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認我輸了(上)

再次執筆,已隔半年光陰。以下內容看似瑣碎,實則以邏輯為線索,請耐心讀完。

一.這半年我做了哪些事,結果如何

1.為什麼決定考雅思

大三上期,偶然看到留學網站上關於NUS(新加坡國立大學)管理學碩士的招生簡介及畢業後的出路,被其「不算高的門檻」(雅思7.0,不用GMAT)、「用時短」(1年)、「費用低」(學費+生活費25萬左右)、「出路好」(畢業生基本都能進TOP500,起薪5000新幣,約2.5萬人民幣)所吸引。心想就算3年多沒碰過英語了,魔鬼訓練個半年應該還是沒有問題的。

就在自己做著黃粱美夢時,意外接到了美聯英語的一個電話,邀我去做一個「免費」的英語水平診斷。結果我的水平為M3,還不如一個高三學生,此時如果我去考雅思成績不會超過5.0。

在美聯學習的半個月,除了頭兩天的新奇,接下來都是煎熬。外教老詹對我格外用心,我猜是因為他從我身上看到了一些其他中國學生身上沒有的東西,而我也能從他身上感受到大多數國人不具有的熱情與率真。儘管如此我卻感受不到自己每天的進步,晚上睡覺前回憶這一天學到了什麼,除了幾個新單詞什麼也想不起來,這種看不到效果的學習讓我毅然選擇自學。

離開的那一天老詹極度懊喪,以為自己哪裡做得不好,在我解釋了無數遍之後,他冒著被辭退的風險把美聯的內部課件及資料拷給我,希望能對我有幫助。

在最後一次和Molly(我的學管)交談中,眼淚忍不住滑落,感覺辜負了他們的用心,也恨自己的愚蠢。暗暗下定決心我一定要自學考到7分。

2.第一階段:只背單詞

大三下期由於重修線代,留給學英語的時間也不多,暑假從荷蘭回來更加感受到聽力和口語的巨大差距。大四上期剛一開始便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決定用一個學期的時間徹底解決這個心魔。

首先,使用眾多人推薦的《17天搞定GRE單詞》中的方法開始背詞頻為前3001至7800的4800個詞。在背到6700左右時,我發現之前的遺忘率高達30%,索性又從頭背第二遍,反覆多次,為期一個月。到目前為止,認知辭彙量穩定在7000以上。

3.第二階段:以自己的興趣為出發點

閱讀材料選擇了HBR 10 Must Read系列中的《Managing Yourself》,精讀了9篇長文。雖然能看懂,但非常吃力。

聽力材料選擇了Tal的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公開課和《領袖心理學》公開課,逐句聽寫語段時長120分鐘。

口語和寫作選擇了石堅在知乎Live中教授的方法,寫了22篇關於自己基本情況的文章。每篇200詞以上,逐句校對並背誦。

上述過程從10月10日持續到了11月中旬,我意識到以自己興趣為出發點的學習雖然可以緩慢提高英語綜合水平,但對雅思考試的幫助並不大。

4.第三階段:以他人備考的方法論為出發點

離報名的考試時間還有兩個月,感覺還是沒有步入正軌心裡有點發慌。在瀏覽知乎眾高手的備考方案後,開始重新擬定戰略。

閱讀在學習貴學馮濤的課程之後,開始用張永哲在知乎Live中教授的方法,拿劍橋雅思真題8、9、10、11做分題型練習,發現即使辭彙量達到7000,每篇閱讀依然會碰到10~20個生詞。

聽力開始刷王陸的《雅思王聽力真題語料庫》,從剛開始正確率只有50%到兩個月以後穩定在95%左右。

寫作開始閱讀《顧家北手把手教你雅思寫作》,大作文寫了8篇後覺得顧家北寫的不好,轉而學習Simon的寫作思路。

口語看著雅思哥上的答題卡自己手寫part 1的素材,之後意識到自己準備速度太慢,於是在淘寶上直接買了泰德老師準備的所有素材,邊改邊背。

5.第四階段:以雅思考試的本質為出發點

即使已經做了這麼多工作,依然感覺不到質的飛躍,迫不得已將考試日期向後延了兩個月。

閱讀在分題型練習結束之後,我開始反思自己為什麼會出錯,以及為什麼讀得慢。我的結論是:出錯是因為對原文及題乾的理解深度不夠或出現偏差,而提高閱讀深度和準確率只能通過精讀;讀的慢是因為對個別單詞及短語不熟或長難句理解的慢,解決的辦法是反覆速讀,直到內化。於是我開始用48篇文章做精讀+速讀練習。

聽力在聽完語料庫(即考點詞)之後,聽真題發現還是完全跟不上。而跟不上的原因我認為是某些發音在我大腦中形成的神經連接還不夠強,而跟讀語音(不看原文)能夠加強這種神經連接。我開始採用先0.8倍速跟讀語音,錄音,在原文中標記不熟或出錯的發音的方法,熟練後再提高到1倍速、1.2倍速,練完S1再練S2依此類推。這兩種練習方法都得到了泰德老師的肯定。

6.離目標的差距

粗略計算,從九月份以來,在英語上投入時間為五個月(其中第一階段1個月,第二階段1個月,第三階段2個月,第四階段1個月),共計900~1000小時。

閱讀要穩定在7.5~8分還需要投入60小時;聽力要穩定在7.0~7.5分還需要投入120個小時;閱讀如果要穩定在6.5分還需要投入150小時;口語要穩定在6.5分還需要投入170小時。總計500小時,至少還需60天。

二.分析這半年的得與失

1. 雖然離目標還有不小差距,但英語水平比起半年前肯定提高了不少。辭彙量比以前提高了一倍,可以讀懂更有深度的文章,雖然閱讀速度還是很慢。而聽、說、寫感覺進步不明顯。

2. 選擇大四上學期全力以赴準備英語的原因還有:想藉此機會,逼自己改掉多年來執行力差難以專註的毛病,重塑自己的行為習慣。我很高興自己基本實現了這個目標。為了保持專註,除了運用從HBR學來的反ADT清單外,我封鎖了最浪費我時間的十幾個網站,關閉了朋友圈,並給自己定下了一系列的規矩。雖然偶爾還是會被癱瘓,但近三個月的番茄鍾統計數據穩中有升,有較好的持續性。雖然達不到「拚命」和「24小時連軸轉」的狀態,但每天專註學習8~9個小時(實際的sedentary time至少10個小時)已成常態。這種遞延享受,拒絕一切奶頭樂(色情行業、八卦娛樂、電視劇、商業電影、綜藝節目、網路遊戲)的生活方式是一切成功的根基。

3. 雕爺說:堅持,是有視野高度後的堅持。可別傻乎乎地干一件絕無成功可能之事,還硬挺硬扛,人要擇善固執。我想說: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什麼是「善」,就像沒有人一開始就know thyself一樣。此時,最關鍵的是要有一段長時間「固執」地經歷,這種經歷讓我可以放平心態,不再幻想一切得與失。當找到屬於我命運中的「善」時,我才能用十年如一日的毅力堅持下去。

1. 準備的初期階段走了很多彎路,做了大量的無用功。

2. 投入了大量時間,沒有取得令自己滿意的結果,沉沒成本巨大(至少可以精讀20本書)。

3. 錯過了秋招,影響了春招,放棄了保研,機會成本巨大。

三.這半年的反思、感想及對之前人生階段做個小結

1.為什麼在這個關鍵節點選擇放棄?

(1)這半年的經歷要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就是掙扎。既有來自peers的壓力(班裡打算出國的除了我都已拿到offer),又有對自己能力的懷疑,還有對未來茫然的恐懼。無數次因為看不懂文章扔書,無數次因為跟不上語料的速度砸東西,無數次因為寫不出東西情緒失控,無數次因為看不到希望長夜痛哭。

以上種種,在理性上我沒有半句怨言,因為前三年的時間沒有投在英語上是自己的選擇。每每想放棄的時候就想起陳江挺的話:成功就是在忍無可忍時再忍下去的決心。便咬咬牙,心想再撐一個月說不定就到臨界點啦。

也許真的如我之前計算的,再撐兩個月就可以考到7.0了。姑且不論還要幾個月才能熬出頭,這半年發生的事實足以支撐一個推論:英語從高考結束到現在已經變成了我的劣勢。

我在第二階段讀HBR時,Peter Drucker在《Managing Yourself》里寫道: One should waste as little effort as possible on improving areas of low competence. It takes far more energy and work to improve from incompetence to mediocrity than it takes to improve from first-rate performance to excellence. 道理誰都明白,但誰又不想把自己的劣勢填平甚至變成優勢呢?德魯克並沒有否認這種可能性,他的意思是這不是最優選擇。

(2)另一點讓我痛苦的地方是我渴望的英語能力(即我學習英語的目的),遠超雅思考察的能力。

以閱讀為例,在精讀了29篇真題文章,感覺自己功力大漲,信心爆棚之後,第30篇文章一下把我打回原形:完全不知道作者想表達什麼,太抽象了。這篇文章留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咬文嚼字、邏輯混亂、極其晦澀。為了證明雅思選文水平之低下,我開始做精讀和結構梳理。結果令我大跌眼鏡,全文論述了一個極有意思的社會現象,作者的論點、理由、解釋說明條理清晰,視角獨特,雖不敢完全苟同,但絕對足以令我深思。全文大意見下:

為什麼說這篇文章寫得好還有一個原因:我在盧浮宮確實體會到了作者描繪的窘境。只是不太認同理由1,而且想補充一點理由:藝術品離普通人的生活太遙遠了,普通人的感官不夠敏感到對藝術品產生共情。

問題來了,如果我只花20分鐘囫圇看一遍文章,做完14道題對完答案,我是不可能理解到這個深度的。而一篇英文文章我如果要想獲得和對應中文相同的理解深度,需要至少5倍於後者的時間。也許只需要大概知道作者的意思就能做對其中的12~13道題,對最終的閱讀成績沒什麼影響,但對我來說這是沒有意義的。閱讀的本質就是接住作者投出的這枚棒球,而不是做對多少道題。也許,只有少數母語使用者才能在20分鐘內做到吧。

再來說說口語,同樣存在著上述矛盾。如果讓我自己寫素材,比如話題「Do you have a girlfriend?」我可以寫的非常深(先寫中文,再翻譯)。我會從我觀察到的大多數情侶為什麼無法獲得幸福開始談起,然後引入自己總結的兩性關係三層需求層次模型,最後談我現在沒有女朋友的原因是因為我相信「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自己配得起它」(說白了,我想要的自己還配不上)。

如果所有話題我都自己準備,口語上7分我很有把握,問題在於複雜度太高:Part 1有29個話題,Part 2有51個話題,Part 3是2的延伸,全部寫完說不定都換題了(雅思口語考試題庫每四個月一換)。如果背老師寫好的呢?第一,不是自己想說的話,背不牢。第二,就算考過了還是無法溝通(我指的是談心)。

在荷蘭的時候,我發現一個現象:中國學生總是聚團在一起,從來不主動和老外交流,是不能不敢還是不想我不好說,但僅就我參加的兩場辯論賽而言,即使托福上了100分的同學依然無法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和我一樣,都只能進行最表層的交流。而我能獲得最佳辯手靠的是MECE和批判性思維的清晰邏輯而不是「額...額...」的口語。

在特文特期間,一個俄裔小哥對我特別主動熱情,各種讚美和鼓勵,要不是他的堅持,臨走前一天我也不會去校園酒吧跟大家一起high。從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一種人性的美好,和老詹一樣。我想,這種神奇的跨種族共情正如《雲圖》中尤因和奧拓華第一眼對視就確認對方是朋友一樣。然而,令我遺憾的是,每當俄裔小哥說完一大長段我只能理解大意的話之後,我除了「yeah」就只能「cool」。這種無法深入交流的痛苦讓我發出「Language is the fucking limitation of wisdom and relationship」的感慨。

在阿姆斯特丹,吃完迷幻松露產生的幻覺令我完全找不到北,凌晨三點好不容易回到酒店,癱在lobby的沙發上。正對面一個17、8歲的姑娘和幾個吉普賽人正在彈吉他。她看我不時抽搐,就去吧台給我接了杯水,然後關切地問我是不是生病了要不要叫救護車,我說是mushroom的副作用,明天就好了。她告訴我她一個人從美國移居至此,現在過著流浪的生活。我很想問她來自哪個州,父母在哪裡,為什麼一個人漂泊還能這麼開心,可話到嘴邊什麼也說不出來。她盯著我不停的傻笑,估計我當時的樣子和外星人無異。

這兩段經歷一直刺激著我,一定要練好口語。然而據我的觀察,要達到無障礙交流,至少要在英語國家生活2~3年。

綜上,英語對我來說就是時間黑洞。我的學習模式就是不斷擴充自己的資料庫,需要不斷花時間複習以前舊的數據,還要每天更新新的數據,而考題一旦超出我的資料庫,立刻回到解放前,我實在不知道現階段繼續堅持下去是否理性。

(2)接下來對比一下3種選擇的得與失(假設1.不留在國外工作 2.30歲之後變數較大暫不考慮 3.不管選擇什麼專業,學校教的東西對我來說都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

(4)綜上:英語是我的劣勢,且花了5個多月依然沒能逆轉;英語對我來說是時間黑洞;如果不太在意30歲之前的收入且決心不會打一輩子工則可以不讀研。

如果以上的假設推理都是錯的,我願意承擔一切責任和後果。希望5年後能證明自己做出的是理性地放棄而不是逃避。

2. 對自我的認知:我的優勢和劣勢

這部分內容來自多年的自我反思和總結,及他人給我的360°反饋。由於事實證據過多,只挑其中幾件寫。

劣勢

(1)學習新知識的速度慢,對複雜抽象的學科、概念的理解能力較差。如果在生活中無法運用,遺忘速度非常快

從初中我就意識到自己並不聰明,或者說學習方法並不高效。高考完一周,我發現自己的化學知識基本忘光了。類似的,大三下學期重修線代,期末一考完,腦海里除了「行列式」、「線性相關」等幾個概念什麼也想不起來了。並不是學的時候我不用心,正相反,我花了大量的時間聽課做筆記刷題,最後的成績也不錯,但為什麼除了一個分數,什麼也沒留下呢?這令我十分苦惱,反思之後我發現,學校的課程大都是一個模式:第一步了解基本概念、原理;第二步將基礎知識運用到例題中;第三步把這種解題思路推廣到解其他題目中。整個過程老師基本不引導學生思考(尤其是高中、大學老師),學生也很少提出疑問:這個原理是怎麼想出來的?這個概念和另一門學科中的某概念是不是很像?這種解決問題的思路能運用到我的生活中嗎?很不幸,等我意識到的時候,我已經快本科畢業了。

所以我的結論是,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對我來說一定要盡量避免,寧願學的慢一點、精一點,但一定要主動提問,想明白想透徹了再往下學。看《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我在扉頁上寫道:以任何不是為了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為目的的學習,都將走向智慧的反面。

(2)完美主義傾向,喜歡把事情做到極致;患得患失

這應該是從學前班到初中凡事爭第一的後遺症。把事情做到極致、徹底搞清楚對我來說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但在給我反饋的同學眼裡,我這麼做有點主次不分。他說,有一次到我寢室,看見我在看電影,而我暫停和回放的時間比看正片還多——因為我在紙上梳理人物關係、畫出事件的因果結構圖,並記下自己有疑問的地方等看完之後再看豆瓣的影評求證。所以一部2個小時的電影我經常能看4個小時。他覺得看電影就是娛樂,實在沒必要這麼麻煩。

如何辯證地看這個問題呢?我想一個人在一件事上挖得越深,得到的樂趣也越多。但是,一個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挖得很深。對大多數人來說,解決方案是:少數事情做到80分,多數事情60分就行了。我選擇放棄只能做到60分的事,把剩下的少數事情做到90分(電影對我來說也遠遠不僅是娛樂)。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完美主義傾向+學習新知識的速度慢,導致我的能力圈註定很小。

(3)在人際上缺乏主動性

上個暑假,約了一個學妹晚上去看電影。中午在學校小賣部偶遇,按理說見到晚上要約會的對象應該高興才對,但我當時的反應是被嚇了一跳之後的木訥。

一模一樣的情景還發生在高三上學期,當時剛追到我們班的學習委員。中午在食堂打飯,她很靦腆地從背後拍了我一下,我下意識扭頭與她對視,我一臉的茫然讓她也很尷尬,這一切都發生在一秒之內,我根本來不及反應要用什麼表情回應她,也許我正在思考什麼問題,但我的本能暴露了我的傾向性。

再往前追溯,這種行為模式甚至在我學前班就顯現出來了。那是個周六上午,買完菜媽媽騎車帶我回家。正巧馬路對面我班上的兩個女生先看見了我,就大聲跟我打招呼,我卻低頭假裝沒聽見。後來媽媽問我為什麼不吱聲,我謊稱沒聽清。

心理學把我這種人稱作「內傾傾向者」,他們大多數時間都謹言慎行,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對外界的部分刺激缺乏敏感性。就算我做了13年班長,就算我做了2年的學校主持人,就算我可以毫無拘束地上台表演星爺電影中的經典橋段,依然改變不了我最舒服的狀態是在空無一人的教室看一整天《學會提問》。實際上,我的朋友也不多,但每一個都是可以交心的對象。所以,我的結論是,我不適合做以人際主動性為核心的工作(價值體現在營造氛圍、維護關係上)。

(4)面對困境或打擊時,情緒不穩定,有毀滅傾向。對失敗的恐懼感太強烈

這種無法坦然接受自己失敗的傾向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陰影。具體事例太多就不詳述了。我想,放棄出國留學,是我第一次承認並接受自己的失敗。

(5)賭性強,有時顯得偏執、極端

從上文講到的一個人在阿姆吃mushroom和創業休學中可見一斑。

優勢

(1)在研究自己感興趣、認為有意義的領域時表現出極大的動力和專註度

這種傾向從小學開始,當時痴迷於軍事,發燒輸液的時候都要讓媽媽給我念《二次世界大戰演義》,我記得非常清楚講的是隆美爾與蒙哥馬利在北非戰場鬥智斗勇的故事。

大一痴迷於Ghost In the Shell,繼而研究賽博朋克文化、人類集體無意識、沉默螺旋,並在班級第一次讀書會上做了2個小時的無稿分享,被學長評為「拿出了壓箱底的知識」。

