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掃千星:泰坦》進慈善包 引發一位泰坦指揮官的感想

2012年夏天,一款號稱「下一代即時策略類遊戲」的《橫掃千星》(Planetary Annihilation)眾籌項目登陸國外著名平台kickstarter。在短短的一個月眾籌時間裡,狂熱的RTS玩家群體一次又一次將這個眾籌項目的募集資金推到一個新的高度,它乾淨利落地達成了全部的眾籌目標,對於粉絲來說,這是情懷瘋狂燃燒的一次行動最終這款遊戲在尚未動工前就獲得了222萬美元的資金 ,在那個眾籌還沒有今天這麼普及的年份,《橫掃千星》的眾籌成績卻遠遠的超越了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同類項目——幾年後名滿天下的經典美式RPG《神界:原罪2》,也只獲得了203萬美元的眾籌資金。

如今,點開kickstarter平台中的遊戲類,選擇「Most Funded」排序,《橫掃千星》排在《莎木3》、《廢土2》、《永恆之柱》等情懷作品續作之後,但與名聲遠傳的其他項目相比,這款從今天角度看上去挺普通的RTS遊戲的來歷卻鮮為人知。

同樣的情懷,不一樣的境遇

我第一次接觸到"Annihilation"是在十多年前,當時我十分不滿暴雪為首的一批遊戲開發商壓縮遊戲戰場規模,作為一名指揮官,遊戲擁有更大規模的戰場,可以有更多的兵力投入其中這是「剛需」,而暴雪引領著業界去平衡限制人口,杜絕爆兵,競技第一——當然這很「cool」。在那時與我抱有同樣想法的玩家也不少,在後來的日子裡,這批玩家成為暴雪系RTS最大的反對者,直到今日,那些老夥計提起暴雪的時候,言語中都充滿了濃濃的不屑。

此時,曾與《星際爭霸》初代分庭抗禮的《橫掃千軍》(Total Annihilation)則滿足了這些人所有的需求。《橫掃千軍》遊戲內容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深度而全面的刻畫了大戰場,兩大勢力下屬的兩百多種兵種在幾乎無障礙的地圖上對戰(這款遊戲任何高地單位都可以直接到達),動輒上百個單位組成的騷擾部隊,高級科技兵種面對低級兵種更如砍菜切瓜一般。

然而這款遊戲早在1997年就由Cavedog Entertainment推出,同時,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3D RTS,它奠定了現代3D RTS的基本構型,幾乎所有現代RTS中出現的設定都能在《橫掃千軍》中找到原型,狂攬58項大獎的它並沒有像同時代的《帝國時代》或《命令與征服:紅色警戒》一樣被國人知曉,無論是題材設定還是配置要求,都遠高於當時的國內玩家的認知水平。在它多次登上歷史遊戲排名的時候,總有人會奇怪地問,這款榜上有名的「Total Annihilation」是什麼?

在當時的中國,這款遊戲連漢化都成問題,姑且不說單雙位元組間的差異,光顯示那些漢化描述都需要特殊的技巧——按F2才能顯示默認隱藏的兵種介紹文本。伴隨著時間的流逝,玩家們早已不願玩耍老舊的遊戲,而那些專一而終的《橫掃千軍》國內玩家也逐漸低調,只會在由六位數QQ組成的小QQ群里簡單的交流,熟練的開局對戰,遊戲結束後在群里說幾句戰況便匆匆消失。沉默寡言的指揮官們顯然沒有RPG愛好者們那樣善於抒發感想,也不會有功夫去看如今的遊戲發展和嘗試新產品,更沒想過重振社區的念頭,在這裡遊戲只是遊戲,只要能玩,就玩下去,如果哪天不能玩了,那就不玩遊戲了。

而在歐美,"Annihilation"這個詞本身就成為了一種象徵,一種和「黑島工作室」、「異域驚魂曲」(大陸官方簡中譯名)一樣的情懷,指代著「大戰場、大兵力」的即時策略類遊戲。然而好景不長,Cavedog Entertainment並未從偉大的《橫掃千軍》中獲得太多的加成,僅僅過了三年時間就宣布關閉。這也讓"Annihilation"系列的「香火」延續問題比起其他系列來更加嚴重,再加上21世紀後,RTS全面壓縮戰場規模和簡化遊戲系統的趨勢,讓《橫掃千軍》出續作難上加難。

