候都是填的工程專業,地震之前就已經確定了土木工程專業。這次地震更讓我堅定了做土木、做抗震的決心。

我研究生期間的課題主要是抗震方向,涉及超高層建築結構(地上結構)的抗震性能研究與優化。簡單的描述,主要是通過計算機模擬的方式,在虛擬空間建立無數尺寸、參數、布置逐漸變化的超高層結構,然後把這些樓震塌或者震壞,從而研究這些結構的最大承受地震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個在虛擬空間製造無數地震的「上帝」。

我對於地震的認識,以及對房屋的認識,都在學習該專業之後有了本質的變化,原來以為房屋是硬邦邦一坨,但是其實人站在上面,是會變形、彎曲、沉下去的。在強烈地震作用下,房屋特別是高層房屋,更會像麵條一樣彎彎扭扭。

目前我從事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軌道交通、綜合管廊等),內容更偏地下結構,對抗震的需求同樣重要。

我不後悔當年的專業選擇,我熱愛土木工程,並打算將其作為終生的事業。

D同學——地產從業

我所在的地方離汶川很遠,地震時語文老師在給我輔導作文,沒什麼震感。到晚上回家才得知地震了。我們那時已經報完志願了,所以地震對我的專業選擇沒有影響。

本科期間學習的抗震的知識非常多,如果沒有地震的話,各種專業教科書的厚度都可以減少一半。我覺得如果不需要考慮地震和風荷載的話,蓋樓這件事其實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就能幹了。

目前在地產公司工作,每次標書後面都會有地震影響研究報告。看到這一部分我會突然感覺到,我還學過相關知識。

對於選擇土木工程,說不後悔是不可能的。後悔讀了四年本科,更後悔的是又讀了三年研究生。現在工作中用原先的知識可只能用到1%。

有少部分人或許可以做到「做什麼」和「學什麼」無關,對這類人,他們真的不用管選什麼專業。但是包括我在內的大部分人不是這樣的。

E同學——科研

08年5月我正在備戰高考,看到地震的新聞後,覺得震驚、不可思議,這樣的災難讓生命罹難,家園遭殃。但畢竟我自己沒有經歷過地震,可能無法體會受災地區的痛苦。

大學入學前,我還不是很了解土木和抗震的關係。我選擇清華土木,是覺得清華土木的名字比較響,跟地震的影響倒不大。本科和研究生都有接觸過抗震的課程,我想經歷過完整的本科教育的人,都會有很強的防災意識。土木工程師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防災減災,不僅要防震災,也要防火災。我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就是「抗火」。

目前我在英國從事博後研究,研究領域是循環經濟相關的,也在繼續之前的結構抗火相關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沒有涉及到抗震,英國沒有地震,高層也並不多,民宅多數是砌體結構,對抗震沒有單獨設計。

我很喜歡土木工程,喜歡做研究、解決問題,我不後悔當時選了這個專業。

F同學——岩土工程師

我們不在災區,但地震發生之時有震感。在上課,心裡有點懵,特別想知道具體的情況。填志願的時候,選擇了水利工程專業。做這個選擇我沒想太多,也沒有受地震影響,當時我什麼都不懂。

目前在某頂級建築工程顧問公司從事土木工程設計,所在國家和地區沒有抗震設防要求,所以工作中沒做過抗震。

是否後悔專業選擇?後悔。如果選擇了其他專業,或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吧。專業里學的東西適用性太窄,出了本專業就沒什麼用了。

G同學——金融從業

我是保送生,在高考前半年多便已確定專業,我那時候對專業了解不多,選擇土木工程因為是熱門專業就業方便。

地震發生時,我正在參與高中學校的招生考試工作,得知地震的消息非常難受。作為土木工程的學生,我比其他同學更關注抗震救災的情況。本科期間專業課上老師有講過地震相關知識,每門課程的老師都會重點強調抗震。

目前我從事金融工作,券商分析師,在工作中用到的專業知識較為有限。雖然轉行了,但我並不後悔選擇了土木工程,雖然當年的專業選擇沒經過深思熟慮,我在讀書期間對本專業興趣不大,但是本專業的學習經歷才構成了現在的我。十分感謝學校和老師的培養。

結尾

為了客觀地傳達這些同學的觀點、避免引入我的想法,我在輯錄時只對部分字詞進行修改,未改變原意。

我本來以為很多人是受了地震影響才選擇土木工程的,採訪了一圈下來,我才發現地震的影響很有限。大部分高中生並不能把土木和震災聯繫起來,一些同學在此前就已經有了明確的專業意向,另一些同學則是在填報志願的過程中才了解土木工程的。

其實也沒啥好總結的,精彩內容都在正文裡面了。在職場上我們還是新人,但對於在校生而言,這些「學長學姐」的經驗還是有價值的,希望能大家提供有益的參考。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推薦閱讀:

建築一網 | 為什麼鋼筋搭接長度要2.4米?談花蓮雲翠大樓倒塌事故
不知道該怎麼辦
為什麼鋼箱梁橋的鋪裝不設置混凝土鋪裝層?
土木工程的哪些課程對將來工作有用?
系列三之:彈性受壓桿件的穩定(2)

TAG:土木工程 | 大學專業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