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索然寡味,如何讓課程有邏輯?
作者:喬恩
(一)什麼是邏輯?
愛因斯坦問學生:「有兩位工人修理老舊的煙囪,從煙囪里爬出來的時候,一位很乾凈,另一位卻滿臉滿身的煤灰。請問誰會去洗澡呢?」
一位學生說:「當然是滿臉滿身灰的工人去洗澡嘍!」 愛因斯坦說:「是嗎?請注意,乾淨的工人看見另一位滿臉滿身的煤灰,他覺得從煙囪里爬出來真是骯髒。另一位看到對方很乾凈,就不這麼想了。我現在再問你們,誰會去洗澡?」
有一位學生很興奮的發現了答案:「哦!我知道了!乾淨的工人看到骯髒的工人時,覺得他自己必定也是很髒的。但是骯髒的工人看到乾淨的工人時,卻覺得自己並不臟啊!所以一定是那位乾淨的工人跑去洗澡了。」
愛因斯坦看了看其他的學生,所有的學生似乎都同意這個答案。 只見愛因斯坦慢條斯理地說:「這個答案是錯的。兩人同時從老舊的煙囪里爬出來,怎麼可能一個是乾淨的;另一個是會是髒的呢?這就叫『邏輯』。」
邏輯,就是思維的規律,規則。源自古典希臘語 (logos),最初的意思是「詞語」或「言語」,(引申出意思「思維」或「推理」),1902年嚴復譯《穆勒名學》,將其意譯為「名學」,音譯為「邏輯」。(來源:百度百科)
顧名思義,有邏輯,就是遵循思維規律,經得起推敲,符合人的認知習慣。
(二)為什麼要有邏輯?
雖然還沒有正式進入到邏輯訓練方法的介紹,但這部分筆墨很重要。我們需要達成一個共識,意識層面,是最重要也是最難改變的。
我們要去完成一件事情,只有認識到了價值和重要性,才會有動力。有句雞湯不是說嘛,當你想面對困難的時候,方法總比困難多。而當你躲避困難的時候,借口總比方法多。
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源頭錯了,結果會好嗎?
邏輯,就是貫穿這一切的源頭。我們可以來反證這一觀點。
我們一起用一個案例來體驗一下。
(案例教學法是最能夠帶來體驗感和參與感,並能獲得新知的教學方法。)
很多客戶經理和產品經理的課程,都會涉及一個知識模塊:市場調研。下面是一段關於市場調研的素材範例,請欣賞。
邏輯訓練案例
我曾提出改進零售價調查的建議,建議重估被調查店鋪的種類和數量。目前調查的多為C類小店,調查結果不能反映實際市場價格。
在被調查的700家店中,只有210家(佔30%)為A類大店,A類店營業額高,市場大,C類小店價格不能反映主要市場價格,我建議只調查A類大店。
如果調整店的種類和數量,也必須調整競爭對手的,使之有可比性。我還建議將大型超市比例由50%調至70%,更符合市場現狀。零售價調查的重要性日益顯著,我們必須調整,以確保調查數據反映真實市場價格。
感覺怎麼樣?我敢打賭,您現在要麼不想看第二遍,要麼已經看了幾遍還在梳理其中的邏輯關係。
這就是我們很多培訓師在設計課程時常有的現象,內容很充實,教學方法看起來都有運用,但唯獨差了邏輯的設計,有時候很可惜。
如果你需要把它運用在自己的課堂中,將如何進行調整,讓這段素材看起來更有邏輯,更便於聽眾理解?
零售價格調查改進建議
零售價格調查的重要性日益顯著。為確保調查數據反映真實市場價格,我建議調整被調查店的種類和數量,做法如下:
1.只調查A類大店。目前調查的多為C類小店,其價格不能反映市場價格。在被調查的700家店中,只有210家(佔30%)為A類大店,營業額高,市場大。若統計數據中只有30%來自大店,我們很難了解主要市場的實際價格。
2.調整競爭對手的店鋪類別和數量。如果調整店的種類和數量,也要調整競爭對手的,使之有可比性。
3.調整大型超市的比例至70%,更符合市場現狀。
所以,我們會發現3種結果:
沒有邏輯,內容會散!
沒有邏輯,講解會亂!
沒有邏輯,聽課會暈!
