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零假設 --- 光,豌豆和引力波走進一個酒吧...

這篇文章主要是想給大家推薦一篇新出的論文(文獻preprint鏈接)。這篇論文的一作雖然是心理學家Dr. Richard Morey,但是論文從科學這個大角度上闡述和討論了null hypothesis,零假設的接受,或者拒絕,或者質疑,和科學越發成熟的關係只要你是做科研並且接觸到frequentist statistics,希望這篇文獻和我的轉述能給你關科學和統計的思考。

接下來我不會翻譯整篇論文,但是我會選取有力據的段落做簡潔轉述。

庫恩式範式和 Normal Science(常規科學)

在《科學改革的架構》一書中,庫恩描述了任何科學進展和改變的規律。

pre-paradigm,前範式

一開始我們並沒有統一的理論或者模型,於是理論的發展只能靠零零星星的觀察到的效應(effects)。理論說是理論,其實更加像是效應的普通陳述而已(當X,Y發生了)。我們沒有辦法透過現象看本質

Normal science, 常規科學

漸漸的,我們意識到盲人摸象的限制和不足,發現了一個統一的現象或者物體(例如時空/space-time,或者基因/genes),它不僅是一個新範式的核心,也是我們可以預測未來(generate predictions)的理論核心,領導著這個領域一段時間的研究方向。

在常規科學設定中,我們可以有相互抗衡競爭的模型或理論,它們都想去解釋同一系列的數據,它們也都可以預測未來的數據。當一個模型預測的數據和實際觀察的數據不吻合的時候,我們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零假設,也就是說這個模型不靠譜,而自然而然地接受另外一個模型。又或者,我們只有一個主流模型理論,它可以解釋絕大部分的數據和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數據告訴我們去接受零假設,我們心裡也是拒絕的。如果我們真的否認了這個模型,常規科學人設將會崩塌。

接下來文獻作者們描述了三個科學界的例子。

Michelson, Morley, 和發光的以太

實驗詳細可以參見這裡。

簡單來說就是很久很久之前,物理學家們對於光現象本質有兩種對立的學說,微粒說和波動說。微粒說認為,光線是微粒流,它遵循力學規律以一定的速度在真空或介質中運動。而波動說認為,光是存在於宇宙中的類似於彈性介質的以太機械振動波。後來十九世紀初期,由於光干涉的現象,以太學說佔據了主導。

於是邁克耳孫和莫雷就很想驗證「發光的以太」的存在。他們前前後後做了無數次實驗,但是都是還沒有發現「以太」。

在這裡例子當中,雖然不斷的被迫接受零假設,但是由於他們有高度敏感的實驗,參數化的操作,低於理論預測的結果,和一個可行的另外的理論(微粒說),他們的「無效應」對於物理學的進展貢獻巨大

孟德爾和費舍

孟德爾的雜交豌豆相信大家都熟悉啦。

大家不熟悉的是,在孟德爾豌豆的數據為人認可的時候,費舍認為,這數據也太好看了!好看得不得不令人質疑。對其原理和數學推算感興趣的同學,文獻裡面有詳細過程。

但是,為什麼費舍的質疑並不為人所知呢

對此,大家的觀點和態度都是mixed的,不清晰的。當然了,我們現在毫無疑問知道孟德爾雜交定律是鐵鐵的科學事實,但是在當時,沒有人知道。而我們也無法穿越到過去質問孟德爾他的數據。於是,作者的結論是,我們對於結果的理解和解釋,需要建立在具體的科學理論情景中。也許大家不去質疑費舍的理論是因為,這個理論太對了。

無法相信的零假設:LIGO和引力波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是探測引力波的一個大規模物理實驗和天文觀測台。

2015年引力波的發現無疑是驚天動地的,但是在此之前,自從2002年第一次嘗試開始,引力波就沒有被探測過。LIGO團隊認為實驗本身是noisy的,拒絕接受零假設,於是接下來近乎十年,6次的探測,仍然都只是「接受零假設」的證據。LIGO團隊逐漸變成「LIGO團隊2.0」,因為他們不斷在提高儀器的敏感性。每失敗一次,就用更敏感的零件和儀器。終於在2016年正式發行的文獻中,提供了引力波的證據。

為什麼就是不接受零假設呢?

Morey總結道,希望在轉角,LIGO團隊一直在提高機器的敏感性,確確實實有可能下一次引力波就會被探測到了。其次,在實驗一開始,LIGO團隊就意識到機器也許不夠敏感,與此同時,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的預言,也確確實實預測了引力波的存在。他們無法忽視這個理論的預測。最重要的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經受了無數的考驗。 理論上沒有其他對手理論可以在引力波不存在的情況下取代它。將物理學領域陷入危機並不容易。他們無法以犧牲這種成熟的理論為代價去崩塌normal science的人設。

總的來說(翻譯摘要):科學理論用簡化了的假設來解釋現象:例如,光速不取決於廣德移動方向,或者豌豆植物的高度取決於其從父母中獲得的少數量的等位基因。用統計證據可以支持的這寫簡化了的假設,而且統計證據的能力對於科學進步至關重要,儘管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接受」零假設。作者回顧了兩個用統計證據來接受簡化假設(拒絕有發光以太和遺傳理論)的歷史例子,和一個儘管零假設不斷「被接受」但是也不接受的引力波的重複失敗發現,認為科學家們可以從中吸取教訓。科學家們需要強調具體的科學情景在接受零假設中的作用:(統計證據只是統計證據)接受零假設從來都不純粹有關統計

Sharon


推薦閱讀:

TAG:自然科學 | 科學 | OpenSci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