大二下學期開始研究積極心理學和領袖心理學,在心理學課上分享了自己總結的人類認知模型,孔燕的評價是「這水平可以給我的研究生講課」。

大三上第3遍看《MBA教不了的創富課》,基本上能在腦海里浮現出藍海戰略和價值鏈分析的所有細節,並在跨度為3年的至少6次課堂彙報中運用,每一次都是上一次的迭代,每一次都有更深的領悟(這本書吃透了,基本上在商科的所有課程中都可以運用)。

統計了一下近5年的讀書筆記、心得感想,約200張A4紙30餘萬字。這些事有一個共性:沒有人逼我做,沒有任何物質獎勵,沒有老師教,純粹以好奇心為驅動力。

(2)特立獨行,不隨大流,寧願放棄短期利益或違背眾人意願也要堅持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有時能做到逆人性,在關鍵時刻爆發出強大的勇氣果斷與鎮定;面對誘惑有一定的定力與耐心

這種傾向從學前班開始。一節語文課,大家正在朗讀拼音。在讀完左上角第一個拼音後,大家按從上往下的順序開始讀第二排第一個。我突然大喝一聲:「不對!」教室立馬鴉雀無聲,所有人都轉過頭盯著我。「應該從左往右讀,1、2、3起!」全班的朗讀習慣就這麼被我改變了。我已經記不清當時老師的反應。幾周後,班主任在班會上提議我當班長,全班47個人42個舉手支持。至今我依然不明白我哪裡來的勇氣和集體的習慣對抗,也許在年幼的我心目中,從左往右讀書是天經地義的。

初三時,不知道因為什麼流言蜚語讓門衛對我產生了偏見。中考前一周和班主任協商後,我自己在家複習。臨考前兩天,大家在班上最後一次聚餐,我從家趕到學校,門衛說什麼也不放我進去,他說:「你不是我們學校的吧,我從來沒見過你!」我心想:放屁,這個學校里就沒有不認識我的人。我硬要往裡闖,他就使勁把我往外拉。「小兔崽子,你再耍渾老子動手了啊!」就這麼僵持了10分鐘,一個老師正好外出,我連忙找他說情。「這不是XX么,你讓他進去吧。」「您說行那肯定沒問題!」一跨進鐵門,憤怒的淚水就涌了出來。全區第一的學生被裝模作樣的門衛攔住不讓進自己的學校,還威脅要打我,簡直是奇恥大辱!之後幾天晚上睡覺前我都在一直盤算怎麼報復這個SB(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我在面對困境或打擊時,情緒不穩定,有毀滅傾向)。填志願那天,我快走出校門時,看到門衛正在用蔑視和嘲諷的眼神看著我。我突然徑直走向他,伸出右手。「叔叔,我想我以後不會再走進這個學校了,之前的誤會都過去了,我們握手言和吧。」他的臉色立馬變得熱情洋溢,抓住我的手使勁兒晃。「哎呀,瞧你說的,要不是校長管得太嚴,我肯定讓你進啦,大家都是混口飯吃的嘛...」我面無表情跨出鐵門,內心是恐怖般的寧靜。人就是這樣奇怪,你朝他逼近一步,他就要向你逼近十步;你主動退後一步,他也會為你向後退十步。

大二下,班裡一個女生邀我加入一個研究生的小組,參加挑戰杯創業大賽。第一次小組例會上,隊長簡單介紹了「活動集」項目的業務範圍:第一,承接校團委舉辦的各種校園活動;第二,作為平台對接企業項目和學校教授手下的廉價勞動力。然後隊長給每個隊員分配任務,按照評委老師的要求修改答辯文稿。一個月後,隊長突然宣布要把「活動集」改成公益類的項目,據說這樣更符合這一屆評委老師的口味。為了顯示這個項目正在籌備中而不是子虛烏有,他們還建了個網站,租了間門市。我實在受不了他們的作風就主動退出了。我當時的判斷是:我在這個組織學不到有關創業的知識和技能,只能學會怎麼忽悠。諷刺的是,那個女生作為答辯手,這個項目最終拿到了省一等獎,還拿到了一家VC 50萬的風險投資,每個小組成員都有一大筆獎金。我很疑惑,選擇堅守自己的價值觀而失去了一次絕佳的鍛煉機會及CV上高含金量的履歷是否值得。

(3)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對人類行為模式的原因及後果有較強的洞察力和感知力

前者來源於他人的360°反饋,可信度較高。而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Tal說:「一個人對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挖掘的越深,他就越能挖掘所有人的秘密。」

總結一下,我的優勢需要長時間聚焦才能變成核心競爭力;劣勢卻十分明顯,其中一部分必須修鍊矯正,另一部份則需要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3.從初中一直到現在,我為什麼如此不開心,如此壓抑,阻礙我的是什麼?

(1)「人生贏家」模式

我什麼都想要,而且還想要最好的。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每天早晨洗漱完都會對著鏡中的自己說:「Not Enough !」這是在暗示自己我還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好像如果不出國讀研、第一份工作沒有20萬年薪就是loser,對不起自己祖宗一樣。這學期在校外住,去樓下吃飯會路過一家花店,後來和花店裡的姑娘混熟後,她說我的眼神有問題,透著一股殺氣。有一次和媽媽打電話聊我最近的苦惱,她說她覺得我想要的東西太多了。我不以為然。我從小就堅信自己配得上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我也一直相信波利亞所說的「創造者悖論」:越是宏大的計劃,越有機會獲得成功。但我似乎忘了其後半句話:如果它不是僅僅基於自負,而是基於洞察了那些超越表面現象的東西。即使相對於我的起點,能走到今天實屬不易,但我必須承認,自己就是一個從社會底層走上來的沒有什麼天賦的普通人,也許運氣好,這輩子可以在一個小小的領域取得小小的成就,僅此而已。

