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的織田大人即將抵達她忠實的安土城

東北方,「軍神」上杉謙信已經整合北陸道,窺伺越前。

西北方,吉川元春橫掃山陰;小早川隆景坐鎮大阪,扣押長宗我部元親,威逼京都;細川藤孝攜前任將軍足利義輝在丹後登陸,招降納叛。

西南方,在武田信虎的煽動下,伊勢、伊賀等國紛紛反離。

東南方,德川家康倒戈卸甲,武田信玄統領甲州健兒與三河弱子掃平尾張,兵鋒直指岐阜。

而中央,明智光秀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天羅地網逐漸收緊,織田信奈的武運已經如同風中殘燭!

我的日本戰國史水平,高於百度史學家,低於初學者。我不懂日語,沒有讀過任何一手史料。不過我讀了不少二手資料,在一些論壇上面默默圍觀大神們談笑風生,看過一些相關的文學著作,還搞過《信長之野望》的mod。我肯定是沒資格評價「日本戰國史」如何如何的,但關於「日本戰國的歷史對相關文學藝術創作的影響」這個話題,大約有資格置喙一二。

日戰史與別的歷史相比有個特點:主角很多。當然,這裡指的是文藝意味上的主角,而不是歷史意味上的。當一個人物作為主角的時候,我們普通受眾就容易主動地或被動地站在他的角度去做考慮。其直接後果是,我們容易過度重視他的亮點;而當他做了什麼壞事之後,我們也容易替他去尋找合理化的借口。譬如說唐太宗李世民,我們在把他當成主角的時候,就會感覺他殺死兄弟,拘禁父親的行為都是情非得已。但這是因為他繼後的豐功偉績的確特別閃耀,而不是說玄武門之變時的李世民就是一朵白蓮花。至於「得位不正使得他後來更加努力」的說法不值一駁,這要是能洗的話所有犯罪分子都能拿來給自己辯護了。

除了玄武門那一件大事和一些不大不小的事之外,李世民整體上還是大節無虧的,豐功偉績也都是鐵證。可是同樣的思路放在日戰史里,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大節有虧、功績並不太大的人,居然也能用這種手法洗白。就比如武田信玄吧,很多文學作品裡都把他吹上天,說他多麼多麼厲害。我最開始以為這個人的確很牛逼,但後來讀得多了漸漸感覺哪裡不對勁。整體上來說,信玄要是這麼厲害的話,怎麼他從甲斐一國的大名起步,用了十幾年才(基本)征服信濃呢。這個擴張速度不算慢,但跟頂尖水平比起來也快不到哪去吧。留了個北信濃沒打幹凈,結果在那裡還跟上杉謙信撕的有來有回。當年的頂尖水平,那是信長從尾張半國起家,被燒烤的時候已經統治二十餘國了。

在我看來,信玄最大的槽點就是外交信用極差,熱愛背刺。學習信玄相關的史料之前,我一直不是很明白外交信用這個玩意到底有啥用——難道不是誰實力強誰就可以為所欲為嗎——學習了之後才直觀地意識到問題所在。第一,戰略博弈往往不是兩方,而是三方甚至更多方,而你的外交信用是用來展示給第三方看的;第二,戰略博弈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烈度不高的時候,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不是每個小便宜都非佔不可。多方博弈,烈度(相對)不高,日戰史都佔了。戰敗不一定國破,國破不一定身死,案例挺多。但信玄的擴張行為常常是看誰病要誰命,不怎麼在乎昨天大家還是好朋友。今川出事了要踩一腳,北條出事了想踩一腳,織田出事了還要上趕著去踩一腳,對小大名就更不用說了,一點也不想盡到所謂盟友的義務。這樣的擴張嚴重透支外交信用,玩個《信長的野望》這麼搞還行,現實里這麼玩是要遭報應的。信玄自己沒來得及遭報應,到了勝賴,為了維持架子不倒,只能繼續擴張。勝賴自己打得還可以,十戰九勝,然而輸一次就要血崩,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的道理他不是不懂,只是內外條件都不允許。他想向信長乞和、乞降,信長沒回信。最後勝賴不光國破身死,還吃了一記武田狩,作為大大名來說這個結局非常罕見。戰國還有第二個被族滅的大大名嗎?有的話麻煩提示一下。這口鍋,我覺得信玄得背七成。