『
我們的大腦在處理信息(學員在聽課、領導在聽取彙報)時,會默認每個句子和段落之間是有邏輯關係的。如果真實的情況是沒有邏輯,大腦會混亂。此刻,有的聽眾會選擇屏蔽信息,有的會花費精力去自己梳理邏輯。
大腦理解一段信息的時候,需要經過詞句梳理——概念釋義——內涵解讀等階段,如果內訓師或者演講者不能把邏輯關係梳理清楚,聽眾將把大量時間花在「詞句梳理」階段,從而沒有更多精力或心思去進行「概念釋義」和「內涵解讀」,我們講課或演講的效果可想而知。
』
(三)讓課程有邏輯的3個核心要點
邏輯訓練的方法有很多,針對課程設計和演繹的每個模塊,也都有針對性的訓練。我們這裡列舉3個常用而且好用的核心方法,大家也可以拿來作為檢驗的標準。
- 觀點鮮明
- 論證充分
- 直擊目標
愛默生有句名言我蠻喜歡,「大聲喧嘩反而難以入耳。」 用在這裡也很合適。有時候我們不是缺素材,也不是缺口才,而是缺觀點,亟缺鮮明的觀點。
歌德也說過,「重要之事決不可受芝麻綠豆小事牽絆。」在我們的課程設計中,這個重要之事就是我們的觀點。我們的選題就是我們課程的核心觀點,每個模塊要有主要思想,每個知識點要有核心觀點,每個論證和闡釋都需要釋放觀點。
「他入職3年來沒有遲到早退。」
「遇到項目緊張的時候,他從來都是主動請纓,帶領大家開會分析……」
「他在工作中能夠找到相關負責人,把問題擺出來……」
思考一下,上面這些算觀點嗎?
這些話語在員工申請晉級或進行考核的彙報中很常見,他們只是分論點,還不算觀點。如果想引起聽眾的重視,必須把觀點層層亮出來。
「他很自律。」
「他工作主動,而且組織能力很強。」
「他跨部門溝通能力很強。」
所以,我們覺得他已經能夠勝任某某崗位的工作。
沒有觀點,再多的內容充其量只是一堆素材。聽眾首先關注的是,你想說什麼?而不是你說了多少。
記住:開門見山也好,翻底牌也罷,任何時候,別忘了鮮明亮出你的觀點。
我們大腦有個習慣,接收到觀點的時候,會自覺的問:為什麼?如果不能繼續接收到解釋這個為什麼的理由,它會一直打個問號,還停留在這個觀點上。很多內訓師在剛開始設計課程的時候反饋,總是感覺哪裡接不上,就是這裡出了問題。
比如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今天可真是冷啊。」「我去的那家餐館人真是多啊。」「哦,那個人啊,他是一個好人。」
各位,發現什麼問題沒有?
這裡只有觀點。當只有觀點的時候,力度有了,但缺乏信服力。就是沒有解釋「為什麼」。
「今天可真是冷啊。我隔壁座位的小伙,昨天還是穿短袖,今天已經穿了夾克了。我就更不用說了,已經穿上羊毛衫了。」當你學會這樣說話的時候,恭喜你,你的人際關係將會更上一層樓,因為你讓別人的大腦在處理信息的時候感到自然和舒服。
當然了,除了要有解釋為什麼,還要解釋清楚,就是論證要充分。比如前面我們舉的例子裡面,觀點是「零售價格調查的重要性日益顯著。為確保調查數據反映真實市場價格,我建議調整被調查店的種類和數量。」是如何論證的呢?
一個典型的「總—分—總」的論證模式。
請記住:大邏輯用「總—分—總」,小邏輯學會「三段式」。
『在我的內訓師特訓營項目中,每次都會安排相應的現場演練和輔導。我記得有位老師是講金融產品,10分鐘的演練,他表現很棒,把產品的屬性和特徵講的很透,而且運用了提問和案例等方法讓大家互動,應該說效果不錯。但最後大家給建議的時候,都很茫然,總感覺有哪個地方不對勁。』
大家應該猜出來了,這位老師犯了一個錯誤,有了方法和內容,忘了目標。
不管我們亮出什麼觀點,做出什麼論證,運用什麼教訓方法,千萬要記住:我們做這些的目標是什麼?
時刻提醒自己: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願我們都開啟自己的心靈之門,學會用邏輯說話,讓課程設計和演繹更有邏輯!
閱讀喬恩更多文章,請猛戳底部「閱讀原文」。
喬恩往期文章目錄節選:
01《你「熱」了嗎》
02 《關於引導技術,你最容易忽視的4件事》
03 《妙筆何以生花——公文寫作核心3大核心技巧》系列
04《這些遊戲,內訓師都在玩》系列
05《內訓師的憋屈1:不是不提問,而是不知道如何去提問》
06 《TTT如何讓業務部門一把手都練起來!》
07 《為什麼有了結構,課程還是講不順》
08 《課程設計的核心精髓:10分鐘理論》
09 《如何用講授教學「攝心」》
10《演講的這些「坑」,你陷了幾枚》
推薦閱讀: