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例會[2018.4.17]的得到
前言
對於知識服務的「三段論」套路,以及「如何驅動用戶注意力」,值得學習。
一 運營數據
1.註冊及活躍
截止[2018.4.15],註冊用戶總數超1870萬,2018.3月活超過500萬,較2月份有大幅提升,但日活沒有增長。
推測:可能在運營和內容上每日對用戶吸引度有所下降。
2.少年得到
註冊用戶超17萬,其中少年得到-林欣浩數學課接近一萬人訂閱。
3.專欄數據
上周上線的吳伯凡第二季專欄,七天超過五萬人訂閱
有些老師的第二門精品課銷量較低,運營團隊也在檢討
施展《中國史綱50講》,經屢次加餐已接近60講,但一直沒有及時告知告知用戶。
梁寧課程超10萬
許岑課程超20萬
王爍課程接近10萬
二 快刀青衣
1.今日學習模塊改版
現有的「信息流」模式徹底推翻
個人評價:
- 目前的信息流模式如果繼續迭代下去,會不會變成「今日頭條」系的打法 ?即: 根據用戶的購買/登錄/瀏覽/留言等數據,為其推薦尚未購買的專欄(相關性推薦)
- 似乎得到又不打算用「推薦演算法」?可能是怕引發用戶的反感?好吧,其實我已經有點反感了……不是之前周會說的是「要少做事」嘛~我就不吐槽動不動就使用APP「紅點」和推送消息的打法了,這怎麼連簡訊都用上了!!不是說要做一家「高自尊」的公司嘛……簡訊這種方式有點太………
2.播放器修改
2.1-增加15分鐘播放
2.2-增加2.5倍速播放
個人感受:竟然真的有人用這麼高的速度聽……
三 羅振宇
1.關於「內線標準」
1.1-工業時代的外線標準
外線標準:使用一系列客觀依據來判斷產品質量。在工業社會生活過來的人都傾向於通過外線標準,就是客觀的、可呈現、可比較的、一系列標準來判斷產品質量。
但是內容產品不可以,甚至銷售額也不能判斷它的質量。
1.2-得到的「內線標準」
做內容產業,沒必要依靠客觀標準或「外線標準」來進行做判斷。客觀標準沒有用,不存在公平問題,也不存在規模問題,就是一對一的判斷,甚至無法量化。有人問我:得到請老師的標準是什麼?我說——讓我佩服的老師,我就請。
同理,如何判斷一個老師是不是好老師。論文數、著作數、國家課題都不是判定依據。而是通過課堂內的學生反饋來判定。
一個產品怎麼算合格還是不合格?公司現在頒布的品控手冊,總編室講的一系列標準,本質上就三個級別:自己作為用戶,有沒有收穫,有沒有驚訝,願不願意推薦。好內容不需要客觀判斷標準。
2.音頻產品方法論
2.1-定位「造車」
得到不僅僅是音頻課,目前已經在開發視頻版塊。只是現在覺得用音頻服務用戶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利用互聯網環境和工具做知識服務。
大概有50%的老師在產品進入得到的生產流程之後被廢掉,這些老師水平都很高,但從印刷文明向自然語言文明過度的驚險一躍,沒過來。
印刷文明是「修路」,路本身早就修好了;
得到是「造車」,造車最關鍵的兩個東西:一是發動機,能跑得起來,二是剎車,能停得住。這就是得到和傳統印刷文明生產知識服務的最大不同。
2.2-避免認知負擔
音頻一定不能給用戶形成「認知負擔」——在某一刻用戶的信息通道突然出現擁堵,認知負擔加重,這一段沒太聽懂,就立即跑了。這屬於知識服務的塞車甚至是車禍。
怎麼驅動用戶興趣的三段論:
第一段:提出一個用戶會感興趣的問題
第二段:假設用戶心裡有一個答案,但是把這個答案否定掉
第三段:給出我們的答案
任何有趣的表述都符合這三段論
舉例:
第一段:都說劉邦是個流氓,真的是這樣嗎?(提出用戶感興趣的問題)