在全校師生眼裡,我班上的學習委員Creek應該是較典型的「人生贏家」:外貌屬於院花級別,在校任職業發展協會社長,GPA3.8左右,托福107以上,GMAT730,拿到歐洲頂級商學院和港大的offer,男朋友是一個科大電磁學博士(高富帥沒跑),校園各種文化活動的明星人物,能歌善舞,還喜歡畫畫。有一次Creek抑鬱症犯了,找我喝酒。她說有時覺得生命沒有意義,甚至有自殺的衝動。後來在一次聊天中,她總結道:「人要想過得好其實很簡單,只要抱到合適的大腿就可以了(指她男朋友)。」她的這句話我一輩子也不會忘,等20年後,我想看看這條規律是否具有普適性。

Ting是我在實習的時候認識的姑娘,在明尼蘇達讀研。第一次見面我就被她的氣場震住了。沒見過世面的我認為這基本是東方女性能達到的最精緻狀態。後來一個了解她家庭背景的人告訴我,Ting的老爸是當地很有名的企業家,身家上億。臉皮夠厚的我經常下班蹭她的車回賓館。有一次我問她周末有什麼安排,她說:「上YouTube看看美妝嘍,要不就在床上躺一天。跟你講啊,回國超無聊的,連陪我逛街的人都沒有。」

Molly是我在美聯的學管,30出頭,武大本科,華盛頓大學研究生,回國後在外企幹了幾年,然後跳到美聯做學管。我倆關係很好,我在美聯的兩周基本都是她下班開車送我回學校。有次在路上聊的話題有點深,她跟我抱怨:「哎,結婚真沒意思,上班也沒意思。等小孩再大一點,考個護工證,移民加拿大算了。」

惠特尼·休斯頓,美利堅之聲,世界七大女歌星榜首,吉尼斯記錄獲獎最多女歌手。《I Will Always Love You》也一直是我最愛的英文歌之一。2012年2月11日,惠特尼因藥物過量,導致心臟病發,滑入浴缸溺水意外逝世,年僅48歲。三年後其女兒因同樣原因昏迷半年離世,年僅22歲。

傑西·利物摩爾,華爾街傳奇人物,1929年股市大崩盤做空獲利1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687.83億美元)。在讀《股票大作手回憶錄》時,我被其在面對沉沒成本(自己的錯誤決策)時所表現出的強大定力所折服。1940年11月傑西在賓館開槍自殺,他的遺書只有一句話:我的一生是一場失敗。

後兩個例子有點極端,但我想足以說明「人生贏家」模式只是人們眼中的幻覺。人類的終極資源——時間,是一樣的;人類大腦的獎懲刺激機制是一樣的。李傑說:「得失是必然而不是偶然,選擇的區別只在於得什麼,失什麼。」

(2)「一定」模式

面對比我聰明、比我家境好、比我有魅力的人,我的第一反應是:你們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嘛,10年後我一定會超過你們。這種扭曲的動力支撐著我繼續戰鬥,也讓我變得心胸狹隘,看不慣別人的好,看不見別人身上的優點,而是首先挑毛病。同時這也導致了前面提到的劣勢之一:無法坦然接受自己的失敗,面對打擊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引用一個姑娘在信里寫的話:「你這個人,怎麼說呢,剛認識的時候覺得你傲慢得像雨天慢悠悠爬行的蝸牛,有著堅硬的殼和無視的眼眸,讓人不想靠近(並且還有些厭惡和嫌棄)。」我的心中滿是仇恨。我時常覺得如果現在離開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不舍和留戀,甚至有一種解脫。感覺不到愛也不知道怎麼愛別人,不喜歡自己也無法信任他人。

「一定」模式看似充滿英雄主義色彩,實則是偏執不理性的表現。一件事從無到有除了取決於自己的決心,還和很多別的變數有關。促成不同事件,各種變數所佔的權重也不一樣,有的主要靠努力,有的主要靠天賦,有的主要靠臉或不要臉,有的主要靠運氣。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一定會發生的,選擇做大概率高賠率的事,剩下的,成事在天。

(3)人類的本性

以上兩點是從微觀層面分析阻礙我這個個體獲得幸福的原因,那麼在宏觀角度,阻礙人類獲得幸福的原因又是什麼呢?之前看羅素的《幸福之路》並沒有從根本上解答我的疑問。我想,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將事情縮減至其根本實質,並從那裡開始向外推理。這個根本實質就是:人類的本性是什麼?在看完李錄的《現代化十六講》後,我終於能把自己思索多年得到的碎片拼成一張較為完整的拼圖。

人類和其他動物最本質的區別、支撐人類文明發展的最重要動力是強烈的進取心、巨大的創造力和非凡的精神共情能力。而這三種能力並不一定產生好的結果,它們之間存在著check and balance的關係。

進取心

定義:渴望更安全更舒適的生活環境,渴望機會的平等,渴望通過自身的努力和付出獲得回報。

說明:強烈的進取心很容易像脫韁的野馬不斷膨脹,得到足夠的安全後想要絕對安全;足夠舒適後想要極度舒適;得到平等的機會後想要擁有特權;從以獲得和自身能力匹配的回報為樂到以獲得比別人更多的回報為樂。

創造力

定義:把抽象的思維具象化,產生新的思想、理論、作品、發明等。

說明:創造力的源泉是總結反思、好奇心(想知道為什麼)、生存的壓力、強烈的情緒刺激等。而創造者創造出什麼價值傾向的東西,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成長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共情

定義:感知其他個體的精神體驗。

說明:這裡,我想把羅傑斯對共情的解釋拓寬一下。人類不僅能體驗到同情、被感動和愛的正面共情,也能體驗到敵意、仇恨、冷漠的負面共情。體驗到哪種共情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成長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接下來簡單梳理一下人類是如何靠著這三種特性一步一步走到今天。7萬年前,智人正是憑著強烈的進取心走出非洲,跨過冰川,越過海洋,在對未來和目的地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用了五萬年時間,一代一代以頑強的決心佔領了全球。這一路上都留下了文明的痕迹,畢加索在參觀一萬八千五百年前的阿爾塔米拉洞壁畫後,感嘆其造詣之高後人根本無法企及。同時認知革命讓智人的語言可以傳達想像的虛構故事,這種相信不存在事物的精神共情使深度合作成為可能,進一步形成了部落成員共同的信仰、神話、宗教、文化。

