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哪有什麼經濟學家?只會撈錢誤國誤民!

原標題(經濟學家)

備註:這篇文章提出了一個看待問題的角度,但我個人認為結論多少有失偏頗,大家自行甄別。


中國當前是一個泛經濟學家時代。只要在經濟工作領域有個官位就是經濟學家、博導,如果能掌管某個領域的經濟工作,自然就是經濟學家中無可置疑的權威經濟學家。沒有體制內經濟工作者身份的,只要能在媒體上神侃一通也是經濟學家,甚至還要加「著名」二字。

林毅夫好像說過,中國經濟會變成全世界最好的經濟,發生在中國的經濟現象,一定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現象,解釋中國經濟現象的理論,一定是做出最大貢獻的理論,提出這種理論的經濟學家就會變成經濟學大師。

可是,改革開放40年過去了,中國經濟增長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說好的經濟學大師呢?有人說,那誰誰誰不是嗎?中國已經過了略懂經濟學原理就可充經濟學大師的時代了。

簡要回顧一下40年來經濟增長的路徑。似乎看不出有經濟學家什麼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輝煌成就,有突破性的改革,初期都是在國家控制最弱的地方,在那些落後的、邊緣化的群體,成就了一系列的變革,將私營企業、鄉鎮企業帶入經濟體制之中,他們不經意地向國人展示了市場的活力,為後來的市場轉型埋下了伏筆。如農業的包產到戶、鄉鎮企業興起、為解決城鎮失業壓力而成就的城鎮個體私營經濟、經濟特區的實驗等。概括地講,是系統的地方化知識和經驗,與政府威權的有機結合。是領導人順應時代,將民間的自願協議合法化,並轉化為社會制度,才迅速地成就了制度變遷。上下結合,適應了社會變化的需要,縮短了制度變遷的時間,減少了制度變遷過程中的磨擦,成就了輝煌的業績。改革不是事先設計的,尤其改革的方案和措施都是尊重市場和實事求是的結果,筆者愚鈍,還看不出是哪些經濟學家事先指導策劃的。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的一個獨特案例,也沒看到有哪位經濟學大家關注過。

1994年稅制改革的一個可能是沒有完全預料到的結果是,地方政府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地方政府的動力,直接來源於收入激勵和晉陞激勵。雄心勃勃的地方首長,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區域競爭之中,競相招商引資,打造形形色色的工業園區。投資和經濟績效主導了這一切,為了更好的經濟表現,各地政府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都嘗試適合自身發展的辦法。在1994年一直到2010年前後,整個中國似乎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經濟實驗室。優勝者被提拔到更高一級的領導位置上,從而使成功的經驗在更廣泛的範圍內推廣。就這樣,中國廣袤的空間優勢,直接轉化為經濟增長的速度優勢。我認為,地方政府以更高的效率填補了市場發育的不足(法律與產權界定的不完善),這是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功的關鍵。中國經濟近20年來的高速發展,從制度表現來看,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可惜的是,那麼多的經濟學家,很少有人關注到這一點。

但是,經濟學家們並沒有閑著。

他們試圖做國師。前些年,一位以倡導市場經濟著稱的經濟學家,悍然提出「改革需要頂層設計。」當初聽到這個信息,筆者大吃一驚。要麼這位令人尊敬的經濟學家不明白市場體制的基本道理,要麼是他投人所好。計劃經濟體制需要專家治國,需要頂層設計。世界上有需要設計的市場嗎?