至於信玄打仗的水平,這個就很微妙了。信濃攻略的時候常常被當地豪族打得一頭包,動不動就XX崩,XX崩,村上小笠原諏訪之類的大概都能封神了。跟謙信的四五次川中島合戰,一定要說有什麼歷史意義的話,大約就是在同時代的戰爭里算戰損比相當高的,「標誌著日戰史進入了一個比較慘烈的階段」?至於後來平推德川家康,三方原打得神君「失禁」……確實很炫酷,不過多打少打成這個樣子是應該的吧。

信玄被吹到與他自身實力不相符的高度,是有歷史背景的。石川數正出奔,以及家康接管甲信,兩個原因讓他決定採用「武田軍制」,那麼自然要吹一波原創者了。而且既然家康自己年輕的時候被信玄按在地上打,天下皆知,那麼把武田家的戰鬥力往上吹一吹,可以顯得自己不丟臉。

但是仔細想想,這裡面有些地方說不通。來運用結果論暴力論證一下:

德川家康能成為最後的贏家→德川家康很厲害。肯定成立。

德川家康很厲害→德川家康打仗很厲害。未必。

年邁的德川家康打仗很厲害→年輕的德川家康打仗很厲害。未必。

年邁的武田信玄打敗了年輕的德川家康,說明信玄打仗比家康厲害。看具體情況吧。

以上,除了第一條之外都不是顯而易見的成立,所以我覺得幕府的御用文人為了維護家康的面子而吹信玄,其實挺不講道理的。但是面子這種事情,從來都不講道理,所以……想吹就吹吧,畢竟當年的聽眾未必會想得這麼嚴謹。

有人想吹就有人想黑。與武田軍制針鋒相對的,是所謂上杉兵法。一群對幕府不滿的文人跟米澤藩一唱一和,極力吹捧上杉。在後世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看來,有人說武田厲害,有人說上杉厲害,那麼武田厲害一定是因為能跟上杉五五開,上杉厲害一定是因為能跟武田五五開,兩邊的文學創作相互buff,可以說是非常神奇了。分別打敗過上杉和武田的內島氏理一定是實力太強而遭了天譴了吧。

傳說中的「武田騎馬隊」也有一些講究。武田的騎兵在當時的日本算很強的,這一點沒什麼毛病。可是文學創作里,強的有點過份了,這個普遍的錯覺是怎麼來的呢?我認為應該是長篠之戰導致的。具體來說,長篠之戰常常被塑造成火器對騎兵的碾壓,誘導我們往騎兵前仆後繼地往機關槍的交叉火力前送死的場景上面想,再進一步聯想到織田家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如此這般,所以就得給「三段擊」立個靶子。可是十六世紀的火器哪有那麼凶,二十世紀的才能打出這種效果,何況武田家也用鐵炮,織田家也用騎兵。具體到長篠之戰,武田是少打多的攻堅戰,這要是能贏的話可以敲一波666,輸了簡直不要太正常。長篠之戰的戰果早在開打之前就基本確定了,跟裝備的關係實在不大——給勝賴幾輛豆坦克沒準還有救。

我對「武田信玄的文學形象」的理解大致就是這樣。由於篇幅和水平所限,沒法再做深入分析了。我在本文想表達的觀點,就是在日戰史里,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武田信玄式的主角。單獨看每個人的故事,似乎都很炫酷,但是整合在一起就會出大麻煩。很多被拔高的人聚在一起,故事的邏輯就一定會在哪些地方圓不上。小說不像歷史,歷史可以「看起來不合理」,小說必須「看起來合理」才行。

接下來請出今天的話題,《織田信奈的野望》。

《信奈》已經沒啥可簡介的了,不想看的人應該早就棄了。這沒有關係,我也早就棄了。不過我前幾天撿起來,讀了最近更新的三卷,然後對這部作品的評價產生了一些微妙的改變。

《信奈》在我看來有一個好,史觀很正。雖然作者在故事裡提到甚至應用了大量的「通說」甚至「戲說」,但同時也會向讀者明確,「歷史上並不是這樣的」或者「目前史學界就此事還有爭議」。不過這對別的讀者來說未必算是優點,比我水平高的可能會嫌圖樣,比我水平低的可能會嫌破事多。