公元前一萬年,渴望更安全更舒適的生活環境的人類馴化了數種農作物和動物,出現了早期的農業和畜牧業。農業文明由於光合作用的瓶頸,加之饑荒、戰爭、瘟疫、氣候變化,導致每一次人口沖頂後都會衰落,毀滅,無論是古羅馬、先秦還是唐、宋。

而人類的每一次災難都帶來了思想革命。公元前5世紀,無論是魯國的孔子、迦毗羅衛國的釋迦牟尼,還是雅典的蘇格拉底,流離失所的以色列先知,他們思考的問題都是普通人的痛苦,邊緣人的掙扎,底層人的呻吟。孔子講到仁愛,釋迦牟尼講到涅盤,舊約講到上帝,蘇格拉底和古希臘哲學家講到冥想,他們追求的都是人在這個世界上的升華和意義。這些思想者,同時指出了人和人關係的黃金定律:孔子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聖經講「己所欲,施於人」,釋迦牟尼講對世間萬物保有彼此同情。

為什麼2500年前虛無縹緲的思想可以超越生命頑強地延續下來,直到今天依然滋養著人類的心靈?為什麼《肖申克的救贖》在中國人和美國人眼裡都是影史第一?為什麼一個日本人花了12年畫的《風之谷》可以在豆瓣上達到9.7分的評價(《紅樓夢》9.6分)?為什麼《指環王:王者歸來》是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多的電影?為什麼Tal的積極心理學在哈佛是最受歡迎的課程?為什麼有人在居里夫人墓前流下熱淚?為什麼Marva Collins能把街頭混混和問題少年變成有用之才?

在我看來,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一樣的:因為我們人類都有著共同的祖先,在我們的基因里都有對美好人性的共情,我們都能體驗到同情、被感動與愛(我指的是潛在能力而非必然發生的結果),這是這個物種能延續下去的根基。說句題外話,高中時一個同學和我一起探討《雲圖》的內涵,他覺得表達的是愛的偉大,我覺得表達的是人的生命不是自己的,一個人可以用有限的人生活出無限的生命。

隨著東羅馬帝國滅亡,向東的商路中段,在黑暗中掙扎了近千年的西歐人爆發出強大的勇氣和進取心,拉開了大航海的序幕。對自然規律的求知慾和探索讓牛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於1687年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西歐掀起了理性、批判性的科學思潮。在這種思想環境中成長的斯密和李嘉圖對自由競爭、社會分工、自由貿易的洞見,為自由市場經濟的推廣提供了理論基礎。自由市場經濟給所有人提供了真正的平等機會,人人都能用自己的進取心和創造力獲得自己應得的經濟果實,徹底解決了人類最大的需求,這一制度激發的對財富的追求又促進了人們的創造力。蒸汽機、內燃機的發明讓人類可以掌控的動能,從原來肌肉的幾倍迅速變為幾十倍、上萬倍甚至於無窮。進取心和創造力相互推動的結果是最近的200年人類攝取能量和使用能量的速度呈指數增長,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快速被顛覆。20年後中國的經濟總量可能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無數的新興中產階級將在這片土地誕生。

現代人類文明最大的特點是科技知識與產品的無縫對接,知識本身的積累性質,使得當代科學技術在和自由市場結合後,無論是效率的增加、財富的增量,還是規模效應都成倍放大。知識增長的程度幾乎無限,且一直處在爆髮狀態。過去100多年裡,知識總量大約每十年翻一倍。由於知識近乎無限的爆炸性增長,最新科技能夠提供的產品幾乎是無限的,能夠降低的成本幾乎也是無限的,這就和人類渴望更安全更舒適生活的需求無限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不斷累進增長的現代化經濟。

然而這只是硬幣的一面。智人在擴張的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地滅掉了其他同種、同屬的所有親戚。農業革命以後,部落間的暴力衝突愈演愈烈(可參考梅爾·吉布森的電影《啟示》)。每一個帝國的形成,每一次政權交替,每一次人口沖頂後的衰落,都是以血流成河為代價。大航海的背後是美洲土著的滅亡和黑人長達三個世紀的奴役之路;獨立宣言人性之光的背後是印第安人的血淚史;敵意與偏見加上巨大的創造力,可以化作納粹的鋼鐵雄心;仇恨與極端加上強烈的進取心可以讓人類以屠殺同類為樂;對權力的渴望加上集體無意識的個人崇拜可以以莫須有的罪名剝奪千萬人的生命造成幾代人的心靈扭曲;意識形態的鄙視鏈達到極端可以讓全世界活在隨時會被1億度的高溫蒸發的恐懼之中。而直到今天,帶有偏見的人類還在繼續編織著鄙視和憎恨鏈鎖。不僅如此,越來越先進的科技在滿足人類無盡需求的同時,也讓我們的慾望無限增長,希望僅僅用科技治癒人類內心的努力從來沒有成功過。

說句題外話,曾經和一個姑娘聊到王小波。她說:「小波是我男神!」我心想,以我對王小波的膚淺了解,他算是中國的理性之聲,一個最反感個人崇拜的人如果聽到今天的流行語是會欣然笑納還是哭笑不得還是氣昏過去呢?

今天的中國,理性、科學思維仍然不是主流,人與人沒有共同承認的事實與邏輯,沒有共識基礎,觀點爭論就像平行的軌道互不交接,種種新奇熱點讓社會像浮萍一樣隨風搖擺、人心跌宕。冷漠、曲解與自私成為人與人的主要共情並不斷疊加激蕩。上層缺乏信仰,只能宣傳空洞的價值觀;中層焦慮不安,用消費填補缺失的意義感;下層自我放逐,滿足於各種奶頭樂;學生陷入惡性競爭,失去了對知識的好奇心,造成心理層面全是輸家的大敗局。商業的本質是整合資源,滿足人類的需求。即使這些需求是慢性自殺,無數的商人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即使已經站在金字塔的頂端,依然無視自己的原罪和社會責任,利用人性的弱點,為這個消費時代和娛樂至死的時代編織了一個又一個的誘人陷阱。這就是我們所處的時代,一個遠離戰爭、瘟疫、饑荒的天堂,一個缺乏尊重、理解、責任的地獄。

