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學心理學」與「心理諮詢」,到底哪個幫助更大?

-01-

前陣子簡單心理統計,學心理學的人中,有60%的人是為了自助。

也就是,將近6成的人為了解決自身的問題而選擇學習心理學。

為什麼大家不去選擇做心理諮詢,而是自學?直接去做心理諮詢,和自學心理學,哪個對自身問題的幫助更大?

我們大概來聊一聊。

-02-

首先,為什麼大家不直接選擇做心理諮詢?有很多的可能性。

比如,太貴。

心理諮詢的價格從百元到千元不等,通常為50分鐘(也有些諮詢師為60鍾),一周一次,這是筆不算小的費用。

以及,風險。

花去這筆費用後,能否遇見好的諮詢師?他真的能幫到我嗎?

我的資料會被泄露嗎?

我在做心理諮詢,會被人異樣看待嗎?

或者,自戀。

我憑自己本事得的病,憑什麼讓你治好?

再或者... ...

綜上考慮,與其冒這些風險,把自己的命運交到別人手中,不如自己掌控來得安心,順便學門本事,高,大,且上。

所以說,因為有心理疾病,所以想通過自學心理學來解決自己的問題,也許本身就是病的一部分。

這麼一想,內心略微有些凌亂呢。

-03-

有人曾經問我:為什麼我身邊學心理學的,都看上去比別人病得更厲害?

事實上,心理諮詢師或者心理學從業者,往往是心理疾病的高發群體,這與高發群體直接去學了心理學有莫大的關係。

我們也會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學了一陣子心理學後,學員變得不可描述。如果硬要描述一下,大概是這樣:

我已經好了;

你們都有病;

得治。

我曾經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旁友吐槽,她作為客戶,和一位學心理學的商家起了衝突。那位素未謀面的商家對她說:

我拒絕你的要求,並沒有拒絕你這個人;

假如你有了情緒,我想你應該覺察一下自己;

這是否是你的投射呢?

此處比較想配個圖。

-04-

這種現象的高發地其實不在旁友圈,而是心理諮詢師的同學群,尤其是剛建的。

滿屏皆是投射、防禦、潛意識。

這個很惱火。

因為他說得都對,你的確在投射、防禦,以及你潛意識裡到底是啥你自己也說不清。

但是假如你否認,對方向你比了個意味深長的表情,並從鼻子里飄出一句:emmmmm... ...

這個就比較抓狂。

還有學了非暴力溝通的學員,回家拉著老公天天練習溝通。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用小紙條寫好,背下來,嚴格按照這個程序執行。

想要改變的心很是熱切,然而身邊人扛不住。

這些新鮮的理論的確會在短時間內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大家會自然地想:我終於知道了我的病是從哪裡來的。

並由這個想法產生一種幻覺:知道了是怎麼來的,就一定有辦法治好,已經在治好的路上。

於是原來的內心衝突被新鮮的東西填充,人際衝突也被新的防禦機制覆蓋。

比如以前被攻擊後,你只會解釋和生悶氣,現在你會說:這是你的投射。

以前你和老公只會爭吵,現在有了非暴力溝通;

以前你只知道自己不好,現在你知道是父母不好;

以前你不知道該如何改變,現在你看到了很多改變的方向,你希望身邊人一起改變;

以前你手無寸鐵,現在你裝備精良。

如果是功能比較高的一些人,甚至真有可能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療愈,走上了自我成長的道路。

但是,絕大部分人會發現:

以前你控制不住情緒... ...現在你還是控制不住情緒。

甚至,你知道了自己身上問題的來源,並試過你學過的所有方法後,你仍然原地踏步,這會讓你陷入比從前更深的絕望。

我已經什麼方法都試過了,還是不行;

我已經去學了心理學了,還是治不好自己;

這世界上真的沒有東西能幫我。

這是怎麼回事?

也許攻擊滿值,但你缺藍。

-05-

我學習心理學,到底是為了更好的理解人,還是為了用我的理論去改變和操縱別人,或者說是為了讓自己有種「權威」的感覺而凌駕於別人之上?

我想這是我們學習所有知識的時候,需要問自己的一個問題。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是我現在在想,這個「不怕」是一個什麼含義?我們為什麼要怕?知識是為了讓我們「不怕」,因為我們終於站在了權力制高點上,讓其他人都「聽話」的位置上了嗎?還是說知識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讓我們去理解之前我們無法理解的東西?

