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簡明要義與癥狀分析--"無我"篇
姚松:釋迦摩尼說無我,直接把我的具體指向給否定了。他不知道,人類思維所創造的任何概念和詞語,必定有所指向;如果沒有找到,只能說明其智慧和洞察力不夠,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不存在。
釋迦摩尼直接否定了我的存在,就好像迷失在沙漠里找不到東南西北的人,否定了東南西北的存在一樣愚蠢
.
藉以上開好的話題角度
何:另一方面,釋氏從認知、世界本源上講的"無我"這一觀念,我們可以先不提是剽竊自婆羅門教理論之一,而非釋氏自知而知的,並且已就是出自於佛教在受東傳、漢傳粉飾修補改造前的原始版本教義。這種"無我"觀念,努力把"自己"想像成從"完全不存在"之中編造出了的,由此而來的存在,是接受外界影響後而開始了這種編造,出於此後行為慣性而無法甩脫這一已成的編造,由於無法捨棄"自己是存在的"的思維定式,也就無法回歸到不存在的那個事實之中。
在這種觀念下(以及對社會滲透影響下),追求主旨僅僅只是把自己與世事都"看破、看空、看虛幻、看作不存在",努力告訴自己"一切都是假的、認真就輸了",只有拒絕承認一切事實才能解脫,由於自己不想看的就不是事實,只要改換心態"提升境界"就可以全看不見、全變成不存在從而得到超脫....就有了"幻妄、皆空、所執、離苦、極樂、心造、本無、一念"之類釋教捧崇之言。
在原始釋教追求的這種"無我"世界觀下,以把外界看成虛幻作為修行目標,追求不看見他人與外事、看見了也視作看不見是最入門的事,自己有自己的幻想,別人有別人的幻想,而最終全歸於是自己的幻想。所以別人怎麼樣、外事實際怎麼樣、別人是不是隨便被自己怎樣,都是無需多慮之事,否則就從追求成佛"墮入"了追求做人。這種徹底的野蠻私鄙顯然不利於教派的形象與傳播,後來也就不得不遭受外界壓力,被迫成粉飾改造,修補入求善的內容來充當門面,從而被迫脫離了原始教義的真正追求,並脫離了與"無我"的一致性。
推薦閱讀:
※請問這張道教的符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作用,需要佩戴或裝裱嗎?
※如何辟穀? 求辟穀的相關經驗分享
※道教有什麼辟邪的口訣?
※為什麼境界不可說?
※貧道就是你們的小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