綜上,被自身慾望扭曲的強烈進取心,被教育體制和奶頭樂壓制的創造力,以鄙視鏈和偏見為主的共情是導致人類不幸福的主要原因。同時,這也是廣義上導致個體不幸的主要原因。那麼,又是什麼在影響著進取心、創造力、共情的傾向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1. 家庭成長環境:父母的特性將在孩子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繼承或叛逆。而繼承哪些特性,叛逆哪些特性,又受到其他複雜變數的影響。以我為例,我繼承了母親的善良和父親的倔強、冒險精神;叛逆的是母親的隨遇而安和父親的一致性傾向。

2. 社會文化環境(包括教育體制):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很難不被身邊人影響。在一個人三觀逐漸成熟的大部分時間裡,他都在學校接受教育。以我為例,我15歲之前一直生活在一個中國地圖上都找不到名字的小鎮,長期的信息閉塞讓我養成了不主動關注外界信息的習慣,在做重大決策時太過草率。而我能擺脫教育體制的束縛則完全是陰差陽錯:高中三年,我始終無法進入班級第一梯隊(前5),這種長期的失敗感讓我不停反思教育的本質。而如果我是教育體制的既得利益者,估計不會有本文的誕生。

極端的環境還會讓人做出看似匪夷所思的舉動。高二下,四川省定向越野比賽第一場在成都理工學院樂山分校區舉行。來自全省的參賽學生和家長聚集在校外的一所農家樂休息等待。由於人數眾多,而農家樂的廁所相對十分有限,很快就排起了長龍,尤其是女廁所,幾乎寸步難行。我正準備推開男廁所的門走出去,門突然從外面猛地被撞開。只見一個女生滿臉通紅地沖了進來,顯得有些手足無措,在場的所有男生都盯著她張大了嘴,其中兩個立馬本能地背過身去,空氣瞬間凝固。這個女生大吼一聲:「是你們占我便宜,不是我占你們便宜!」便頭也不回地敲門,直到推開唯一一個沒人的隔間,砰地一聲把門關上。我看到她的眼角有淚水滑落。走出門外,彷彿已過了一個小時,門口所有人都盯著這邊。大家臉上的表情應該和我一樣,驚訝但是沒有絲毫譏諷鄙夷,因為我們都知道在這種極端環境下作出的任何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

3. 人類在基因層面的弱點:動物的所有行為都是由基因操控的,人類也不例外——除非運用第二層次思維控制自己的短視行為(叫元認知也可以)。還是以我為例,單機遊戲曾是我的一大愛好,每天都會瀏覽最新的遊戲資訊。其實直到今天我都認為單機遊戲是人類最奢侈也最獨一無二的藝術。但也正是因為它的奢侈——太費時間,讓人消費不起。這半年我最大的收穫不是英語水平微不足道的提高,而是我終於可以做到在沒有任何監督的情況下拒絕一切奶頭樂(雖然少數單機遊戲並不屬於此列,但5年內恐怕是不敢碰的)。運用第二層次思維的意思是反思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被癱瘓,然後想盡一切辦法避而遠之。芒格說:「如果我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死去,我就永遠不去那個地方。」

對於前兩點,大多數人沒有選擇的權利,而第三點卻是所有人都可以改善的。先從「容易」的說起。

人性的弱點太多了,但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三點:

1. 受習慣所羈絆,保持愚蠢的一致性(知錯不改;從不反思也意識不到自己在犯錯;重複同樣的動作,希望有不同的結果)

2. 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不證偽自己的觀點(波利亞說:「產生任何懷疑都沒有錯,真正的錯誤在於從不探究和嚴格檢驗自己的觀點,對一切指向相反方向的跡象變得盲目」)。

3. 只根據一級效應思考、決策,缺乏邏輯連貫性,無法感知到更高的維度(行動前不清楚自己的理由、目的,不知道會產生什麼後果,導致誤判;無法跨越短期記憶就一個問題進行長期思考,導致《動物農場》中的悲劇)。

即使知道了人性三大弱點,還不足以保證一定能改善。關鍵在於留意自己的哪些想法和行為符合上述三點然後再想辦法改進。關於前兩點分別舉個例子。

從初中起,我養成了愛說髒話的壞習慣,不管是和同學吹牛還是自己生氣時都會問候一下某人的mother。下決心改正是因為看了《富蘭克林自傳》以後,想效仿他的「道德圓滿計劃」,每周僅留意自己的一項不良情緒,當馴服了一種情緒再留意下一項。實行了一段時間我發現很難做到。後來我留意到不良情緒和說髒話有著很強的相互促進作用,於是決定從後者入手。我給自己定下規矩,一旦發現自己說髒話,立馬給自己一巴掌。接下來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比如在打自己之後,因為疼痛,會不自覺的有想罵人的衝動,於是第二句髒話脫口而出,緊接著就是又一巴掌 ... 直到打到自己無話可說為止。有一段時間,我的臉都是腫的,不過到目前為止,效果還是很明顯的,不良情緒大大減少。

大二的時候和同學聊到合肥哪家麵包做的好吃,她說仟吉比采蝶軒好吃至少一個檔次。我不以為然,兩家我都吃過好幾次,真的沒有任何區別,以為是這個同學嘴太挑了。這學期搬出學校以後,每天晚上基本都會吃麵包,大大增加了我去上述兩家店的次數,再加上我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商業直覺,走在路上都在觀察哪家店生意好,猜測哪家店撐不過兩個月。一段時間之後,我驚訝地發現我得出了和那個同學相同的結論:仟吉不僅口味比彩蝶軒好,而且我能感受到這家店的匠心,通過一個月的觀察,我發現采蝶軒的某幾款麵包在逐漸偷工減料。現在兩家是平分天下,不知道3年後的競爭格局如何。如果兩年前在我下結論之前嘗試證偽自己的觀點,去實地仔細考察一下,說不定能提早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觀點。

第三點更複雜且難操作,一個方法是用excel表格記錄下自己的想法、行為、預測、重大決策、反饋、教訓,疑惑等數據,時不時整理一下,可以有效解決缺乏邏輯連貫性的問題。

除了被動修正,還可以主動出擊。我相信打開幸福之鎖的鑰匙是:

1. 選擇理性放棄執念(分清慾望和需求)

2. 選擇持續放棄強烈(分清快感和快樂)

3. 選擇專註放棄焦慮(分清虛幻和現實)

每個人對這六個詞的理解會有不同,對行為的歸納也會不一樣。

不能保證每一條都適用於所有人,但我清楚為了總結出這100個字,自己付出了什麼代價。陳江挺說:「成功的人生是一種心態,在這個心態中你覺得安詳、寧靜、滿足。如果能每日都保有這樣的心態,它的積累就延續成成功的人生。」理性、持續、專註讓人保持這種心態,執念、強烈、焦慮讓人遠離這種心態。

反思人性三大弱點、在選擇時使用打開幸福之鎖的鑰匙可以改善扭曲進取心、創造力、共情的一個維度:人性在基因層面的弱點。接下來談談另兩個維度。

家庭成長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包括教育體制)是無法主動選擇的,所以問題在於我們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不幸和人性中的黑暗?