我想心理學跟任何科學一樣,都有著自身的局限,並且舊的理論也不停在被新的理論推翻。但心理學跟其他科學不同的人,它還有著極高的道德風險:因為它的研究對象是人,所以它的結論往往會對人們對自己的認知產生很大的影響。

舉個簡單的例子。前幾天跟幾位學心理的朋友在群里討論人的很多東西(比如性格)到底是由基因決定的更多,還是後天的環境和培養決定的更多。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nature V.S. nurture,但是你會發現這個背後的結論會對人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在不同家庭環境長大的雙胞胎實驗的一位心理學家在上個世界得出結論說人的大部分東西都是由基因決定的,他最終寫文章為自己的結論道歉,談到其實人是很複雜的,所以基因並不能決定一切。

我們知道再「完美」的一個心理學實驗,樣本的數量和多樣性都是十分十分有限的,如果我們依據自己有限的樣本和非常局限的實驗設計,得出了某一個我們覺得可以適用於每個人的「公式」,並且深以為然,那麼我們就真的太不自量力了。當我們的實驗結論讓人們覺得自己的命運基本都有基因決定時,我們可能會陷入一種絕望:既然都是天註定,那我還有必要努力嗎?而事實上我們也的確不能做出這樣的結論,很多人類史上的巨人,並沒有那麼好的「基因」,梵高不是生下來就會畫畫,愛因斯坦也不是剛會說話就想出了相對論。

人類真的複雜到無法想像。我現在唯一能確定的,就是對於人性的所謂普遍性規律,我基本什麼都不懂。很多心理學的結論在群體里可能適用,但是到了每個個體身上,它就僅僅成為了一種可能性而已。

就像我可以告訴你依戀類型有3種,但最後你發現其實有的時候你是安全型,有的時候你又很焦慮,還有些時候你是迴避型,跟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在你不同的人生階段,這些東西一直在變化著,而你根本不可能用一個標籤就把自己綁架了!

我們每個人都複雜到需要自己用一生的時間去慢慢認識,而且正是我們生命中那些還沒有開花結果的「潛質」,讓我們的生命有著不可預測的焦慮和美好。沒有任何的心理學理論可以完全解釋你,也沒有任何的心理學理論應該成為限制你自我成長和探索的枷鎖。所有的理論,都只是我們想要去更加理解這個世界和自己的一種可能性,而你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所有理論的總和。

-06-

心理諮詢師就是藍,一個身心健康自帶奶媽屬性的伴侶、朋友、老師,也有可能給你續藍。

為什麼?

心理諮詢師的作用是什麼?僅僅是你們想要的,告訴你們你們為什麼會這樣,然後再扔給你一堆建議?

既然如此,何不自學。

在我的讀書會中,我曾經和我的同行們討論一個問題:

假如我們的來訪者來到我們面前,我們給他一張紙,上面寫著她所有問題形成的原因,給他所有動力學的解釋,然後給他一堆建議,讓他回去。

這個人會好嗎?

不一定會。

-07-

心理諮詢師的功能,是在兩個人貼身的互動中,給來訪者營造一種全新的體驗。

讓你說出你沒有流出的眼淚,先倒空。

然後在你流淚時,允許你流淚,填充。

在一次一次的見面中,不斷問你感受,不斷問你體驗,不管你說出這些感受的時候,帶著多深的羞恥、憤怒、痛苦,諮詢師也堅定溫和地和你討論。

因為有多少心理問題,就是因為從不討論感受,從不流淌感受造成的?

有多少心理問題,是兩顆心的互相迴避造成的?

有多少心理問題,是不被允許造成的?

-08-

一個因情感隔離而來的來訪者,他有可能從不和諮詢師討論感受,他永遠都在要建議。諮詢師給建議嗎?

不給。給什麼?給關係,給互動,給持續的關注,給等待,等你的感受慢慢出現,慢慢能討論,你曾經有感受的時候遭受了不合理對待,於是你封閉了你的感官。

現在,這是一段全新的體驗,我要幫助你打開,這才是你真正最需要的。

心理諮詢到底提供的是什麼?我不斷問這個問題。

我們經歷了大量的學習,學習各種流派,各種技術,我們投入大量的感情和專業,最後,來訪者付費,我們提供的到底是什麼?

是這些技術嗎?

現在我會覺得,我們提供的是一段關係。

一段全新的,帶有治療意義的關係。

而那些所有的諮詢技巧,都只是為這段關係服務。

-9-

關係製造的問題,要回到關係中解決。

所以我們才需要心理諮詢。

自學心理學,是自己和自己玩,心理諮詢,才是和人玩。


推薦閱讀:

原生家庭對人格和親密關係的重大影響
【臻美正醫成交法】資深諮詢師報價技巧,學會3個你就賺了!
我們為什麼會出現焦慮的情緒?
丫頭,你不是余美顏
N0.17 既然不喜歡,為何還要想

TAG: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