同樣的目標,不一樣的結局

就像當黑島工作室解散以後,黑島的員工們又建立起了黑曜石工作室一樣,Cavedog Entertainment倒閉後,《橫掃千軍》的首席設計師Chris Taylor也加入了Gas Powered Games,他在《橫掃千軍》發售十年後推出了其精神續作——《最高指揮官》。該系列作品雖然沒有掛著"Annihilation"的名字,但是幾乎每個地方都帶著《橫掃千軍》的影子。關於這款遊戲,坊間傳說這款遊戲本質上呈現的就是《橫掃千軍》當年並未做完的內容,《最高指揮官》也在口碑上也延續了《橫掃千軍》的優良傳統,各大遊戲媒體紛紛打出了高分。

而另外一支從Cavedog Entertainment出走的人馬,參與制作了《最高指揮官》系列之後又另起爐灶,聯合了其他製作《命令與征服》系列的從業人員,組建了Uber Entertainment。與相對保守的Chris Taylor不同的是,他們要在《橫掃千軍》的基礎上做一款更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全新RTS——《橫掃千星》(Planetary Annihilation)。至少,他們一開始是這麼想的,哦不,是這麼說的。

這一次《橫掃千星》將使用大部分遊戲開發者都會敬而遠之的球面場景,玩家可以自由地在每顆星球間穿越,但是除此之外呢?這款遊戲並沒有像《家園》系列著重描述太空戰爭,延續了《橫掃千軍》「開局一個指揮官,建築武器全靠造「的傳統遊戲節奏,看似卡通化渲染方式的烘托下,單位的模型設計依然大量使用了相對硬朗的線條,低級與高級兵種之間巨大的威力與形體差異的特色也都被良好的保存了下來。

沒錯,這些內容都在眾籌的預告片里,至於實際遊戲中?不存在的。

《橫掃千星》(Planetary Annihilation)——口碑崩壞的眾籌遊戲範例

如果說2016年的《無人深空》是開空頭支票,吹牛皮吹破的典型,那2012年就開始眾籌的《橫掃千星》,就是一個活脫脫的詐騙項目。

在這個項目進入Alpha測試之後,各種可笑的bug堆滿了整個遊戲,一款以要繼承"Annihilation"大戰場精神的遊戲當單位過多的時候會閃退,一款許諾過會放出Drm-free版本的遊戲最終變成了需要全程聯網的遊戲,一款當選中友方單位跨星球攻擊的時候攻擊會直接落在相同坐標的友方星球上,也就是說真正做到了「指南打北」。

不過,畢竟使用了幾乎沒什麼人敢用的球面場景,出問題是很正常的。於是這款遊戲繼α測試、β測試後,又弄出了γ測試...

從遊戲設計的角度上來說,《橫掃千星》獲得的唯一的亮點跨星球作戰的相關內容拓展的並不好,同時它還將承受球面場景相關技術不成熟引發的「併發症」——畢竟並不是每一家敢於做球面遊戲場景的廠商都能把遊戲打磨成《超級馬力歐銀河》那樣的存在。再加上眾籌遊戲本身就是一件燃燒情懷的事,前期期望太高的《橫掃千星》瞬間跌入谷底。

此時,再也沒有人提起過這款遊戲曾經的豪言壯語。

2015年夏天,面對麻煩不斷的《橫掃千星》,Uber Entertainment又一次走錯了棋——他們選擇上架了《橫掃千軍:泰坦》(Planetary Annihilation:TITANS)。這款「新作」原本被開發商承諾作為《橫掃千星》的資料片推出,但實際發售時,玩家們卻發現自己要額外掏出一部完整遊戲的錢,才能玩到一部僅僅比《橫掃千星》原版內容多那麼一點點的「新」遊戲。在《橫掃千星》實質並未兌現眾籌承諾的情況下,參與眾籌的玩家要想體驗完整遊戲內容還得再買一份《橫掃千軍:泰坦》,這種一份完整版遊戲要花兩份錢的「套路」成了壓斷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憤怒的差評將原版評價區徹底染紅。

尾聲

2013年,Chris Taylor所在的Gas Powered Games買下了Wargaming.net,並在2015年底在Steam上悄悄上架了《橫掃千軍》原版。一年後,Chris Taylor轉向獨立遊戲的開發。

2018年4月,《橫掃千軍:泰坦》進入遊戲慈善包,這標誌著,這場長達6年時間的眾籌鬧劇最終結束了。

而「Annihilation」及其背後的種種故事,再也未被人提起。(完)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九八年遊戲圈很逆天?
暴雪悲劇的藝術——澤拉圖故事線賞析
星際2角色賞析——阿拉納克的形象為何深入人心?
暴雪雜談:星際爭霸系列對暴雪的重要意義

TAG:遊戲 | 橫掃千星 | 星際爭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