他們試圖創立中國自己的經濟學理論。如果這種說法是本土成長起來的經濟學家說說,也罷。恰好這種說法是多年留學國外,有著紮實的西方經濟學功底的先生,大言炎炎。如果經濟學是科學,科學道理是無論中西的。如果說經濟學不是科學,那麼,也不會有中方的經濟學和西方的經濟學之分。大約只能是敬神時,先磕頭後上香還是先上香後磕頭的區別。無語了。

有的人在忙著論戰。政府重要還是市場重要?我想他們自己也知道,這個題目,說上一百年,也不會有結果。做個局,搏一搏眼球。不甘寂寞而已。

還有的人,在論證「中國在整體上已經超越美國。」奇葩至此,愚民還是愚己?我想大約都不是,作驚天之言,也是搏點眼球,撈點好處。

過去中國老一輩經濟學家講「經邦濟世」,現在的人,連這個都顧不上不講了。他們眼中大略只有佔位子(影響力)、撈錢。不少經濟學家出世,與演藝圈推送明星,一個套路。如郎姓經濟學家。

諾大中國,應該有很多以經濟學為職業謀生的學者。

只不過有以上諸多成功的範例,在那裡擺著,難免初入行的經濟學者,能忍受得了誘惑、耐住寂寞。實在敬佩「經濟科學中的專家」,那些以研究經濟科學為生並有一定造詣的人。但是,這種人太少了,而且在大學裡遠離主流,在經濟決策顧問圈子裡,基本上沒有真正經濟學家的聲音。

現在經濟學家生態,大約可做個簡單的分類。有生搬硬扯型,拿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罔顧理論前提,硬套中國的實踐,還有用中國當前的發展階段,模擬日本、美國當年的情況。這種最多,水平參差不齊,大略是在認真做學問。

有抖機靈型,追蹤熱點,說些正確的廢話,吸引大眾關注,目的是掙錢掙名聲,似演藝界的小丑。把他們比作演員,似對演員的不敬。因為演員會明確告訴大家他在演戲,而這些經濟學家是以科學權威的面目出現的。

有御用型,大凡進入體制內,從事經濟工作的經濟學者,其主要工作,大略就是為各種政策找說法,其中不乏精英。

當然,更多的是踏踏實實老實本分的經濟學農民工。

嚴格意義上,經濟學家是專門研究經濟理論的學者。

經濟學家只是負責提出理論,是不是參與經濟政策制定,不應當是他份內之事。因為經濟理論是經濟政策的基礎,而非經濟政策本身。比如20世紀60年代,蒙代爾研究了開放經濟中,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宏觀經濟的不同影響。結論是,浮動匯率下貨幣政策的作用大於財政政策,固定匯率下相反。90年代美國採用緊的財政政策和松的貨幣政策實現了財政收支平衡和經濟持續增長,正是根據了這種理論。經濟學家的成功,是其理論被經濟實踐證實,而非哪位老大的批示或多高的出場費。

當然,經濟學家可以做顧問,可以提出政策建議,也可以批評經濟政策。甚至批評比建議重要,因為學者的長處在於挑毛病,而不是幹事情。最不需要的是,唱讚歌的經濟學家。但中國當前事實正好相反。唱讚歌的,比上摺子的多,提建議的,比批評的多。

這些現象,根子上的原因,不在經濟學家。說俗一些,研究、兜售經濟學知識,是經濟學工作者的飯碗。誰能多給他們一些糧食,他們就會逢迎、照顧誰的需求。天經地義。

再往下說,經濟學理論和知識的買主,既然出錢,也需要經濟學家為他們自己的利益服務。也是天經地義。再說,就沒意思了。

40年最好的經濟表現沒有伴生經濟學大師,也是天經地義的。

既然世俗社會,那就不要有太多精神奢望了。

作者:李義奇

來源:李義奇

鏈接:經濟學家


推薦閱讀:

產業政策:要廢,要留?
21年隔空激辯中國經濟 「林張之爭」約戰未名湖畔
如何看待文章《不止林毅夫被圍毆,他的同行一個都跑不了》?
《吉林報告》全文下載鏈接以及作者對有關評論的簡短回應
林毅夫最新演講:2025年中國很可能成為高收入經濟體(附全文)

TAG:經濟學家 | 林毅夫 | 張維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