魯煒在給我們上課時說:「文明就是人類披著偽裝的外衣。」類似的,Morris定律寫道「Change is caused by lazy, greedy, frightened people looking for easier, more profitable, and safer ways to do things. And they rarely know what they are doing.」

我從底層走到現在,見過太多不美好甚至是醜陋的人和事,他們受成長環境和父母的影響,內心極度扭曲,延續著上一輩的悲劇命運,行為和動物無異,隨時可以撲上來咬你,而你永遠無法和他們拼誰的下限更低。

同樣這只是硬幣的一面,有時我也會成為他們中的一員。面對激烈的競爭,我不惜作弊也要打敗對手;面對自己的慾望,我不惜傷害他人也要達到目的;面對他人的負反饋,我也會以眼還眼。我想,人類的內心是不是一直住著一隻隨時會被喚醒的魔鬼呢?

生活中的不幸更是比比皆是。面對不善於表達自己情感又固執己見的父親,面對父母的貌合神離,面對在社會底層苟且的親人,面對殘喘的老人,面對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悲劇,面對朋友的疏遠,戀人的決絕,我時常感到無奈和凄涼。曾經眼裡的英雄、心中的動力都已飛灰湮滅。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已經沒有了家的概念,不管是離家一千公里還是一萬公里,我都不會有戀家的感覺。我把出租屋的小卧室鋪上地毯裝上落地燈,牆面貼上自己創作的模仿蒙德里安格子畫的裝飾品,掛上葉和Ciri的海報。所有人都覺得只住10個月太小題大做了。也許,我只是在給自己建個容身之所、容心之所。同時,過年回家與親人團聚對我來說也早已失去了兒時的意義。以上種種,我亦無半句怨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不幸也許是生活的常態。

沒有錯,生命中有這麼多無法避免的不幸,但選擇創造更多的不幸還是超越之前的不幸,選擇繼續渾渾噩噩沉溺於痛苦之中還是斬斷被毒蛇咬傷的手指,這種權力100%握在自己手裡。我想,至少我們可以做到以下三點:

1. 承認黑暗也是自己的一部分,重新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

2. 選擇不做鄙視鏈的中繼器(遭受欺騙,不用欺騙回敬;遭到憎恨,不用憎恨反擊)

3. 進行自我探尋式的自我教育

綜上,我的結論是:減少家庭成長環境、社會文化環境(教育體制)、人性在基因層面的弱點對自身的控制,維持進取心、創造力、共情三者的穩態是個人獲得幸福的必由之路。

以下摘自《Horizon : Zero Dawn》結尾。

Elisabet: It was a children』s electronics kit, but I』d hacked the wiring to an auto battery and solar PV, so the grass caught fire. And so did a tall pine that』d stood there, I don』t know, maybe a hundred years.

GAIA: Query: you were how old?(這傢伙是AI,還在學說話)

Elisabet: Six. My mother was home, thank god, so she called the fire department and after, she took me out on the lawn and showed me the dead baby birds. Because there were nests in the pine tree.

GAIA: Query: what did you feel?

Elisabet: I』m not sure. I remember yelling that I don』t care. And that』s when my mother took my face in her hands and... spoke.

GAIA: Query: what did she say?

Elisabet: She said I had to care. She said,」Elisabet, being smart will count for nothing if you don』t make the world better. You have to use your smarts to count for something, to serve life, not death.」

GAIA: You often tell stories of your mother. But you are childless.

Elisabet: I never had time. I guess it was for the best.

GAIA: If you had had a child, Elisabet, what wound you have wished for him or her?

Elisabet: I guess... I would have wanted her to be... curious. And willful—unstopped,even... but with enough compassion to... heal the world... just a little bit.

我佩服可汗堅守著自己的教育理念;我佩服李一諾從麥肯錫到蓋茨基金會的「職業自殺」;我佩服巴菲特在Nancy去世之後的裸捐;我佩服芒格每天早晨六點起床看報紙;我佩服扎克伯格能透過女性的外表欣賞其本質的美。

我祝福你們,我祝福每一個擁有萬里挑一進取心、創造力、正面共情能力的人,願你們能用自己的才智為這個世界創造一點美。

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人性中的美好鼓勵著我們。渺小的人同樣也有人性的閃光點。我母親只有專科文憑,但20多年來都把學英語當做自己的愛好,並成為了一名業餘的英語老師。她教過的學生早已超過百人,小鎮上隨處都可以聽見學生或家長親切地叫她:「李老師!」她對待學生的認真態度和責任感讓我自嘆不如。我父親靠著點煤油燈學習的毅力走出農村,冒著極大的風險辭職創業,雖然失敗了,但這種不甘命運束縛的拼搏精神是我的動力之一。我出身平凡,但我的父母都有不平凡的特質,超越了他們自己的界限。作為一個普通人,我除了可以有尊嚴地活著並贏得其他人的尊重,我也可以為這個世界創造一點美。創造美不一定要等到有多少錢,它靠的是信念、勇氣和堅持。但同時我也注意到,美是極其脆弱的,在它還不夠強大的時候,更需要小心呵護。


推薦閱讀:

自媒體運營反思:第一篇沒有被頭條推薦的文章,我做錯了什麼? (廢文)
秋天來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
千萬不要鑽牛角尖
我變得越來越傻了
設計遊戲的最佳實踐方式(二)

TAG:進化 | 反思 | 蛻變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