《信奈》這部作品,在宏觀的角度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矛盾。《信奈》既是後宮文,又是戰略題材。後宮文要求很多妹子對男主有好感,戰略題材則要求屬於不同陣營的妹子們相互戰鬥。不是校園-後宮作里的爭風吃醋,而是賭上性命血戰到底。於是問題來了……還用我說問題在哪嗎?對此,《信奈》前期中期的表現挺糟糕的。她意識到前面有坑,但是沒法不跳。於是我們就看到了相良良晴攻略了本家的妹子們之後,開始平推全圖,東邊逛了一大圈之後又跑西邊,根本停不下來。不過落實到日戰史上,這個問題並非完全無法破解。統一日本就行了,日戰史的結局本來也如此,換個主角難度不大。統一之後大家都成了好碰友,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因此只要不腰斬,信奈的結局就已經註定。只不過我現在說這個,有點馬後炮的意味了。

太靠前的劇情我早忘了,我現在的記憶是從良晴的九州攻略開始的。九州部分劇情寫得還不錯,然而我很快就回想起了被尷尬支配的恐懼。雖然沒看過畫像,但信野里的那群大叔頭像我還是有點熟悉的,我實在沒法不把作品裡的人物們腦補成大叔。我猜這是很多讀者棄書的原因。我之前棄書倒不是因為這一點,但我的確被這一點噁心到了。

撇開娘化不論,九州環節的劇情還是可圈可點的。日戰史的九州部分是一套特別好用的素材,有三個大勢力,各自的核心區域恰好在九州的三個角落,中間則夾雜了很多大勢力的附庸與牆頭草。在當時,九州受所謂南蠻文化的影響比較早,基督教的傳播使得九州存在宗教爭議。先後控制防長的大內、毛利等勢力常常試圖插手九州事務,帶來了外部的不確定性,同時九州也能對四國的伊予、土佐等國施加一定的影響力。最關鍵的是,舞台上的幾位主角大友宗麟,龍造寺隆信,島津四兄弟的身上都有著洗不白的缺陷。號稱五國二島太守的龍造寺算是一代而亡,一度控制六國的大友宗麟死的時候勢力範圍又只剩下了豐後老家,島津家算是笑到了最後,他們的主要槽點在內部,並沒有信野里描繪得那麼團結。

素材有了,看看作者怎麼用。作者最開始欽點男主姓相良的時候,可能就已經考慮到九州相良家了。我對這個勢力的印象還挺深,因為信野14群雄劇本的相良家經常是第一個被滅的。接下來男主就經歷了日戰史九州部分的幾場重要合戰,在這裡基本走的史實路線,他沒怎麼逆天改命,主要活動是「拯救姬武將的心靈」。我就當複習歷史事件看了,情感部分自動打碼。大友宗麟與那個南蠻傳教士的真實身份讓我很在意。

九州畢竟離近畿太遠,哪怕統一九州,短期內也無法給信奈提供幫助,何況信奈那邊已經出事了。男主知道本能寺燒烤的臨近,他馬上還會聽說信奈那邊的戰況不妙,因此九州這邊的史實劇情走不完了。在他的串聯下,島津和大友擱置爭議,加入信奈陣營。龍造寺本人雖然兵敗身亡(小說里沒死透),但他的余部還在,而且毛利家已經控制中國地區,因此島津-大友並沒辦法給信奈提供太多幫助——但真的是這樣嗎?隔著敵方就過不去的話,關原之戰的時候島津義弘是怎麼出現的?日本比看起來的要小,半個日本劃划船也就過去了;日本又比看起來大,不是什麼地方都有駐軍,跑個幾千人還是不難的。

接下來就是本作的高潮了,基本情況像我在本文開頭說的那樣,題圖是在第15卷前後形成的局勢。

本書用了三四卷的篇幅來描繪這場大戰,應該這就是作品的最後一戰了。無論是從劇情上分析還是從輕小說創作思路上推測,打完這一仗之後大家真的該回老家結婚了,剩下沒解決的問題也不需要再打大仗了,基本都能傳檄而定。這場戰爭融合了第二次反織田包圍網和關原之戰,織田信奈一方被稱為西軍,武田信玄一方被稱為東軍。當然,這是按總大將的相對位置劃分的東西,一看地圖就會發現信奈被圍了個密不透風,想要效仿前任將軍通電下野跑到大萌避難都沒機會的。

活躍在這場戰爭的諸人中,我對一位細川藤孝(♂)比較重視。不誇張的說,細川藤孝的登場讓我對本書的評價從59分上升到了60分。野史上有細川藤孝是足利家的私生子的說法,本書直接當成設定了,順便解釋了他為啥在之前的故事裡完全沒登場——帶著他哥跑路了。等到信奈處在水深火熱中時,細川藤孝又跑了回來,佔領了歷史上他自己的地盤丹後國一部,聲援大阪的足利義昭。

