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窮養?富養?

到底什麼是窮什麼是富?

我覺得有四個維度:物質上的、精神上的、情感上的、關係上的。

那麼如何評價「養育」的好壞,有兩個基本的目標:一是富足、而是慷慨。

對應著上述四個維度,一個富足的人,理想情況下,應該也包含四個方面:

物質上的富足

精神上的富足

情感上的富足

關係上的富足

物質上的富足不解釋。

精神富足的人,往往有科學藝術文化歷史商業生活等各方面的素養,有認知上的廣度和深度,有自己的愛好、興趣、特長和事業,有創造能力。

情感富足的人,有豐富的情感體驗,情感整體上積極,這樣的人往往是熱情的、溫暖的、友好的。

關係富足的人,有多層次的不同領域的高質量關係,包括兩性關係、家庭關係、職業關係、社會關係。

富足是自己所擁有的,而慷慨則是對他人的輸出意願和能力。

一個人願意將自己的財富分享給他人,願意為他人創造價值願意讓他人更好,這樣的人在意願上是慷慨的。

在能力上,一個人的慷慨會受到自身富足程度的限制。就像如果你沒有錢,那麼在物質上想要對他人慷慨,也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跟富足對應的,是貧乏;跟慷慨對應的,是自私。

低質量的養育,往往糟糕的結果就是培養出了貧乏自私的人。遺憾的是,這是普遍的現狀。

談到窮養和富養,在很多人的觀念中,簡單的認為是物質層面要給小孩足夠的東西。

事實上,以我了解的幾個富裕家庭的案例,家長對小孩的物質要求可以說是達到了奢侈的程度,但是培養出來的人很自私、情商低、沒有見識。當著外人的面也對父母非常的粗魯。父母對子女幾乎毫無影響力,被動的滿足在我看來已經是明顯過分的要求。

換句話說,他們物質上的富養,還是培養出了在精神、情感、關係層面的窮孩子。這些家長在事業金錢方面,都算是成功人士。但是在子女教育和關係上,是很失敗的,甚至自己也有強烈的挫折感。即使他們可以送小孩到一流的學校、給奢侈的待遇,但是還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在養育這個問題上,其實很多人高估了金錢的力量。能用錢能解決的問題,往往本身就是簡單的問題。但培養教育這事情,很多時候很多人發現自己有錢也解決不好。

我們講養育,其實是兩件事情:養和育。

給小孩一流的物質條件,給他們愛和關心,這些是給予,是養。

但是養的目的是為了育,育是發展,是讓小孩有更好的能力,能夠最終自己創造出各種財富:物質的、精神的、情感的、關係的。這樣才能最終培養出一個富足的人。否則哪怕給他們再多的錢、再多的關心照顧,可能也只是養出了一個生理成年其他方面未斷奶的娃。

養這件事情,是提供一個環境輸入,育的怎麼樣,決定了一個人的輸出能力,這才是關鍵。

從這一點,如果小孩處在各方面都很貧乏的環境中,那麼通常也發育不良。

但是從育的角度,其實物質上的過度給予未必帶來小孩的健康發展。反而是一個人處在高質量的精神、情感、關係環境中,更容易成長。因為人更容易不知不覺從這些環境中去學習。

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高質量精神、情感、關係環境,不是一味給予導向的,而是互動的、平等的。

上次看文章,說Bill Gates養小孩的時候,家裡會有讀書會,大家一起討論,發表觀點,評價邏輯。反過來我們的很多家長,基本上就是灌輸式的。

同樣的好的情感氛圍,往往是家長有愛溫暖熱情,對伴侶和子女好,輕鬆愉快有趣,但是平等的基於內心的,無條件的愛。反過來,很多家庭是基於「情感綁架式」的,我對你這麼好,你需要這樣那樣,否則就是對不起我。

一段平等的關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單純的養沒有育,常見的問題就是,沒有讓小孩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所以長大了,還是個沒斷奶的娃。

那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來了,要創造出這樣的環境,家長本身應該是富足的人、慷慨的人。有富足的精神、富足的情感、富足的關係。很遺憾的是很多家長都並不具備,而且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才是子女教育中最關鍵的環節。他們可能願意為了子女努力工作、拚命賺錢、為他們花錢,但卻很少有人願意讓自己本身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讓夫妻關係變得親密、充滿愛和溫暖。所以即使努力,卻往往收效甚微,甚至很痛苦。

總結:

1)首先搞清楚什麼是窮和富,避免用單一的物質維度評判

2)養是方法,育是目的

3)失敗的培養會產生貧乏自私的人,成功的培養會產生富足慷慨的人

4)父母提升自己,成為富足慷慨的人,有富足慷慨的親密關係,是高質量子女教育的基礎


推薦閱讀:

怎麼帶孩子才不會扼殺小孩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霍金式的人生意義,你該教給孩子
乾貨:兒童十大常見行為與心理規律
閱讀是幼兒識字的唯一目的
民辦幼兒園紛紛向高品質轉型,原因何在?

TAG:幼兒教育 | 幼兒 | 幼兒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