劉邦是個流氓么?話說他爸讓項羽抓住了,項羽說你不投降我把你爸給煮了。劉邦說咱們當年是拜把子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煮了我爸以後給我分一杯羹。
第二段:不一定,也許他行為有另外的解讀角度-否定掉一個俗知俗見(假設用戶心裡有一個答案,但是把這個答案否定掉)
劉邦怕兒女被抓去當人質,快被項羽追上了,把自己的一對兒女推下車。虎毒不食子,劉邦怎麼能這麼干呢?這不是流氓嗎?但是你反過來想,你只要是一個有生活智慧的人,在那個場合下,你只能這麼做。
第三段:新結論(給出我們的答案)
我的分析,第一,孩子只要跟劉邦在一起被逮住,肯定被殺。但推下車,沒人認識這是劉邦的孩子,所以存活機率提高了。
第二,假設這兩個孩子就被項羽抓著了,項羽會殺他們嗎?大概率不會,為什麼?因為劉邦沒抓著,這兩個孩子就有利用價值,他就是人質,可以用來要挾劉邦,所以這兩個孩子暫時是沒有性命之憂。
但是換過來想,如果劉邦不把他們推下去,因為車上的載重量多,父子三人全被抓住,那就全殺了。項羽是殺人不眨眼的,所以我們給出的結論——即使不考慮劉邦本人的安危,僅從孩子的安危來看,就應該把他們推下車。
說書先生或日常生活中表達非常有魅力的人基本上都是三段論套路。為什麼三段論是對的呢?其實就是驅動用戶對知識的興趣,在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當中,他能夠凝神屏息驅動自己的注意力確保能夠跟上。
人類天然只對特殊情況感興趣,因為大腦帶寬是有限的。只要是熟悉的東西我們的大腦就選擇屏蔽或麻木,或不起反應。只要是跟日常判斷不太一樣的東西,大腦就會被激活,注意力就會被投射上去。驅動用戶注意力最核心的問題:要把[準備交付的認知] 和他[原來的認知] 不一樣的邊界 給描述出來。
我們評判任何一個知識產品的時候,每個環節都要嚴格按照這個標準,才能把俗知俗見,無法啟動用戶興趣的知識排除出去。別的知識也可以這麼講,無一例外,這是規律,這不是技巧。
2.3-什麼時候需要停下來
為什麼聽課的時候會走神——老師剛才說了什麼?而打遊戲卻不會。因為大腦對這段內容的處理出現了信息塞車,要麼陌生信息太密集,要麼概念性信息太密集。
人腦通過聽覺管道,是進不來那麼多信息的,一旦出現擁堵就會跑。內容質量出了問題,不能怪用戶。這個時候九字真言「敲黑板,畫重點,發彈幕」。降低用戶的認知負擔,解消事故發生率。
2.4-關於驚喜和確定性
確定性和驚喜要交替出現,這是鞏固關係的法門。和用戶之間的關係就是靠這兩個原則的交替使用才能鞏固,變成更值得用戶信任內容生產商。
確定性:課程設置要給課程表,全年精細到每一天,清楚的告訴用戶講什麼。
給驚喜:周末加餐/特別活動/答疑等,都是事先無法確定的,給用戶驚喜。
一味的確定性是一件壞事,一味的不確定性當然更是件壞事,這就是做創新的難題,沒有一個道理是完滿的道理,總有一些道理還有它的反面。我今年最受啟發也最喜歡的一句話,一個真理的反面往往是一個更深刻的真理。
結束語
這次公開了一個「套路」,說明他們應該發現了新的套路吧……
更多得到例會筆記可點擊
鑒於編輯器及更新同步的緣故,誠邀關注個人微信公眾號「飛揚日知錄」。
本文完成於2018.4.18,同步於2018.4.19,抱歉晚了一天
推薦閱讀:
※2017年12月14日的得到訂閱專欄內容摘要
※得到例會 創始人談《少年得到》APP
※"得到「專欄的一種更豐厚的打開方式
※關於成功的一些思考--近期的一個小結
※2016中國消費市場四大趨勢
TAG:得到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