不過這不是重點,關原之戰里的細川藤孝一樣是投機分子,在丹後籠城牽制了萬餘西軍,作用是有,並不關鍵。而本書的細川藤孝,有一個特殊身份——他也是玩家。在前面的十幾卷里,本書只有唯一玩家相良良晴,後來發現那個南蠻傳教士算是玩家2,而緊接著登場的細川藤孝就算是玩家3了。

我來解釋一下「玩家」對本書意味著什麼。以信野14為例。玩家知道在史實事件開啟的情況下,某某年之後織田家如果控制某些城池,而且某些勢力、某些人仍然存活,就會觸發燒烤事件,導致信長父子死亡,織田家分裂,如果玩家使用織田家,燒烤之後會改為控制羽柴家。現在問題來了,假如遊戲世界裡的織田信長是一位玩家,知道這種法則的存在,他會怎麼辦呢。應對方法說簡單也簡單,只要想辦法別同時滿足那幾個條件,故意放著某些城池不打,同時強行消滅某些勢力,殺死某些人就好了。

麻煩之處在於,他不僅要跟劇情觸發器戰鬥,還得跟不知道觸發器的存在的人打交道,因此不能表現得太傻。對自己人,要麼坦白交代,要麼裝神弄鬼(這倆選項落實起來沒啥區別),要麼明裡找一點借口暗地動一些手腳。何況,《信奈》里的劇情觸發器比較靈活,角色之間有可替代性。我舉作品裡出現的第一個例子。歷史上的關原之戰以織田秀信在岐阜被攻滅為開端,而秀信算是織田本家最後一個繼承人;故事裡的大決戰也以津田信澄在岐阜被攻滅為導火索,他也正是書中的織田家最後一個男性繼承人。玩家們認為這種事情的發生會導致接下來的故事會越來越靠近史實,而史實是西軍完蛋了。後面的劇情里還會出現很多誰代替了誰的命運的情況,既然角色可以代替,那麼只是提前幹掉明智光秀大概無法避免被燒烤。

讓情況變得複雜、同時也讓作品變得有那麼一點點好看的因素,正是新玩家細川藤孝的活躍。由於有歷史知識的降維打擊能力,再加上織田全家對他的信任,相良良晴在之前的故事裡,一直沒有一個像樣的對手。那些敵國大名們只是織田信奈的敵人,而比相良良晴低了一個維度。這也正是良晴敢於操盤,試圖規避本能寺燒烤的底氣。然而,細川藤孝靠著寶具的buff成為了新玩家,他與良晴的戰鬥是互相操盤的神仙打架。你為了規避本能寺而刻意不去佔一座城,那我就營造一種你不得不佔這座城的局面,細川藤孝的思路就是一步步地把男女主逼到要麼「被殺」要麼「被劇情殺」的境地。所以說前面都是虐菜,策略水平太低,細川這種量級的對手才有得看。至於效果如何,我就不多劇透了。

但我忍不住說一下自己看完第17卷時的感想。怎麼說呢,場面鋪開了,氣氛到位了,演員來齊了,可總感覺欠缺了點什麼。還是有那種熟悉的違和感,明明是要生死相搏了,仍然沒覺得配角們有多認真,認真的人不超過五個。而且很多配角同時受到遊戲內思維和穿越者思維的影響,既不是純粹的玩家又不是純粹的AI,因此做出的決策匪夷所思。

本文的最後得落在吐槽上。我並不喜歡會死人的輕小說,但信奈作為一個穿越歷史題材,不死人不合適。在本書前面幾卷還會死幾個關鍵人物,後面戰局越來越激烈,反而幾乎不死人了,太過魔幻,接受不能。

假如你以前讀過這本書而後來又棄了,可以考慮從第15或16卷開始看。假如你還沒有讀過這本書,可以考慮先去讀一些比較靠譜的日本歷史書。假如你已經讀完了信奈,而且精通日本戰國史……我很抱歉,你又浪費了十分鐘時間。

推薦閱讀:

關於石田三成的一個遐想小傳
伊達政宗與石田三成——擁有意外友誼的二人(3)完結
伊達政宗與石田三成——擁有意外友誼的兩人(1)
歷史中的大人物系列——「敵在本能寺」明智光秀
春日訪古·佐和山城踏青記

TAG:日本戰國 | 穿越小說 | 輕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